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文玩《太湖石》的造型艺术和人文韵味
2020-07-09王珏琳
王珏琳
江南水乡宜兴,地处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岸。有着“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洞的世界,陶的古都”之美称。自古以来,茶竹共生。有大片竹海的地方必然有着上好的佳茗,四川茂竹修林之于竹叶青茶叶,武夷山竹海绵延之于大红袍。宜兴南部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天目山余脉纵横蜿蜒,万亩竹林里面掩映着片片茶园,四月禅茶季,香飘万里,令人陶醉。山区和水渎的结合,生出了鬼斧神工一般的溶洞,张公洞、灵谷洞、善卷洞等等都是游人的大好去处。至于陶的古都,对于宜兴来说更是实至名归了,七千年的制陶史绵延不绝,形成了以“均陶、彩陶、 精陶、青瓷、紫砂”为代表的五朵金花。同时,与之相关联的陶瓷文化更是衍生不绝,尤其是紫砂材质易于成型的特点和吸水性特别好的把玩属性,使得各种紫砂材质的文玩杂件层出不穷,太湖石文玩就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太湖石本来是环绕太湖流域出产的石头,通体多窟窿和纹理,呈现出异想天开的自然景致,是著名的赏玩石类。在苏州园林之中,多用来制造假山,点缀园林庭院等人文景观。明代著名画家、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用紫砂设计制作而成的太湖石把玩件,可大可小,可以随着创作者的思想和理念来幻化无穷的魅力,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和青睐,成为越来越流行的紫砂文玩类别之一。
我的这件紫砂文玩《太湖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方寸之间,呈现出大自然的神奇瑰丽和万千气概,可谓是“蕴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在其中我们可以体验到玲珑石韵的趣味,更能够折射出其中的人文雅韵和中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此件太湖石文玩大小称手,造型的设计牢牢把握住了太湖石的精髓所在,那就是“瘦、漏、透、皱”。在紫砂太湖石的造型艺术之中,我认为无论大小、造型如何,最根本的就是“瘦”,和唐代“以肥为美”恰恰相反,我的这件作品在塑造的过程中保持着瘦中见精神的秉性,如同仙风道骨,有着闲云野鹤一般的情态,却并不是孱弱萎靡不振的样子。“漏”则是从太湖石形态上面的漏洞设计来说的,漏则透,透则生灵,我在小小的形态上面,设计了大小不同的漏洞些许,在尽量保持其自然肌理的同时,这些漏洞在我们把玩的时候,可以呈现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刻蕴意,可谓是漏之有道,漏之妙哉。“透”和江南园林景中见景,景中造景有着不谋而合的异曲同工之妙。当我们徜徉在园林之中的时候,透过窗棂、长廊等等都可以看到精致的景色,同样,通过太湖石的漏洞,可以感受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中国古代审美。还有“皱”,则是表达的太湖石肌理之凹凸不平,明暗多变,富于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让人观之体会到石之风骨,我在小小的器件之上,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种动态的感觉塑造出来,彰显出整件作品的生命活力和与水融合的意境所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山石之乐和流水之悦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宜兴地处太湖流域和天目山余脉的交接地带,既有绵绵的群山起伏,又有浩瀚的微波淼淼,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也让这里的紫砂艺人形成了与生俱来的坚实与灵性,这恰恰就是太湖石所带给我们的美好品质。石因水而多变,水因石而多情,当我们把玩这件紫砂作品《太湖石》的时候,既能够感受到宜兴紫砂纯朴的质地和天然的纹理,又能够体会到精灵剔透的视觉享受和造型艺术,还能够在其中玩味到浓浓的诗书画意和人文意蕴,可谓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了。
结语:随着我们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和享受已经成为大众消费的重要一环。宜兴紫砂除了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喝茶体验以外,其他的文玩杂件也是大家的心头所好,并且随着长时间的把玩和精心的养护,呈现出翻天覆地的色泽变化,蕴含了我们的情感在里面,成为了紫砂艺术之中最具人文气韵和内涵的一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味和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