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范成大的衰病书写
2020-07-09□许蕤
□许 蕤
[内容提要]衰病书写是范成大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频次高、数量多,时间跨度大、具有持续性,意识觉醒早;其内容包括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焦虑、对生命历程的思考、对仕宦漂泊的喟叹、对养病居闲的体会四个方面。此外,范成大衰病与书写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相反相成。一方面,衰病可以促进、阻碍书写的进行;另一方面,书写也可以促进、阻碍病情的恢复。
方回在《瀛奎律髓》“疾病”类序言中说道:“疾病呻吟之,人所必有也。白乐天有云:‘刘公干卧病瘴浦,谢康乐卧病临川,咸有篇章。’盖娱忧纾怨,是以见士君子之操焉。”[1]1575,将衰病作为题材入诗,唐代的杜甫、白居易等诗人都曾有所尝试。范成大的衰病书写,继承并发展了自中晚唐以来诗歌题材及叙写方式的日常生活化趋向,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一、衰病书写的特点
笔者结合于北山先生的《范成大年谱》,对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范石湖集》前33卷诗里的衰病书写进行了统计,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范成大衰病书写分阶段统计表
分析图表数据后可发现,范成大的衰病书写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范成大的衰病书写,不仅频次高、数量多,而且时间跨度大,具有持续性。在1828首范成大诗中,就有209首涉及衰病书写,比例约为11%。就年龄段区间考察,青年阶段有诗574首,涉及衰病书写的有33首,比例约
为6%,约占衰病书写总量的16%;中年阶段有诗716首,涉及衰病书写的有80首,比例约为11%,约占衰病书写总量的38%;晚年阶段有诗538首,涉及衰病书写的有96首,比例约为18%,约占衰病书写总量的46%。衰病书写频率的高低起伏与整体诗歌创作量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范成大的诗歌创作数量,在中年时达到了最高峰,在晚年时下降到最低点;但是其衰病书写的数量直到晚年才达到最高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当与晚年范成大对自己每况愈下的身体越发关注有关:即使是掉了几根白发这样微小的身体变化,也能触发其无限感慨,并被咏于诗中。
体弱多病伴随于范成大一生之中,是他日常生活的背景和底色,“衰病书写”自然也随之成为常态。少年时,范成大就有过大病濒死的经历;中年时,他不仅身罹目疾:“旧摘衰髯今雪遍,频揩病眼转花多”(《体中不佳偶书》)[2]312,而且还伴有头风之症:“帖有王书难治眩,文如陈檄不驱风”(《谢范老问病》)[2]322;老年时,他虚弱的体质更加容易衰老:“僚旧姓名多健忘,家人长短总佯聋”(《早衰》)[2]406,且身体一直深受小病缠扰:“向来小病恼”(《次韵王正之提刑大卿<病中见寄>之韵,正之得请归四明,并以饯行》)[2]427。此外,范成大的表奏劄子中亦有大量关于多病衰老的自述,曾多次以病而提出辞官的请求。
《元日立春,感叹有作》(其一)一诗,很好地显示出长期患病给范成大所造成的复杂情感体验:“叠膝稀穿履,扶头懒正冠。五年如此度,宁得讳衰残”[2]394。诗前两句中的“叠膝”“稀穿履”“正冠”等词语,在点明范成大卧病之久的同时,也暗示其病情在逐步好转,如今已能够着衣戴冠,下床行走了。按照常理,诗人应该在接下来的两句中抒发病体初愈后的欢快、欣喜之情,但诗人却故作轻松地将话题转开:五年都是这样卧病过来的,哪里还会忌讳提及“衰老残败”之事呢?病愈后,诗人并未感到欢快欣喜,反而为将来仍然可能会出现的新疾病而忧虑:“衰病豁除千日外,尚馀三万五千场”(《丙午人日立春,屈指癸卯孟夏晦得疾,恰千日矣,戏书》)[2]364。
