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避论证中的逻辑谬误
2020-07-09冯渊
冯 渊
核心观点
2020 年初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高考内容提出了核心价值、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必备知识等四个方面的要求,在关键能力的检测上,特别强调考生要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以此生活实践情境为例,讨论近期时事论争中暴露的逻辑谬误,供同学们写作议论文时参考。
一、稻草人谬误:审题立意时规避
定 义 先虚拟(故意误解或者篡改)对方的观点,使对方的观点易于被驳倒,让对方像稻草人一样易于支配,这种论证上的错误称为稻草人谬误。
消息原文:××口服液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评论者:这已经等同于宣称治疗新冠病毒肺炎的特效药了!
【分析】抑制,词典义是约束,压制。特效药,对某种疾病有特殊疗效的药物。消息称,某中药可以控制病毒的繁殖,批评者将消息内容理解为某中药是治疗新型肺炎的特效药,然后对此进行严厉的批评。实际上,批评者一开始竖起的靶子就是虚拟的,并无任何人宣称发现特效药;作者立起这样的靶子,驳论时很有力度,读者也容易被其感染,从而站在这个立场上质疑官方消息,但是读者质疑的信息,并非官方发布的。
作文链接
作文题: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有人写:
命题者认为必须满足他人的需要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无疑是不妥的。每个人的存在和价值都有其独特性,验证人的价值的方法也很多,不能强迫大家都去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而生存。
【解读】材料没有这层意思,作者批评的观点其实是自己的误解、曲解虚拟出来的,这类“稻草人谬误”,我们在立论之初就要极力避免,否则通篇写下来可能都是无的放矢。
二、人身攻击谬误:反驳时规避
定 义在论辩中用攻击对手的人品甚至谩骂,来代替对具体论题的论证,
评论者:你是科学家吗?你为什么质疑人家科学家?你是想买××口服液买不到吗?关注你的文章很久,发现你一贯消极。你就是个 “人渣”。举报你了。
素材点击
类似的例子在作文中不太可能出现,但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你不要信他,他最喜欢捣糨糊(做人做事瞎糊弄),嘴里就没一句正经话。”
“你有什么资格说我?听爷爷说,你小时候不也一样吗?抽烟喝酒还赌博。”
在文学作品里,这样的对话可以塑造人物性格,但是在论述类文本里,我们要的是讲道理。对方讲的道理如果正确,我们不能因为他的身份、人品、过去做过什么事等因素,否定他讲话的正确性。要反驳,请反驳他的观点,而不是表达观点的人。
【分析】有人对研究所宣称××口服液有抑制病毒的作用表示质疑,我们当然可以反驳他的质疑。但是上面的跟帖、不是反驳,而是谩骂。
三、诉诸权威谬误:引证时规避
定 义为使论证更为有力,我们往往举出权威单位或个人的言论作为佐证。但是,这个言论须符合当下语境,且能起到证实作用;如果套用权威者的观点而起不到证明作用,我们称之为诉诸权威谬误。
评论者:请看清楚,这个××口服液抑制病毒的消息是是××报发的!
