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语新闻语料的思辨听力多模态教学模式探究
2020-07-09吴婷郑芫
吴婷 郑芫
摘 要:英语新闻广播属于中高难度的学习材料,思辨听力教学要求学习者不仅掌握篇章大意及细节信息,还需识别文中的观点态度及做出评价。教师为英语广播学习过程引入多模态化素材,有助于学习者在输入端处理认知障碍,在输出端针对篇章主题进行多元文化互动,提高学习者利用英语广播进行思辨活动的效率。
关键词:英语新闻;思辨听力;多模态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6-0069-04
思辨能力又被称为“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其中的critical源于希腊文,从语源上说,该词意味着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的判断”[1]。作为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思辨可以发展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新闻语料取材于真实语境,可以在课堂上创设真实场景,且新闻素材的时效性使学习者得以接触社会热点话题的新生词汇及社会语言变化的新趋势,常被作为训练思辨能力的教学素材。但由于新闻语料属于中高难度的学习材料,尤其是新闻广播,语速较快,专有名词较多,想要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需要解决好背景知识输入、词汇认知及听力材料处理认知策略等各环节,因此目前国内较多研究主要聚焦基于报刊新闻等纸质素材的英语思辨能力教学策略,本文探究将思辨能力教学引入难度更高的英语广播听力,以期拓宽思辨听力的教学路径的研究视角。
一、国内思辨听力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思辨听力的研究主要围绕思辨与听力融合、过程特征研究及教学路径探究三方面展开。
(一)思辨与听力相融合的探究
无论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还是专业四、八级考试,听力比重不断增加,足见其重要性。对此罗祖贤指出,这对学习者的分析加工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能力因素与批判性思维培养中的内容相吻合”[2]。张炼[3]从对专四听写的反思日志着手,研究了英语听力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的方法。周峰[4]从大学英语听力学习的新需求与实例共同说明思辨介入听力教学的必要。针对思辨与听力的正相關,王艳在她的系列论文中直接指称“思辨听力或批判型听力”[5],阐明思辨听力是“在听的过程中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6]。
(二)思辨听力的过程特征研究
作为较高层次的思辨活动,思辨听力有别样的特征。王艳认为思辨听力者在情感层面压力较大,又因“母语的‘滤过性影响”和“图式转换”[7]而认知负担重,以及在人际交往上表征为交互性特征。
(三)思辨听力的多模态教学路径探索
在思辨听力的教学实践中,王艳构建了基于理解的听前、听中和听后三步走模式,其中听前包括“文化背景、话题知识”[8]的课前准备和听前练习,听中练习从基础到高级思辨听力技能,再到元思辨能力的专门训练,听后既有跨文化对比练习也有相近话题的拓展强化。此外,王艳从实证探讨了社交层面的同伴互动对思辨听力的影响,指出对难度大的任务,同伴互动在带来“意义协商和形式协商”的同时,“能够让听者有机会锻炼思辨技能”[9]。王慧颖等[10]以基础较薄弱的地方高校英语学习者为对象,通过实证探析了以思辨训练技巧融入英文歌曲听力训练。王余余等以大学听力课堂为教学实践对象,提出了完善知识结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输入背景知识的三大策略[11]。周峰以托福学术听力与TED演讲节目为实例,展现了批判性思维应用到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可为方式[12]。虽有零星学者关注时事新闻听力对培养思辨性思维的重要性[13],但尚未探究以什么样的方式让新闻听力辅助、甚至是促进思辨能力的培养。
二、思辨听力多模态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当今社会为外语学习提供了各种模态高度互动融合的环境。除了传统的纸质材料,多模态文本通常包含手势,身体位移或动作,静态或动态的面部表情等。在听力课堂中,当学习者无法准确理解语料传递的含义时,需要其他模态协调传递或补充信息,使接受者获得的信息更加清晰详尽,促进信息的交流与相互理解。在基于英语广播的思辨听力教学中,模态的多样性不仅可以用于提高词汇和听力理解的认知效果,还能打破语言单模态下的文化语境单一性。王艳提出了结合语言、思辨和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外语听力教学模式,如图1:
