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刻花纹饰的历代脉络简探
2020-07-09刘尚青
刘尚青
浙江龙泉阿虎青瓷工作室
陶瓷刻花装饰技法历代有所发展,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就已出现原始刻花艺术。先民用竹木、骨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出深浅不一纹饰。距今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已有弦纹、点纹组成的刻花陶灯。被称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在距今5000年前的先民们已掌握对陶器表面进行磨光,并饰刻或印上有弦纹、绳纹、刻划纹、圆圈纹、水波纹,还附加堆纹,并进行镂空雕刻。由此看出,“饭稻羹鱼”的良渚人,已经成熟掌握了刻花工艺。
一、汉唐五代越窑刻花装饰及其追求
夏商周时代在刻花纹饰上盛行的动物纹样,魏晋时期流行植物纹饰,隋唐转为大叶花草装饰为主。汉代晚期越窑烧制出成熟的青瓷,直到唐末,中国瓷器烧制在世界上独领风骚。晚唐至北宋初期,受吴越刻花秘色瓷器的影响,中国陶瓷装饰美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越窑除保留了少量贴塑、印花等传统工艺外,在刻花装饰工艺上极具特色。当时的瓷工们在瓷坯未干之前用锐器或竹刀在器物上用半刀泥技法按图案设计要求而刻出的纹样。其特点是:吃刀深浅不一,折向时多出现线条不匀称的现象;其二是讲究阴阳刻线的对比,所刻花卉等立体感突出,刻花技艺上强调视觉艺术效果,因而其产品制作规整又不失独有的艺术情趣。
五代越窑秘色瓷刻花执壶,其刻划细腻、朴拙自然、线条流畅、技艺精湛,其雕刻的灵巧秀丽之态、疏密相间的相映成趣之美,是晋唐时代刻花工艺难以比拟的。五代人徐夤在《贡余秘色茶盏》中描述“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这“巧剜”、“轻旋”就是精湛雕刻技艺的体现。如五代贡瓷梅瓶上,一面是浅雕轻刻文殊菩萨,手执如意棒,端坐猛兽青狮之背,栩栩如生。另一面纹饰是文殊菩萨之道场五台山,山势雄伟,云纹缭绕,山顶升起太阳,光芒普照。这梅瓶上文殊菩萨驾青狮的座像和其道场五台山的纹饰,刻线流畅,衣褶飘逸,构图完美,意境之美无以复加。青狮猛威,山势雄奇,云纹飞动,阳光灿烂,可谓至善至美之杰作。
二、宋元明刻花工艺的艺术追求
刻花艺术的诞生、发展和壮大,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刻刀的讲究与开发,促进了宋代及其后代刻花工艺的蓬勃发展。宋代开始,平刀﹑斜刀、捏刻花刀、双线刀、尖刀、针刀、锥刀等各种类型刻刀的成功制作,让瓷器刻花纹饰发展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变化,尤其在元明瓷器的纹饰上,迎来了一个讲究人文底蕴的美术装饰时代。青瓷刻花内容上有富贵牡丹、纯洁的莲荷、生动的游鱼、尊贵的龙凤,象征财富的水波、吉祥的云纹,还有几何类的篦纹、弧弦纹、弧勾纹、条纹、连续组合图案纹等等;构图上有团式、带式、适合式、散点式等。宋元明时期的缠枝牡丹纹、缠枝莲纹、缠枝菊纹极尽构图之妙,刻划线条舒展流畅,图案富有动感,与瓷器浑圆融合,尽显刻工之精湛和图案之美妙。
