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涂山禹王庙会空间形态研究
2020-07-09丁慧慧肖晴尹书红余俊保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丁慧慧,肖晴,尹书红,余俊保 (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庙会诞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物质和文化交流的载体。对庙会空间的研究就是分析庙会形成的演变过程,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追溯与探索,对提高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加深人民的文化认同感有重要作用。
1 涂山禹王庙会概况
涂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淮河东岸,为国家3A级风景区,禹王庙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宋时期涂山禹王庙会已成规模,随时间推移,禹王宫由单纯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集祭祀、歌舞、民俗活动、商业贸易为一体的大型集会活动。庙会期间,吸引大量周边游客,其中不仅包括蚌埠市民,还有淮南、凤阳、蒙城、阜阳等市县民众,每年客流量在10万人左右[2]。
2 现状调研
2.1 调研方法
通过SD法研究被调查者对目标空间环境特征的心理反应,结合被调查者对客观环境的物理量和心理量进行定量描述和评价,评定在特定时期中的目标环境的空间理想度,构建环境整体情况,用于总结和分析优势空间和劣势空间的空间结构特点,调控并完善整体空间。
2.2 调研路线
2.2.1 文字与图片资料
通过文字资料了解涂山禹王庙会的发展和规模,了解不同时期的影响范围;通过实地调查法、观察法和询问法了解庙会的空间体验感。并多次前往禹王庙会,体验庙会空间环境,感知空间氛围,解读庙会的空间性状。在掌握了该时段内庙会空间的基本数据后,拍摄照片,从前期考察目的入手,选取8张能够代表涂山禹王庙会空间环境特征的照片,作为样本(如图1)。
图1 涂山禹王庙会样本照片
2.2.2 制定评价标准
SD法评价目标空间需要选择能够描述空间特征和现状的相关形容词作为评价依据,因此,形容词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目标空间的评价结果[4]。本项目采用问卷调查模式,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的参会人员。根据SD法的“二极性”(bipolar)的原理,对资料中收集的到形容词对进行筛选,最终选取用于描述庙会空间形态特征的11个项目因子和对应的正反义形容词对。
2.2.3 数据整理
本次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00份,收回97份,回收率97%。让每个被访者给庙会空间属性的各项因子打分,得到单个样本的评分结果;汇总有效问卷的各项数值,输入软件进行信息统计,求出平均值;最后依据平均分值,绘制出该庙会空间属性的SD法评价折线图(如图2)。
图2 SD法评价折线图
3 调研数据分析
在评价数据汇总表中(见表1),平均值大于零的因子有6项,占54.55%。超过半数的使用者对庙会提供的服务性空间不太满意,如停车场、厕所和垃圾桶的位置和数量的设置没能合理分配,这些设施没能满足参会人员需要,导致空间环境体验感降低。小于零的项目因子占总因子的45.45%,赶会者对庙会空间建设的认可度很高,对现阶段政府构建的庙会公共空间环境、交通组织形式都是较为满意的。
评价数据汇总 表1
3.1 总体布局与功能
空间设计,是指以人的功能需要为基本前提,寻求空间物化的对应形式,满足人体、人情、人性拓展上的物化需求和特点,实现空间设计的实用性、情感性和个性化[5]。从数据中发现参会群众非常期待庙会的举办,希望从赶会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感,但由项目因子6服务设施(休息座椅等)、10场地安全、9景观小品、7基础配套设施(洗手间、垃圾桶等)、11旅游体验、5停车场及内部交通这六项平均值较高的数据可知,目前群众对庙会的场域空间规划的满意度不高,在实际使用中体验感稍有欠缺,可以做进一步调整,以达到群众的使用要求。
在整体把握庙会的空间形态后,进一步考虑到禹王宫的古建筑保护的要求和文化标志性作用,结合历史文化空间结构现状特点,将涂山禹王庙会的空间分成五大主题区域:庙会入口形象展示区、交通与停车区、沿路贸易区、文娱表演区及禹王宫祭祀区。通过划分功能区域满足不同的人群在庙会期间游览、参观、购物等不同的需求,为庙会参与者提供排布合理的空间序列。
3.2 交通组织
在评价项目因子中,体现交通组织的因子有3区位交通、5停车场及内部交通、10场地安全,其中项目因子5、10平均值大于零,项目因子3平均值小于零,相对来说整体区位是具有优势的,可以在庙会期间吸引来大量的游客,但在空间内部的交通组织有所欠缺,没能考虑到周期性庙会人群的特点,在庙会期间人数猛增,人与道路交通的矛盾较为突出。10场地安全值为0.25,可知场地的环境条件并不好,存在安全隐患。
在道路空间形态改造中,在路幅较宽区域利用平坦地带增设公共休闲场所,在营造多层次道路空间和功能复合活动空间的同时解决实用性问题。道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需最大限度地关注步行者的感受,原上山道路采用石坡道和花岗岩石阶梯组成,道路古朴厚实,尺度、图样亲切,同时兼顾耐久防滑等功能要求,但由于山体自然因素,导致石阶踏面有落石,因此,应该设置警示标语并配备相关负责清理道路的人员。
3.3 休憩空间及配套设施
项目因子6服务设施(休息座椅等)平均值为0.33,11旅游体验为0.14、这两项数据都较为不理想,而项目因子6更是本次调查中最不理想的一项,由此可知游客在庙会期间对休憩空间的设置并不满意,需要对已有空间进行改造。项目因子7基础配套设施(洗手间、垃圾桶等)平均值为0.17,表明卫生间、垃圾桶等相应的配套设施缺乏,9景观小品平均值为0.24反映了场地在景观小品设置方面的欠缺。
休憩空间的设计需遵循实用、装饰审美、文化传承的功能。继承传统建筑风格并和环境相协调,与禹王宫建筑风格相吻合,与人文环境相契合,既要有科学性、历史性和人文性,也要有审美性和艺术性。在涂山风景区内参观人群数量分布有明显区别,主要集中在庙会期间。因此,区域内休憩空间布置时,考虑到不同数量的使用者对休憩空间的需求不同,庙会期间防止人流停滞,建议开辟临时休憩场地,停留休憩空间则以固定座椅为主,为公众提供休憩环境。在使用空间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对公共设施色彩,材质、形态等进行艺术化处理,使设施能够很好的融入周围环境气氛,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和契合主要文化环境。
4 结论
蚌埠涂山禹王庙会的开展不仅拉动附近经济贸易,也肩负着继承、发扬与传播大禹治水精神的重要职责。因此,着手实际情况和游客需求合理改善空间状态,营造良好有序的庙会空间,对扩大庙会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根据调研数据结果,对禹王庙会空间环境提出几点建议:
①加强风景区内管理,包括及时处理环境卫生、修补损坏的公共设施、按规章制度控制沿路商贩铺位分布等,做到管理无死角,责任全分配,通过提升管理手段改善空间的品质;
②对序列中段停车场地进行合理规划,尽量避免空间浪费,并在庙会期间严控车辆进出,以免影响人的活动。在此区域可增设休憩空间,缓解山顶处禹王宫的人流压力,空间内通过展示介绍大禹事迹或布设大禹文化雕像等手段,以丰富空间;
③完善区域内公共设施系统,保证与会期间的游客使用需求。如在景区入口区域处增设标志物用以引导人流,并沿路设置指示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志牌,增加庙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