在思辨听力训练中,听的目的并不仅在于获取信息,或找到答案,而是通过听力训练思维,提高跨文化协商能力。而新闻素材的多模态性则可将书面文字与声音音频结合起来,从更多多元的角度展开语言学习和思辨活动。本文以现有视听说课本的英语广播语料为参照,基于以上听力教学模式,结合新闻语料的真实取材和实效性等特点,采用以话题为中心任务型教学模式,包含语言理解,观点识别及文化多元互动三个环节,如图2。
(一)语言理解
实现对英语广播语言内容的理解,是进行观点识别和文化多元互动的基础环节。语言理解能力中的听清单词、词组、句子等,以获得对语言含义明晰的认知也是思辨能力要素的一部分。听力的主要困难在于当遇到有疑问(听不明白)的声音序列时,注意力会产生“偏移(derailments of attention)”[15],而注意力一旦偏移,获取大意就变得更加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习者对英语广播学习的热情,甚至对其产生恐惧。但一般听力学习材料的常与日常生活相关,学习者先前积累的词汇及生活经验在大脑中形成了图式知识和背景语境信息。这些信息并一定都来自听力材料,而是模态多元的素材,如文字模态的读写材料,电视、电影或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视频模态,日常交往的话语、肢体语言、所见所闻甚至空间布局等都在大脑中汇集成为听力学习的前语境。学习者通过音频开头甚至听力练习的题目得知听力材料主题后,大脑中的图示和语境知识能够将听力过程中接收的单词、词组、句子根据主题信息进行重构、甚或缺漏弥补,一定程度上帮助听者减轻因听不清声音序列带来的困扰。
英语广播比一般听力材料难度更大,除了语速较快、专有名词较多、部分材料篇幅较大等原因,对新闻话题的陌生感也对理解新闻内容造成了较大阻碍,尤其是时政类或专业领域新闻。如何弥补听者面对英语广播时图式语境信息不足的短板,是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环。但同时,教师也需要处理好背景知识或专业词汇输入和听力技能培养间的关系。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若大都用来讲解背景知识或专业词汇,则容易发生本末倒置,将听力课变成英美国家概论或西方文化导论课;但若不做背景导入,又影响听力练习的效果。为此,教师可以打破语言模态的限制,使用文字、图像甚至视频模态,弥补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如文字模态在定位信息点方面可以为音频模态提供较好的补充。虽然在处理处理音频文件时,可以回听或回看,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与注意力。相比之下,对纸质材料的翻阅、回看、跳读甚至更改阅读速度都更加容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授课讲解时只需听力文本直接呈现给学生了事,而是利用相同话题的报刊或者网络新闻,进行知识导入,让学生熟悉该话题的相关词汇及背景信息,以拓宽学生对该新闻话题的知识领域,并利用这些资源形在大脑中形成与话题相关的背景图式和词汇信息,为理解英语广播中的语言信息提供帮助。
(二)观点识别
传统听力技能训练教学主要围绕获取信息这个环节进行,但思辨听力的训练需在获取新闻主旨的基础上,训练分析、评价及推理等能力。具体包括从新闻内容中识别该新闻的主要观点和次要观点,以及哪些细节是用于支撑观点的;即对信息进行分类,厘清信息块间的逻辑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习者通过作者的遣词造句推断字面信息下隐含的观点。这项活动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出现,但听力,尤其是新闻广播听力练习中完成观点识别的难度则大大增加。传统的听力训练强调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且对于学习者来说,听懂英语广播的大意甚至重要细节,已属不易。若需在听力材料播放的极短时间内,进一步实现对观点和事实的有效分类提取,则需要重复多遍的反复听广播素材。重复单调的反复听音频,不仅降低课堂效率,也消磨了学生对素材的兴趣。此时,若能引入相关话题的其他模态新闻素材,如视频、图片,甚至开展课堂讨论,丰富知识的呈现形式,引导学生从单模态的听觉接收信息到多感官参与交流。待学生从不同模态、不同角度接触了对同一话题的新闻报道后,回头听待分析观点的听力材料,将更快区分出哪些部分是与其他新闻相似的事实阐述、哪些是作者提出的独特观点。
此外,在新闻听力中,观点提取的范围不仅限于篇章所包含的主要观点,也涵盖新闻报道现场人物或被采访者的观点。此时,多模态素材,如同一主题中的视频或报刊新闻中的插图,同样能够减轻学习者完成该环节任务的负担。视频或图片中人物的手势、表情及背景呈现都可以为学习者推断篇章意图或主题观点提供更加直观的线索,弥补学习者在捕捉观点用词或事实细节时因语言理解偏差带来的困难,加深对篇章间逻辑关系的理解。
(三)文化多元互动