其二,范成大衰病书写意识觉醒早。唐代杜甫、白居易等人在中晚年感觉到身体素质下降后,才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衰病书写;北宋梅尧臣、欧阳修等人,在青年时代虽有过衰病书写,但数量少不说,而且还只是“为赋新词强说病”的效仿之作。范成大与他们不同,他在青少年时代就自觉地用诗来书写自己的衰病状况。据表1可知,范成大青年阶段(1126年-1169年)的衰病书写率约为6%,占范成大一生衰病书写总量的16%。翻检范成大出仕前的诗作,有14首在诗题中就含有“病”字:《中秋卧病呈同社》《病中夜坐呈致远》《病中夜坐》《病中绝句八首》《病中三偈》。此外,题中未有“病”字,内容却与“病”息息相关的诗作,更有不少,如:“新秋病骨顿成衰”(《秋日二绝》其二)[2]5、“从来忧病不忧贫”(《寄赠致远并呈现老》)[2]24等。那么,为什么只有范成大的衰病意识觉醒得这么早?这得结合范成大生平经历,来分析其早衰心态产生的原因。
范成大14岁(1139年)时,他的母亲蔡氏就亡故了[3]12-13,同一年里,自己又“大病濒死”:“余幼而气弱,常慕同队儿之强壮,生十四年,大病濒死。至绍兴壬申,又十三年矣,疾痛疴痒,无时不有”(《问天医赋》)[2]448-449。四年后,18岁(1143年)的范成大又经历了父亲范雩的离世[3]18-21。连续丧亲的他,需要忍住悲痛,拖着病躯承担起抚育幼弟、嫁妹的家庭责任。父母健在时,范成大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官宦子弟,“少年豪纵,袍锦团花凤。曾是京城游子,驰宝马、飞金鞚”(《霜天晓角》)[2]485;父母亡故后,他是一个身担养家之责的长兄,“孤穷罪当尔,我今怨尤谁。噎绝梦自语,伶俜影相随。……蹙缩高颧颊,萧骚短髯髭。贫病老岁月,斗杓坐成移。……逝者日已远,生者日已衰”(《除夜感怀》)[2]18。家庭双亲亡故与自己“大病濒死”的经历让范成大早早就把衰病书写内化为自觉的意识。
二、衰病书写的内容
一般而言,衰病书写包括“疾病”和“衰老”两个方面,是指向诗人身体状况的自我形象表达。不过,范成大的衰病书写却很少对具体疾病做正面集中描述,他大多只是以“疾”“衰”“老”“翁”“病”“药”等字眼为关键词,营造出一种适合抒发其情感的氛围背景。范成大在生病、衰老状态下的独特情感体验,比如他对时光流逝的敏感焦虑、对生命历程的思考、对仕宦漂泊的喟叹、对养病居闲的体会才是其衰病书写的主要内容。
(一)对时光流逝的矛盾感知:时间意识
范成大在“衰病”时,往往为时光的流逝而感到焦虑,具有强烈的时间意识。他的这种时间意识,集中地体现在他对时间流逝速度快与慢的矛盾感知上。在范成大的衰病书写中,有不少带有“夜”“不寐”“梦”等为关键词的诗歌,如:《病中夜坐呈致远》《病中夜坐》《枕上作》《鼎河口枕上作》《枕上》《梦觉作》等等。他通过对“夜不能寐,无聊听声”这一细节的反复书写,集中表达了自己对时间流逝变慢的感受:
村巷秋舂远,禅房夕磬深。饥蚊常绕鬓,暗鼠忽鸣琴。(《病中夜坐》)[2] 42
盆倾瓴建夜翻渠,绕屋蛙声一倍粗。(《病中绝句八首》)[2]47
绕枕蚊相聒,翻釭鼠自忙。(《枕上作》)[2]181
残更未尽鸦先起,虚幌无声鼠自惊。久病厌闻铜鼎沸,不眠惟望纸窗明。(《枕上》)[2]243
夜晚,家人都已经熟睡,只有范成大自己因病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此刻,世界显得格外安静,各种细微的声音在他耳边交织:舂声、钟磬声、飞蚊声、老鼠声、蛙声、雨声、鸦声、煎药声。范成大卧病时无助无奈的感受,在一动一静的对比中得以真实地展现出来。此外,范成大还创作过不少感叹时节易逝的诗篇,这种惜时之情往往伴随在对自身衰病的哀怜当中。如《病中不复问节序,四遇重阳,既不能登高,又不觞客,聊书老怀》,诗人正话反说,明说自己对节序的不再过问,可实际上,这恰恰反映出他对节序流转的过分敏感。重阳佳节,诗人因病而不能登高、觞客的郁闷烦躁之情油然而生。
(二)对生命历程的思考与接受:生命意识
范成大的衰病书写中饱含着对自身寿命长短的焦虑,表现出一种清晰的生命意识。在衰病所带来的生死困境中,诗人对生与死进行了深入的的思考与探索。这在诗中主要表现在对生命的珍惜、对死亡的恐惧、对个人价值的确认上。
即便衰病缠身,范成大依然珍爱生命,在他的衰病书写中,有不少诗记录了他治疗疾病的经历。如“日日处方候脉,时时推筴禳灾。门外虽无车辙,医生卜叟犹来” (《书事三绝》)[2]403,记录了他求医问诊的经历;又如 “寂历罗门亚,温黁药鼎煨”(《癸卯除夜聊复尔斋偶题》)[2]323、“闲里事忙晴晒药,静中机动夜争棋”(《睡起》)[2]386,记载了他熬药、晒药时的无聊情形;又如“绿英吐弱线,翠叶抱修茎。矗如青旄节,草中立亭亭。根有却老药,鳞皴友松苓。长生不暇学,聊冀病身轻”(《紫荷车》)[2]211,记载了诗人寻药、辨药、采药的亲身经历。在这些衰病书写中,范成大积极地寻找药物,求医问诊,亲自煎药,反映出诗人对于生命的珍惜,也侧面反映了诗人对死亡的恐惧。