【分析】某个媒体在公众之中享有权威,我们尊重这份权威;但是其发布的消息是否准确,不能仅凭发布单位的权威性来佐证。最好的证明应该是宣称这个消息的科学实证报告。
权威的言论要支持观点的条件,第一,确保所援引的权威在所讨论的话题方面是专家;第二,阐述该权威所依据的理由或者论据。否则,读者接受的,不是权威的论证过程,而只是权威者的声名。
作文链接
作文题:
每一个舞台都有主角。当好主角需要责任担当、不懈奋斗、勇于超越、合作共赢……
文章应该讨论的话题中心是主角。可是有的学生这样写:
胡适在《容忍与自由》中说:“人生就是一台戏,看戏有各种看法,即对人生的各种看法,叫人生观。”生活中无数台戏同时上演,而人生观决定了你对人生的看法,也就决定了戏该怎样演,决定了什么样才叫主角。
有的同学这样引证权威:
莎士比亚曾说:“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诚然,每一个舞台都有主角,生活,时代的舞台亦然。
胡适的这句话正确无误。但是胡适这句话能证明你对主角的看法吗?如果不能,就不要麻烦胡适出来说话。
莎士比亚原诗“人的一生扮演好几个角色”后面是:“最初是婴孩,在保姆的怀中 啼哭呕吐。然后是背着书包、满脸红光的学童,像蜗牛一样慢腾腾地拖着脚步,不情愿地呜咽着上学堂。……”莎士比亚诗歌说的是人生有着不同阶段,本题要讨论的是“舞台的主角”,这首诗与“舞台主角”这一话题无关,所以这里的诉诸权威无效。
四、非黑即白谬误:一般论证时规避
定 义设法让人认为只有两种选择,然后排除其中之一,剩下似乎是唯一的答案,亦即论证想要的首选答案。即,在两个极端之间不恰当地二选一(实际有多个选项)。
评论者:这个作者质疑中医,极端反中医。如果中医治疗不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那西医倒是将疫情全部控制住啊!
【分析】评论者将中西医完全对立,以非黑即白的思维反驳,其潜在的判断就是:西医目前治不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只能靠中医来控制。其实,中医和西医在治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上的关系有多种:中医、西医都能治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或西医目前都无法治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要考虑病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基础疾病情况等因素);中医与西医结合才能治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能治愈,西医不能;西医能治愈,中医不能;等等。
作文题: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父母、老师或朋友用格言警句教导我们。但有些格言警句,我们觉得不一定有道理;有些格言警句是否有道理,得看具体情况。
选择一句格言警句,确定言说的对象,给他(她)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建议。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有的学生这样写道:
亲爱的朋友:
您教导过我“要爱你的敌人”。
我认为,仇恨对于人是一种天性本能。因为有人损害了你的利益,你才滋生仇恨的情绪。一个敌人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对方的损害。或许您又要责备我关注一己私利。可正如熊培云所说:“一个连自己利益都不关心的人,还怎么指望关心别人的利益?”这么看来,关注自己的利益无可厚非。而爱敌人,是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利益。这违背了人的天性本能。
人的天性中有自私的本能,没错。人的天性要尊重,是不是就要完全满足?人的高尚其实就是对天性的克服。声色犬马、饮食男女都是天性,无须努力即可按天性行事;人的可贵是在尊重天性的同时,克服和控制天性,引导人向人能抵达的高度出发。
所以实际情况是:自私,是人的天性;利他,也是人在群居之后逐渐形成的天性,因为完全的利己自私也使得自己无法生存;更多的情况是利己和利他之间的复杂纠缠。上述作文将“自私”作为人类唯一的天性,无视现实生活中人的复杂性,据此反驳“要爱你的敌人”的观点,犯了“非黑即白”的错误。“要爱你的敌人”这一观点有较为复杂的文化和宗教背景,这句话的原文是“要爱你爱的人,要爱你不爱的人,要爱你的敌人”,第一种爱是本能,第二种、第三种爱看似违背了本能(有时候人的成长就是对本能的克服),实际强调的是真诚的爱对仇恨的化解,是一种救赎心理;与“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宏愿相通,普通人可能会说:他在地狱受罪是他罪有应得,我干吗要下地狱救他?人都是自私的,我管好自己就行。——没错,这是很多种选择中的一种,但是你不能以自己的做不到去反驳别人的能够做到、愿意做到。从逻辑上看,就是要知道实际情况的多种可能性,不能以自己理解的一种平庸的选择,去反驳更多的高尚的可能。
