“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三教改革”的探索
2020-07-09鲁邦定
鲁邦定
摘 要: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 的指导思想,这也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切入点。文章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三教”改革的意义以及教师、教材、教法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赋能”教师以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升级”教材以推动教材改革、“激活”教法以推进教法改革的可行性改革思路,以期为后续工作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1+X;物联网;职业教育;“三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2-0051-03
一、引言
“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简称“三教改革”)贯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是职业院校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仍然是當前教学改革的主线,需要对接产业发展,建设适应岗位需求的“工作室+项目+双导师”式的教学创新团队,以此不断提升和优化教师的职业素养,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最终提高教学的规范性、针对性和职业性,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契合度。
2019 年 2 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简称为“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鼓励在校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积极获取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宽就业创业的渠道,以此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首批有5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试点,“传感网应用开发”成为第二批启动的10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一。
2019年6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2]”,并就落实“三教改革”提出了具体措施,为职业院校全面推进“三教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三教改革”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是“十二五”期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而新增的新兴跨学科专业。专业建设之初,大多是电子、通信、网络、计算机专业整合而来,在专业内涵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教师、教材、教法的建设和改革方面,已严重制约了专业的发展,影响了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1.教师队伍问题
首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成立后,各个职业院校并没有现成的物联网专业教师,他们都是从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的教师改教而来,过去没有系统学习、研究过物联网专业的相关知识,导致专任教师队伍素质不高、人数不足。其次,教学团队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不合理,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教师稀缺。最后,物联网专业的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多数教师是从普通高校毕业,普遍缺乏行业、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与经验,进行“项目化”“模块化”和 “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能力欠缺。
2.专业教材问题
首先,在物联网应用技术的专业建设刚开始起步阶段,由于物联网技术并未定型,技术标准和规范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国家层面也没有统一的课程教学标准,规划教材建设也显得比较滞后。有些出版机构社会责任心不强,随意出版教材,教师参编教材门槛比较低,导致教材质量堪忧。其次,教材编写缺乏物联网企业参与,内容更新与物联网企业的应用、行业的技术发展脱节严重。再次,教材内容局限于某些试验箱的操作手册,知识技能的呈现不够严谨,有些夸大其词,例如将基于实验箱的灯光控制实验包装成校园网智慧路灯控制系统等等。最后,教材更新速度缓慢,新知识、技术、新工艺无法得到体现,缺乏适合于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立体教材”,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3.教学方法问题
首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过时,教学过程中实践偏少、理论偏多,课堂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其次,学情研究不够彻底,不注重因材施教,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此外,教学办法不多,以知识直接灌输为主,学习情境的创设较少,信息化学习平台资源建设落后。最后,由于实习实训的条件有限,生产创新性教学环节严重不足,缺乏贴近行业的仿真实训平台和工程实际应用的教学场景。
三、以“1+X”证书制度为契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职业能力
根据教育部“1+X”证书试点方案的要求,作为试点的职业院校,需在书证融通、课证融合上下功夫、做文章,将“1+X”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堂创新等结合起来,全面推广“1+X”传感器网应用职业技能课程,促进“1”与“X”的有机融合,推进 “三教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培养社会亟需的物联网技术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助力。
1.“赋能”教师以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一流的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育的引路人,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如何多途径、多举措地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如何激发现有教师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不仅关系着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也考验着学校高层领导的智慧和管理能力。
首先,为教师赋能,从人才引进入手,把好入口关。《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 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1]”。所以,可以从物联网企业一线岗位招聘专兼职教师,从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获奖优秀选手中选聘物联网实训教师。
其次,为教师赋能,通过“搭台子、找路子、压担子”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流的教师队伍。“搭台子”,即通过开展青年教师的“活力课堂”、骨干教师的“魅力课堂”、教学名师的“智慧课堂”以及校际间的教学交流,搭建“比学赶超”的学习交流平台。“找路子”,即通过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坊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训”机构,为教师深入一线岗位提供一个渠道,在产学研训的路子上,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锤炼职业技能。“压担子”,即把参加国、省、市三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大赛列入专业晋级考核指标,以此为抓手,锻炼理论扎实、素质过硬、技能高超的名师队伍,让“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并鼓励教师参与物联网企业的技术革新、技术服务。
最后,结合“1+X”证书制度,为教师赋能。积极申报试点学校,对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增加“培训师”的能力要求,侧重加强“1+X”传感网应用开发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能力。让教师既能在学校授课,又能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上举措的有效落实,必将会大力促进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升级”教材以推动教材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支撑和依据,是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和体现形式。而教材改革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对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所服务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部将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始新一轮的国家规划教材建设,要把握机会,抓住机遇,积极与知名企业合作编写教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积极推进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国家规划教材的建设。
其次,在没有规划教材的情况下,结合物联网的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更新,及时与企业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和培训讲义等实用性教材。
此外,结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1+X”证书的实施,将证书培训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构建物联网教学平台。当然,融入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培训课程,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教材改革的手段与方法,联合证书培训机构,不断更新物联网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材,强化专业群的知识与技能的培養。
最后,加快建设物联网在线教学资源库,启动多个高水平的课程模块,建立多元化资源、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化”教材,丰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材体系,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材是“三教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不容忽视。教材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知识本身的主动探索,有利于学生基于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学习。同时,教材不是教师教学的“法律法规”文件,也不应禁锢和限制教师对教学进行重构和创造,让教师严格遵循和屈服;而是为教师教学服务,成为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根据学情的教学创新需求。
3.“激活”教法以推进教法改革,打造教学相长的“新课堂”
方法不同是因为教师一开始的想法不同,即理念不同。而理念不同,出发点就不同,选择的方向不同,目的地也会不同,教学效果当然会是天壤之别。
教法改革首先应摒弃知识靠传授、不注重情境创设、教法吞没学法等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转而在专业教学和实训中,坚持“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做中学,做中教”,注重对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其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广泛采用项目化、任务式、情景化教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环境或模拟场景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超星、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为数据载体,建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智慧学习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建立师生互动、企业深度参与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跨界融合”新课堂。
此外,教法与学法共用,以教师的“教”来引导和激活学生多样化的“学”。要以学生能力获得为目标,改革学习方式。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引导、教会学生自己学。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创造者,转变成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塑造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评价者,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展独立思考、独立学习与创新的能力。
最后,“1+X”证书制度先天具有改革的基因,为教法改革创造了基础条件,强化了职业教育内部变革,改革了传统课堂教与学的模式,进一步推动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将课堂从“知识传输”变成“技能生成”,把单一课堂教学场景增设为学校、企业、培训机构三个场景,从单一岗位技能转变为围绕专业群的知识与技能,即一专多能。随着证书制度的深入,学分银行、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必将在试点工作中得到实践,从而影响和推动着教法的变革,打造教学相长的“新课堂”。
四、结束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1+X”证书制度是契合类型教育的评价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领域的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学分银行、书证融通、课证融合等,很多的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
“三教改革”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解决“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3]的问题。“三教改革”还应包括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应建立适应“三教改革”的教学评价与改进机制,跟踪和监控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过程,以形成可视化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并迭代、优化和改进改革方法,加强评价体系建设,确保“三教改革”质量的稳步提升。
本文仅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三教改革”的意义,教师、教材、教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新思路,以期为后续工作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国发[2019]4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
[2]教职成[2019]13号.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Z].
[3]汪忠明.深化“三教”改革 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108-110.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