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皆秋,情有异
——《登高》和《秋词·其一》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2020-07-09
(南宁师范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0)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3.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品味语言,体味秋景背后所蕴涵的不同情感;
4.熟练背诵《登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味秋景背后所蕴涵的不同情感;掌握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1.回顾导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杜甫在761年时所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学们在初中时候也已学习了这首诗,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有着很大的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是他的政治理想抱负没有得到实现。我们且看杜甫在晚年所作的《登高》一诗,并就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与之作对比阅读,希望同学们在对比阅读的学习中深刻地把握杜甫在《登高》诗中流露出来的深厚情感。
2.告知目标
告知学习者目标,激发其学习动机。(PPT出示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3.美读,走进诗画
3.1 引领学生运用以下方法美读《登高》。
(1)集体朗读,读出节奏美。
点拨:《登高》为七言律诗。朗读时注意节奏变化,读出错落有致、整齐划一的节奏感。
明确: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时注意重音、语气、语调,读出韵律美。
(3)配乐式朗读,读出情感色彩。
播放《二泉映月》,营造情境,渲染氛围。便于学生把握《登高》的情感基调,拉近与诗人、诗歌的距离,读出诗歌的情感色彩,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4)从朗读中,你能听出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
(5)鼓励学生将朗读《登高》的方法运用于《秋词》,自主朗读。
3.2 再读,发挥想象,感受画面美。
(1)如果将这两首诗中描绘的画面转化成电影,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个镜头呢?在自主合作学习中,用“——图”的形式完成下列表格。(PPT展示)
?
(2)提问:对比两首诗的画面,有何异同?
明确:同:都取景于秋天。(两位诗人当时都处于人生低谷期)异:选取意象不同,《登高》意象是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和江水,意象也较为丰富;而《秋词》只有鹤意象。天气不同,一为风急天高,一为万里晴空。色彩不同,一为“清”“白”的冷淡惨白,一为高扬的素白色。视角不同,一为俯仰结合,一为仰……
(3)齐读两首诗,再次感受诗中的节奏美、韵律美、画面美。
4.品读,感受意境
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会构成一个完整的诗歌意境,意境指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氛围和境界,这也是诗人在某段人生的一种心境的外化。《登高》和《秋词·其一》是诗人各自在什么样的境况下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试比较它们之间意境的异同,并完成如下学习记录表。(PPT展示)
?
总结:诗人的身世遭遇不同,心境不同,诗中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也会有异同之处。
《登高》全诗意境辽阔雄浑而又无比苍凉,笼罩着浓浓的悲情。全诗画面多样,境界开阔,惹人生“哀”。《秋词》全诗意境空旷而又单一,素色中有壮丽;“一鹤凌云”,鹤虽是孤独的,但是它气势非凡,耐人吟咏。
5.探读,领悟情感
一探,探《登高》之手法与情感。
不论是从每一联还是整首诗来看,《登高》表现手法的运用都独具匠心,颇具特色。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其多样的表现手法,并派代表发言。
(1)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探究其中手法及蕴含的情感。
明确:对仗、意象列锦、细描、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鸟飞回”,天高风急,秋气肃杀,鸥鹭低空回翔,鸣声悲凉。这两个意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暗示了诗人风烛残年的悲凉心境。
(2)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探究其中手法及蕴含的情感。
明确:对仗、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衬托、炼字。在这无边的大自然面前,诗人是渺小的,间接表现出诗人此时巨大的孤独之感;“不尽”的长江之水汹涌翻滚,让诗人领悟到生命的短暂,感慨自己有限的个体生命历程就快走到尽头。
(3)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探究其中手法及蕴含的情感。
明确:对仗,时空结合。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无限悲愁之绪蔓延开来,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4)赏析“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探究其中手法及蕴含的情感。
明确:对仗、比喻。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
总结: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全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宇宙的宽广无限与个人生命的渺小有限、诗人的“八悲”及壮志未酬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此诗饱含着诗人这一生的磨难漂泊之苦,以及这磨难漂泊之苦所锻造出的不朽的灵魂和结晶。“一切景语皆情语”,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也是如此。
二探,探《秋词》之手法与情感。
引导学生用探究《登高》手法和情感的方法,赏析《秋词》。
明确:对比、直抒胸臆、虚实相生、托物言志。晴空一鹤排云上,既是对“我道秋日胜春朝”的有力佐证,也是对诗人意气蓬发,斗志昂扬的自我鼓励,这就是自勉。抒发了诗人不甘沉沦、昂扬不屈的进取精神、乐观情绪。
三探“自己”,体悟人生。(情景迁移)
课堂自由交流:目前为止,在你的成长历程中,让你觉得最难熬的一件事是什么?当初是怎么走过来的?(引导学生将自己目前认为的人生“难事”与杜甫、刘禹锡的经历做对比,明白人生有很多的“难”。鼓励学生在困难面前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6.悟读,把握主题
请同学们最后一次齐读两诗,总结两诗的主题。
明确:《登高》主题:悲秋。把登高的万千心绪与悲秋的无边凄楚交融在一起,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秋词》主题:颂秋。赞颂秋天的美好,借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7.课堂小结
《登高》既属于秋天题材诗,也属于登高题材诗。我们结合了同是秋天题材的《秋词》与本单元的这首《登高》进行了对比阅读赏析,从中领略了两位诗人不同的心境及情感,在对比中,我们对杜甫的愁悲之情的感受更加深刻。
此外,同学们要注意在课后时间也要多尝试比较阅读,如可结合《登高》与杜甫诗人的其他不同时期的作品《望岳》、《春望》等诗进行比较阅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真正读懂一首诗、一个诗人。
8.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登高》;用白话文改写《登高》。
9.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