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肉牛养殖规模化发展情况调研
2020-12-18项明义吴明成
梁 坤,项明义,吴明成
(黑龙江省畜牧总站,哈尔滨 150069)
肉牛规模化养殖是产业发展趋势,为深入了解黑龙江省肉牛养殖现状,黑龙江省畜牧总站组织本单位肉牛专家在2019年9月10—27日开展了肉牛规模化养殖情况的专题调研,以期为黑龙江肉牛养殖规模化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调研点涉及10个市(县)的12家规模化肉牛养殖场,分别是哈尔滨市宾县九福肉牛饲养专业合作社,依兰县润发牧业(单纯育肥牛场),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龙江黑牛(和牛杂交1代)育肥场、鑫和肉牛养殖场,泰来县兴犇肉牛养殖场,富裕县笨味生态农牧业公司,佳木斯市佳西区北极星牛业、六兴畜禽养殖基地,桦南县闫玉昌肉牛养殖合作社,七台河市百胜奶牛场(奶牛繁育肉牛场),勃利县亿丰肉牛养殖场,肇东市四方山肉牛养殖基地,同时进行了牛场相关数据的采集和问题梳理。
1 肉牛养殖现状
1.1 牛肉及活牛价格大幅上涨,致使肉牛养殖场(户)卖牛意愿强烈
消费需求的增加,拉动牛肉市场价格屡创新高,活牛价格随之上涨。黑龙江省牛肉集市平均价格由2008年的28.36元/kg一路攀升,2014年达59.08元/kg,2015—2018年始终保持高位运行,2019年一季度为62.63元/kg,到2019年三季度已达73.56元/kg。黑龙江省主要畜禽监测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活牛年均价格为23.85元/kg,2017年为24.49元/kg,2018年为25.02元/kg;2019年一季度为29.27元/kg,三季度为29.92元/kg。2019年调查牛场大多数育肥牛出栏活牛价格达到32.00元/kg以上。在肉牛行情如此看好的情况下,各牛场主动淘汰伤病牛只,不能受孕牛只及时育肥或出售,以此净化牛群、减少损失。目前一般每头怀孕牛价格在2万元左右,犊牛正常娩出后母与仔可售2.5万元左右,怀孕母牛带哺乳小犊牛可售近3万元。
1.2 肉牛养殖收益可观,致使肉牛养殖场(户)扩繁、补栏意愿强烈
目前犊牛落地价格就达5 000元左右,6月龄牛售价可达10 000元以上,而基础母牛年饲养成本为3 000~4 000元,养殖利润可达5 000~7 000元。养殖基础母牛带来的可观收益促使牛场扩群、补栏的意愿非常强烈,主要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分娩后母牛抓紧配种,自繁,自育,扩繁;二是有资金来源渠道的采取外购母牛补栏、扩群。
1.3 牛场硬件设施较好且饲草料资源丰富,具备扩群、补栏的基础条件
黑龙江省近年来实施了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两牛一猪”项目以及“一村一品”项目,这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了肉牛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调查的12家牛场中有11家享受了“两牛一猪”专项扶持、1家享受了“一村一品”项目扶持。这些牛场无论是牛舍建设、机械设备,还是青贮、黄贮等饲料贮存设施的配套均较完善,适合扩群、补栏。2019年刚实施的“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将再次促进肉牛规模化的大发展。
牛场周边饲草料资源都比较丰富,尤其是秸秆资源。各牛场均有流转土地或与周边农户签订收购青贮、黄贮合同,牛场收青贮、黄贮还能享受黑龙江省粮改饲项目补贴(60元/t)和秸秆综合利用的项目补贴(40元/t),有力刺激了牛场使用青贮、黄贮饲喂肉牛的积极性,同时能够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效益、减少秸秆焚烧。
1.4 肉牛规模化比例很低,今后几年是肉牛规模化发展的最佳契机
黑龙江省肉牛规模化养殖的突出表现是肉牛养殖规模化比例低,基础母牛存栏少。本次调研发现,各市县规模化养殖场肉牛存栏量占比均低于10%,12个牛场基础母牛存栏量在100~500头不等。通过查阅黑龙江省粮改饲系统数据发现,黑龙江省13个地市68个主要肉牛养殖县(市、区)肉牛总存栏356.46万头(黑龙江省统计局数据为369.8万头),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化场有1 748家,总存栏33.67万头,肉牛养殖规模化占比为9.44%,场均存栏192.6头,同样证明了黑龙江省肉牛规模化养殖比例低、存栏少。
多年以来,我国居民牛肉消费需求始终保持强劲势头,目前活牛和牛肉又处于高价态势,加上2019年国家农牧民补奖政策第1年实施(原草原补奖政策,黑龙江省15个牧业和半牧业县每年共计9 425万元),从事肉牛养殖人员和看好肉牛养殖前景的其他行业人员均有大显身手的强烈愿望,扩群、补栏积极性空前高涨。因此,目前正是黑龙江省大力发展肉牛规模化养殖的难得契机,也是提高肉牛经营标准化、产业化的大好时机。