五、诉诸个体/公众/情感的谬误:例证时规避
定 义为节省篇幅,将类似的错误归并在一起解释。
诉诸个体的谬误,仅以个体的经验感受作为佐证。与之相对的是量化的科学数据。
诉诸公众的谬误,比诉诸个体的谬误更具隐蔽性,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大多数人的看法,于是利用大多数人的看法、主张来赢得受众的支持,这种情况也称为“从众谬误”。
诉诸情感的谬误,指通过情感引发受众的情绪,以此取代必要的论证过程。论证时通过情感打动读者是必要的,但是情感要建立在理性基础上。
评论者:①××口服液应该能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因为本人的病毒性感冒就是通过中药治疗痊愈的。——诉诸个体的谬误(还有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病毒性感冒不等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②中国大部分人都信仰中医的精博。你这个不懂《易经》不懂中医的傻子,没资格评论中医,你和你的祖宗能出生在这个世上,得感谢中医的博大精深让你延续了下来。——诉诸公众的谬误(还有人身攻击谬误)。
③你知道神农氏尝百草的勇气吗?你知道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的艰辛吗?多少中医为药方奉献了心血乃至生命。目前至少中医在努力,而你在干什么?你是什么居心?发表文章批评指责努力抗疫的中医,鄙视你!——诉诸情感谬误。
【分析】①个人经验可以作为例证,但证明的力度不够大,因为样本量有限。如有人认为抽烟喝酒无害健康,理由是他爷爷既抽烟又喝酒还活到九十九。可以用同样诉诸个体的论证反驳他:某人抽烟喝酒得了肺癌和肝硬化。——这都不是讲理的办法,正确的讲道理应该是拿一定数量的样本和医学跟踪研究的数据作为证据。
②中医的价值,应该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而不是靠“大部分人”相信来支撑,另外,“大部分”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没有统计分析,是一个模糊概念。还有中医跟《易经》什么关系,也纠缠不清。
③神农氏、李时珍等的辛苦只能证明这些药草、药方的来之不易,这一点能引起读者的共情;但不能证明其有效。——这里并非否认中医的效用,而是批评这则发言论证形式的错误。
以上几类谬误中,诉诸大众和诉诸情感的谬误大多出现在日常对话中,论述文写作最容易犯的是诉诸个体的谬误。
作文题:
对悲伤的同情是生活中一种普遍而强烈的感情,然而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有同学这样写:
我小时候曾经为丢了一个心爱的玩具而号啕大哭,爸爸可能会想起自己类似的经历也感到悲伤,也可能爸爸为抚养我的辛苦而悲伤。但爸爸就是无法体会到我当时的悲伤,因为即使是勾起了回忆,那也是隔着一层纱一样模糊不清,更何况缺失和那玩具的直接体验,以及从成人的角度看待这丢失的玩具,爸爸的悲伤和我的悲伤很难同步。
【分析】这个诉诸个体的例证不够典型,也没有明显的谬误,但作为例证,证明的力度太弱了。不是说个体例证就没有效用,要看如何证明。
再看下面的论证: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是黛玉对宝钗敞开心扉的开始。宝钗关心黛玉身体,让黛玉十分感动,于是便向宝钗倾诉了心中的苦楚。黛玉心中积压已久无处发泄的悲伤感染了宝钗,宝钗对黛玉生出了同情,也对她说了自己的难处来劝慰她,二人顿生惺惺相惜之意。她们俩虽然都是贾府的亲戚住在大观园内,但性格迥异,家庭环境也不同。黛玉父母双亡,身体娇弱,敏感而多愁,步步小心时时留意;宝钗母亲尚在,还有个哥哥,沉稳而有心计。于是黛玉悲身世境遇,悲的是自己孤苦伶仃无所依靠,而宝钗悲的是自己哥哥的不争气。所以宝钗可能确实同情黛玉,但她就算悲伤,也不会生出与黛玉一样的悲伤来。
同样是证明“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小作者选用的是作为艺术形象的个体事例,却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这是因为经典文学作品的形象为大众知晓,易于为读者接受;反应人物性格的细节是作家精妙构思的再现,具有表现力;最重要的是,对这些细节描写,小作者进行了精准针对的分析论证。这一点提示我们,诉诸个体的不一定全是谬误,但运用个体例证,最好一要为读者周知,二要典型有内涵,三要结合作文材料喻示的观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