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教并重 促进动物繁殖学课程群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20-07-09张艳丽樊懿萱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20年3期
关键词:南京农业大学教师队伍青年教师

王 锋,张艳丽,樊懿萱

(南京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南京 210095)

动物繁殖学是畜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动物繁殖规律和繁殖技术的科学,也是学习动物生产学各论的基础,属于动物科学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具有内容丰富、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等特点,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1-2]。该课程要求教师既要上好课,还要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教研结合,科教相互促进,打造精品课程与金课[2-5]。

动物繁殖学一直是南京农业大学畜牧学科重点发展的课程之一,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繁殖学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已将该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与此同时,团队以科教并重为抓手,努力建设动物繁殖学课程群教师队伍,将研究领域生产相关的技术和研究成果(如肉羊生殖调控、肉羊克隆与基因编辑等)积极与课程进行有效对接,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6-9],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

1 潜心课程教学,打造动物繁殖学课程群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繁殖学教学团队与时俱进,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求,及时对动物繁殖学课程群相关课程方案进行优化和更新。

2016年,为满足现代畜牧业生产对学生在繁殖学知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更高要求,以及学生“应用型”“创新型”“创业型”等多元化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针对课程特点,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繁殖学教学团队集思广益,发挥学科“产学研结合”的优势,优化设置教学资源,开展了以动物繁殖学为核心的涵盖9门课程的动物繁殖学课程群建设工作。设首席教授1名,定期组织教研室成员积极讨论和设计课程体系,在努力把动物繁殖学核心课程打造成金课的同时,扩充选修课,完善课程群设置。由2门专业基础课(不同学分)、1门专业核心课、1门集中实践环节课、3门拓展教育课和2门通识选修课组成,构建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配套、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动物繁殖学课程群。这些课程之间有机联系,各有侧重,根据课程特点和前后衔接顺序安排在第5,6学期开课,优化设置课程学时。配套开设的教授开放课程充分利用科研平台与资源,拓宽学生的科研思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加上灵活的小班教学,增加了讨论与实践环节,让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发展方向(本科毕业直接就业、考研、创业、留学等)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选课更具有针对性,根据选课对象的知识背景和需求不同,课程内容、难度、教学方法等也因课制宜,因材施教,既保证了学生能够获取足量的基础知识,也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课程资源,深受学生欢迎。

2019年,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繁殖学教学团队进一步对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进行了优化,考虑到动物繁殖学发展很快,而且任课老师多以肉羊为研究对象,特将羊生产学纳入课程体系,另外增设了3门选修课,从而丰富和完善了整个课程体系(见表1),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综合业务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表1 动物繁殖学课程群设置方案

2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支撑动物繁殖学课程群教师队伍建设

科研平台是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随着学校由教研型大学向科研型大学发展,特别是向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与双一流学科方向迈进,科研工作得到空前的重视与发展,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繁殖学教学团队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一方面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与横向合作项目,另一方面结合动物繁殖学与肉羊研究的特点,积极申报建立各类研究平台机构,在原有的1个校级研究室的基础上,新增多个研究机构,见表2。

表2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繁殖学教学团队新增各类研究平台机构情况

“十二五”以来南京农业大学新增各类研究平台建设取得很大进展。随着这些科研平台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团队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先后主持国家和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各1项、国家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0多项,拥有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和江苏省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各1名,还有其他省部级与横向项目共40多项,发表了400多篇科研论文,编撰了30多部教材和著作,获得了多项省部级成果奖,培养了200多名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而且也为引进与培养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提供了平台和支撑。

3 注重教师队伍的引进与培养,推进动物繁殖学课程建设

教师是本科生教育的灵魂。近15年来,通过人才培养、引进和留校等途径,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繁殖学教学团队由2004年初的1名副教授、2名讲师发展到目前的5名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实验师、1名助教以及3名师资博士后、2名科研助理共16名成员组成的创新型教学科研队伍,见表3。

表3 团队成员结构分析 人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繁殖学教学团队教师与师资博士后均具有博士学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5位教授老中青相结合,其中1名为二级教授、学校钟山首席教授和师德标兵,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副理事长,主编出版了《动物繁殖学》教材与《动物繁殖学实验教程》;1名三级教授、1名钟山青年新秀与院级畜牧拔尖人才;同时青年后备力量充足,有1名副教授、3名讲师和3名师资博士后。近几年通过层层答辩竞聘,先后招收了6名师资博士后,其中3名出站、2名留校补充至教师队伍中。此外,4名教学科研辅助人员均具有硕士学位,受过良好的教育,均具有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引进和培养教师队伍过程中,不仅对教师学术水平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而且特别强调德才兼备,要有师德、正确的三观和团队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不忘初心,思想素质高,热爱教育事业,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无学术不端等不良行为,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乐于奉献,能够不断学习进步,提高业务水平。

4 积极开展教学研讨和教改工作,打造高水平复合型教师队伍

教学改革是推动教学研究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抓手与动力。早在2004年初,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繁殖学教学团队遇到人员太少、层次低、教学压力大等重重困难的时候,大家经过讨论分析,下决心通过教学改革走精品工程之路。2005年,该团队先从动物繁殖学申请校级重点课程开始起步,经过多年的努力,先后建成校、省和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紧跟时代脉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2017年申请建设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并率先在中国爱课程网上运行,2019年被学校推荐申请认定国家级慕课(MOOC)。通过实施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力争打造高水平复合型教师队伍。

4.1 首席专家负责制

首席专家积极投入团队建设,制订团队工作计划,带领团队主动承担教学任务,定期组织该团队成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主动承担并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任务。

4.2 注重课程教学研讨

除每周团队例会讨论教学事务外,该团队还经常召开以教学为主题的交流会、研讨会等,申请重点教材编写,主动参与学院培养方案的制订,动员大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与实施。目前围绕“金课”“课程思政”等方面主持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校级2项。团队还在做好核心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论证开设选修课和教授开放课程,完善课程体系,成为学院乃至学校教学教改活跃的团队之一,曾获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和省级二等奖。

4.3 实行青年教师“教学导师”计划

通过教学观摩、督导评价等措施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授课水平与技巧。协助青年教师制订发展计划,支持新进教师参加培训、教学竞赛等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课题、主持或参加重要科研任务,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转基因专项子课题等,提高其教学科研发展能力。支持青年教师担任科研项目主管,全面协助主持人开展科研工作。

4.4 鼓励教师承担第二课堂工作

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担任课程教学的同时积极承担第二课堂工作,指导本科生有关动物繁殖学方面的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SRT)项目、专业文献综述与社会实践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将课堂的知识传授变成知识的活用,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挂靠生产基地,通过实战锻炼切实提高繁殖技能操作水平。

4.5 支持青年教师赴国内外进修

资助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使其了解最新发展动向,并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通过这些举措,推进了教学工作的传、帮、带,促进了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6 实行博士生助教计划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线开放课程都需要网上提供大量课程资源、参与讨论、及时答疑等,时效性强,工作量很大。为了建好网络课程,培养后备青年教师,要求团队所有博士生均要参与至少一年期的助教工作,参与网络课程建设。总之,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繁殖学教学团队近10余年的发展与探索表明,科研工作与教学教改并不矛盾,只要合理安排,协调发展,通过科教并重完全有可能建成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

猜你喜欢

南京农业大学教师队伍青年教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稿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稿约
主编寄语
——庆祝南京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数据库收录和获奖情况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