1、宋代刻花干净利落,飘逸洒脱。宋代刻花常采用刻中加剔的“剔刻手法”工艺,宋代刀法娴熟,干净利落,刻花弯曲有度,飘逸洒脱。研究传世的宋代青瓷刻花技艺,可以发现龙泉窑宋代瓷器上盛行篦划刻划装饰。花纹题材丰富,有团花、篦纹、浪涛、云纹、莲花、荷叶、缠枝牡丹、蕉叶、莲瓣、水波和垂叶纹等。宋代瓷人运用的刻花技术刀法往往犀利灵锐,走线洒脱豪放,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是一种浅浮雕式的刻饰方法。纹饰部位结构准确,线条优美,并且深浅恰当,既保证有一定雕刻深度,又能使纹饰与背景的层次脱离开来,以起伏不平,又不至太深的刻法,致使釉面往往无法漫平胎面,而导致出现瑕疵。从纹饰的边缘来看,有的地方能看出明显的行刀痕迹,因为窑工们根据纹饰需要刻意而为之,以增强画面效果和器物的朴拙感。北宋龙泉窑刻花碗,碗内壁装饰刻划海浪花纹,半刀泥(斜刀)操作,技法纯熟,线条奔放有力,自由潇洒。南宋龙泉窑纹饰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南宋龙泉窑玉壶春型藏瓶,颈部及底部刻有弦纹,分别有两层不同的刻花,颈部为蕉叶纹,瓶身划的缠枝牡丹纹,主次分明,釉色晶莹,微现青色,细致优雅。瓶身分为两段,上饰蕉叶纹,下饰划的缠枝花卉纹。
手工茶器作品
2、元代刻花气势磅礴,线条奔放。元代中期开始,龙泉窑青瓷在造型和装饰风格上,由南宋时期的纤巧隽永、清雅婉约变得雄浑敦厚、气势磅礴,形成鲜明的差异。元代刻划、模印、贴花、点彩、露胎等多种装饰技法的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的器物,采取不同的装饰技法组合。刻花、模印、贴花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为主,同时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元代龙泉窑博采众长,为了迎合游牧民族和海外市场需求,出现了具有异域风情的纹样图案。元代青瓷人折枝花卉,纹饰清晰,装饰手法多种多样,有刻、划、印、贴、塑等,以划花为主,花纹粗略,线条奔放,纹饰以云龙、飞凰、双鱼、八仙、八卦、牡丹、荷叶等为多见。此外,还出现大量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
3、元代镂空纹繁密紧凑,线条流畅。 江苏淮安市清浦出土的龙泉窑青瓷碗,碗外壁刻有凸起的莲瓣纹,内壁刻卷草纹,为元代龙泉窑的精品。华亭县东华镇挖出的瓷瓶,经瓷器鉴定泰斗耿宝昌先生鉴定命名为“元代龙泉窑青釉镂空花瓶”,其器身以镂空为主要装饰技法,肩部镂雕缠枝叶纹,上腹部分别镂雕两朵缠枝菊花纹和两朵缠枝莲花纹,前后左右相互对称。下腹部刻一圈凸叶纹。内瓶镂空缠枝花纹。花瓶既使用了套接技法又采用了镂空工艺。在韩国新安沉船出土的元代龙泉窑青釉镂刻莲纹瓶,也是同时代镂空器中的杰作之一,两瓶相比,相得益彰,元代青釉镂空花瓶器形精致优美,镂刻的花纹繁密紧凑,线条非常流畅。
4、明代纹饰刻划精细、清新、雅致。明代龙泉窑达到了历史上第三次发展高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规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选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如果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大明会典·卷194》)。明龙泉窑青瓷刻花梅瓶,现藏浙江博物馆,其口下饰叠三角纹,肩部饰花瓣纹、如意纹,腹部饰缠枝牡丹,颈部饰莲瓣纹。纹饰刻划流畅自然、精细生动、清新雅致。