识别出篇章观点后,学习者仍需对观点做出推理及评价,并通过多元的输出活动验证思辨听力过程产生的成果。该评价及推理并非仅根据学生主观意愿提出。Rost认为在二语习得的听力练习中,母语(一语)在其中的文化通话和迁移作用是广泛且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当语料涉及一语文化中的概念或惯例[16]。在思辨听力的产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跨文化多元互动的环节,让学生将正在学习的听力课本上新闻广播语料与母语文化相联系,通过查找China Daily(中国日报)和China Plus(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网站)上的英语文字、音频或视频新闻,结合同一新闻主题下的来自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新闻报道,实现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交融。正如Wodak所说,如果善加利用,二语学习者的母语图式背景,不仅不会成为听力理解的障碍,还能在对听力材料的阐述理解过程中,创造额外的优势[17]。现今各版本的视听说课本中的英语广播素材常设计“互联网信息”“共享经济”“环境保护”或“人口老龄化”等主题,教师可以在学生在完成课本的语言训练任务后,布置課外拓展任务,指导学生在国内英语新闻平台搜集相同话题的音视频及文字新闻,对比二者的用词,观点阐释及细节描述,结合新闻中的实例比较中西方应对以上社会热点问题看法的异同,实现以话题为纽带,多模态素材为载体的跨文化多元互动。活动的输入方式可以通过小组课堂汇报或图文并茂的总结报告实现。这两项成果都包含了多模态输出,如汇报人需要考虑汇报的图文选择,排版;做报告的语调、语速和手势,甚至面部表情等。这些均可通过前面环节中输入的多模态语料获得参考。从这个角度来说,多模态的思辨听力教学不仅注重多模态资源的输入,也强调学习者的多模态输出效果,即通过在实践环境中大量语言操练,提高语言使用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三、结语
思辨能力是语言能力中的重要一环,让学习者得以理解难度较高的语料,并产出逻辑严谨且较有思想深度的文本或话语。但对英语教师来说,思辨教学不仅是一种新方法,而是“基于对语言本质和语言学习规律的新认识”[18]的教学理念。而在思辨听力教学中引入多模态教学方式,不仅在输入端弥补语言理解和观点识别方面遇到的认知障碍,且丰富了学习者对篇章观点输出评价与进行文化多元互动的形式,为英语教学改革做出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武宏志,周建武.批判性思维——论证逻辑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22-633.
〔2〕罗祖贤.英语听力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培养探究[J].亚太教育,2016(24):147.
〔3〕张炼.听力与思辨能力的培养——一项对专四听写反思日志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325+333.
〔4〕〔12〕周峰.批判性思维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高教学刊,2017(14):99-100+103.
〔5〕〔14〕王艳.以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为目标构建外语听力教学新模式[J].外语教学,2018,39(06):69-73.
〔6〕〔7〕〔8〕王艳.思辨听力:理据、框架与操作[J].中国外语,2015(02):80-85,82,84.
〔9〕王艳.思辨听力课堂的同伴互动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02):25-32+91.
〔10〕王慧颖,胡启琴,丁俊锋,白延平.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思辨技能实训探究[J].安顺学院学报,2017(04):59-61+79.
〔11〕王余余,寇向英,李红远.基于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J].长江丛刊,2017(35):73+75.
〔13〕Wodak.Complex texts:Analysing understanding explaining and interpreting meanings[J]. Discourse Studies,2011(03).623–633.
〔15〕〔16〕Rost.Listening in a multilingual world: the challenges of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stening, 2014(03):131-148.
〔17〕刘晓露.基于时事新闻的英语专业听力教学实践探索——以长沙学院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9(06):157-160.
〔18〕孙有中.思辨英语教学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06):825-837+959.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