2 肉牛规模化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现在肉牛规模化养殖成本可控(每头基础母牛每年饲养管理成本在3 000~4 000元,未包括固定资产折旧部分),效益也有保障(母牛一年一胎,年可获利5 000元以上),但规模化发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产房条件差、技术人员匮乏,致使犊牛成活率偏低
规模化牛场由于受房舍面积和饲料成本控制的局限,产后母牛及犊牛体质比散养户饲养的弱、抗病力差。因此在基础母牛的围产期内拥有相对独立舒适的产房设施就显得尤为必要,可以保证基础母牛顺利分娩、母仔平稳度过高危期。本次调研中发现,12家规模化养殖场无一家有独立舒适的产房,只有1家有专业的驻场兽医。在这样的条件下,母牛围产期和哺乳前期出现不良症状无法早期发现和及时诊治,甚至连最基本的消毒工作都不能做到及时和彻底,致使母牛和犊牛患病率高、犊牛发育迟缓、疾病治疗效果差,进而造成产后母牛怀孕难、犊牛成活率低,这是制约规模化肉牛场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2.2 用低质公牛配种,致使后代生长速度慢、育肥周期长
西门塔尔牛杂交改良品种是黑龙江省肉牛的当家品种,但牛场普遍没有技术人员,只能用低质量公牛本交配种,记录不清,品种混杂,后代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肉牛生产速度慢、育肥周期长,经济效益也大打折扣。本次调查的12家牛场仅有4家让周边村屯的繁育员配种,但也常常由于观察发情不及时、繁育员不了解情况,导致漏情多、受胎率低;仅有1家牛场采购优质冻精,场长亲自操作人工授精,母牛受胎率高,后代品质也非常优秀。这些牛场多数育肥公牛一般要饲养到22月龄左右才能出栏,育肥周期延长了4个月,而周边散养户使用人工授精的比例却比这些牛场高很多,这也是牛场经常性采购散养户的架子牛进行补栏的原因之一。这也是制约黑龙江省肉牛优质种源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肉牛养殖投入大、融资难,致使扩大养殖规模的意愿难以实现
有意愿扩大养殖规模的牛场100%反映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肉牛养殖回报周期长,养殖基础母牛回报周期更长。人工、饲料等成本持续增加,需要较大的资金周转,而国家扶持只涉及牧场基本建设和设备采购,对牛只采购和后续饲养资金需求没有优惠政策。牛场有扩大生产规模、引进优良品种的意愿,但因为资金不足而有心无力、望而却步。多数牛场资金来源渠道范围窄,政府在金融贷款方面帮扶力度有限,针对牛场的贷款门槛高、额度小、手续繁琐。在实地走访中很多牛场场长表示只能通过民间借贷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从而制约了有条件、有意愿的养殖场扩大生产规模和引进优良品种等目标的实现。
3 发展肉牛养殖的对策建议
3.1 明确肉牛养殖企业对规模化发展的主体责任意识
省、市、县政府应根据养殖企业拥有的土地资源和周边的饲草料来源,共同编制合理有序的《肉牛养殖规模化发展推进方案》,牛场要有计划地自繁自育、补栏扩群并积极主动地补齐自身短板,逐步实现牛场合理的规模化目标和良性生产运作。
3.2 加大政府部门对肉牛规模化发展的精准扶持
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着重解决肉牛“保险难、贷款难”的问题,因地制宜、因场制宜地制定扶持政策,加大信贷扶持力度,使肉牛养殖场(户)能上保险,银行能给贷款,让会养牛的多养牛、养好牛。
在不过度放牧的前提下,协调林草部门利用周边草场,形成既能降低养殖成本又能保护草原的特色草原经济。
协调肉牛加工企业不压价、不减称,就近对接规模化养殖场出栏肉牛,实行订单出售,减少中间环节,保证养殖场(户)利益,同时此举可满足加工企业需求,增加当地税收,减少疫病传播,形成多方、多地良性共赢的发展局面。
3.3 强化技术支撑单位对肉牛规模化发展的精准服务
各级畜牧技术支撑单位要全面了解牧场信息,参与制定牧场规模化发展方案,跟踪牧场规模化发展进程,积极发现、提出并共同解决牧场存在的困难,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尤其是要切中要害,重视发展肉牛规模化养殖的关键短板问题的解决:一是实施“月子工程”,即改善产房条件,培养“妇产大夫”,实现营养均衡,力求母犊平安,提高犊牛成活率和缩短母牛产犊间隔。二是实施“优选优配工程”,即选择优秀公牛或冻精,提高配种员的技术水平,力求母牛受胎率高、后代犊牛质量好、育肥出栏快。
4 结语
肉牛产业是黑龙江省畜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是扶贫富民工程,肉牛规模化养殖是解决秸秆离田和粪污还田的最佳途径,是实施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本次对黑龙江省部分肉牛规模化肉牛养殖场的调研发现,肉牛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是显著的,优势是明显的,劣势或不足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是可以解决的。解决方案一是明确肉牛养殖企业对规模化发展的主体责任意识,二是加大政府部门对肉牛规模化发展的精准扶持,三是强化技术支撑单位对肉牛规模化发展的精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