明龙泉窑青瓷刻划兽耳衔环瓶,兽雕细致,以弦纹划刻若三阶状。器壁刻花为饰,颈部见斜线纹;腹部拱花浮雕,前后各一折枝双花纹,花叶工整而形式化。两侧于耳下直划双线纹为边饰。下腹以弦纹为界,饰短莲瓣纹。明龙泉窑的青瓷划花灯笼瓶,全器外壁以划花为饰,颈为竖直线,肩作S状花瓣紧密相连;上腹部作三角花锦,腹部为转枝菊花,花纹图案化,枝叶折屈突兀,留白多;胫部作竖直线纹。器釉光透不匀,遍布冰裂状细开片。明初龙泉窑的青瓷划花莲式大碗,口缘作八瓣莲花式,腹壁亦随形作八瓣式,每瓣各有二曲稜。通体内外划花,内外口沿以双线随形勾边,腹壁划刻缠枝花卉纹,运刀流畅快速。明龙泉窑之青瓷划花投壶,外壁以划花为饰,口沿为卷云纹一道。颈部为长蕉叶纹,肩为卷云纹,腹部上下并于两道细凸弦纹间贴饰凸起的五瓣花饰。腹部为转枝花叶纹,下腹作短莲瓣纹,足壁饰三角山纹。明龙泉窑的青瓷划花“番莲八宝樽式炉”,其外壁作三层带状划花纹饰,分隔以双弦纹线。上下缘各为如意卷云纹,中腹为缠枝番莲纹,花朵上托以轮、螺、伞、盖、花、罐、双鱼、盘长等佛家八宝纹。刀笔快速,纹线短促活泼而留白较宽。
《凤来仪》
三、清代缠枝纹刻花的创新
缠枝纹源远流长。夏商周出现雏形,萌芽发展于战国,成熟于汉代,隋唐称为“唐草”,开始转向追求优雅的姿势表达。唐宋时期,以象征幸福美满、富贵昌盛为主题的缠枝牡丹纹最为典型,确切地表达了人们祈福求祥的美好愿望。明清时期缠枝纹成为最重要的装饰语言,当时称“转枝”,官窑民器都在用,官商与黎民百姓都喜欢,因而广泛用于各类艺术品的装饰之中。清代缠枝装饰纹,刻花清晰婉转,简洁典雅,线条流畅,显示出刻花技术的娴熟。清代陶瓷缠枝纹饰,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任意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循环往复,变化无穷。其象征寓意进一步增强,寄托着健康长寿、吉祥喜庆、生生不息、万代绵延等美好愿望。
缠枝纹寓意丰富。清代缠枝纹缠枝纹灵活生动、婀娜多姿,其寓意也极为丰富。缠枝莲花是佛门标识,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菊花缠枝纹喻为君子,风劲香逾远,霜寒色更鲜,能轻身益气,令人长寿;菊花缠枝纹具有多种含义。缠枝茶花纹,在民间常用来表示祝福,或寄以美好期盼。忍冬缠枝纹,寓意“益寿”。缠枝葫芦纹、缠枝蔷薇、缠枝宝相花、缠枝石榴花、缠枝葡萄、缠枝石榴等众多的缠枝纹饰,可被称为“中国植物装饰的史诗”。表现出清代人民生活的稳定与心的向往,成为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代言物和精神性的寄托,也成为诠释人们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之钥匙。
清代缠枝纹的创新发展。清代缠枝叶纹在刻划造型、构图成画方面,借鉴西方的非对称的旋涡叶纹装饰,喜欢用C形弧线、S形线,或漩涡形线表现,勾线纤细、挺拔、清晰,线条细腻、流畅、优雅,打破了古典主义左右对称的模式,创造出了缠枝纹非对称且富有动感的装饰纹样,形成了自由奔放而又纤细、华丽的装饰样式,尽显清淡柔和、流畅优雅的曲线美,其刻饰的花冠较大,雍容华贵,强调突出花蕊、花瓣、叶片的多重勾勒,使得线条繁杂而又和谐统一,体现了清代追求的轻盈纤细的秀雅美,典雅精致,给人轻松、愉悦之感。
艺术的基础不在点和面,而大部分凸显于刻划的线,每个朝代陶瓷刻花都是艺术生命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