范成大暮年之时,对生与死的思考更加深入,如:
当年曾识青青鬓,惟有东墙一架花。(《淳熙五年四月二日,直宿玉堂,怀旧二绝句》)[2]280
忽作少年梦,娇痴逐儿嬉。觉来一惘然,形骸乃尔衰。(《梦觉作》)[2]446
这两首诗是其晚年之作,“青青鬓”与“一架花”“梦”与“今”形成了时空上的对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在年老后对年少美好青春的留恋之情。透过诗句,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对生命本身的热爱:以往早年、中年时表现出的对白发的忧患与担心,所隐藏的对死亡的恐惧,在暮年时已经被彻底消解了。此时,范成大在感叹自己体衰无用的同时,实际上是掺杂着对于自己高寿年龄的欣慰,或许同时还含有功成身退、不负此生的得意感与满足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范成大在迟暮之年、死亡临近时的茫然无措、萧索复杂的心态,深层上也是一种对生命美好的肯定与欣赏。
(三)对仕宦漂泊不定的喟叹:因病思乡
范成大“生东吴,而北抚幽蓟,南宅交广,西使岷峨之下,三方皆走”[4],一生因仕宦而漂泊不定,他戏称自己是因为“三生宿债多”,所以才落得个“半世走奔波”(《戏书麻线堆下》)[2]210、“四海萍浮老病身”(《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2]235的劳碌命。正常时日,范成大或许还没有明显地流露出对羁旅漂泊的厌倦感,但当其身遭疾病时,孤独、烦闷、恐惧等复杂情绪顿时涌上心头,对家乡故旧亲人的思念之情更是难以抑制:“君归我去两销魂,愁满千山锁瘴云”(《题杨商卿扇》)[2]266-267、“骚人魂散若为招,伤心极目春千里。……远游虽好不如归,一声鹈鴂花如洗”(《湘口夜泊,南去零陵十里矣。营水来自营道,过零陵下,湘水自桂林之海阳至此,舆营会合为一江》)[2]194-195。范成大所接连任职的广西、四川两省,境内多崇山峻岭,多湍江激流,这需要他长年攀山、渡河。这对诗人的衰病之躯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晓梦孤灯见,春阴病骨知。简书宁不畏,旅力奈先疲”(《安乡县西晚泊》)[2]201,“病倦百骸非复我”(《西楼夜坐》)[2]237-238的感觉在他心中油然而生。路途之险、远徙之苦,让范成大感到所谓的功名利禄不过是华胥一梦,“蜗牛两角犹如梦,更说纷纷触与蛮”(《上清宫》)[2]250,其辞官归隐之意自然随之萌生,“只今飞到南山下,犹解清晨荷锄归”(《横溪驿感怀》)[2]222。范成大对衰病的嗟叹,对仕宦生涯的消极倦怠,最终化为对回乡归隐的执念,他写道:“日增衰病复一日,山隔旧游知几山。倦拂磐陀苍石坐,归心聊与石俱顽。”(《茸山道中感怀》)[2]228、“乌啼一夜劝归去,谁道东川无杜鹃”(《邻山县》)[2]224。
(四)对陌生化生活方式的体会:养病闲居
范成大一生仕途顺畅,他曾高居宰相之位,深得皇帝宠幸,故而繁重的政务处理、频繁的官场应酬是他日常生活中的主旋律。不过当其患病后,休假或隐居养病打破了往常的生活节奏,诗人可以从沉重的俗务中暂时解脱出来,体会到一种陌生化的“闲适”生活方式。方回认为范成大之病是“非贫者之病,盖犹有贵人之风也”[1]1585,其所谓的“非贫者”“贵人之风”,很大程度体现在范成大养病期间的“闲适”上。《偶至东堂》一诗生动地体现了范成大在养病期间对“闲”的体验:“岸帻萧骚雪满簪,一闲真是直千金。归来栗里多情话,病后香山少醉吟。久坐蒲团蕉叶放,闲拖藜杖藓花深。饥时吃饭慵时睡,何暇将心更觅心”[2]432“栗里”为地名,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故乡,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 柴桑古村落, 栗里旧山川”(《访陶公旧宅》)[5],这里的“栗里”当是代指范成大的故乡吴中。“香山”指人,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一生也多病早衰,范成大感叹自己与他同病相怜,故而这里的“香山”当是诗人自称。在患病期间,范成大一直都尽量避免喝酒,这在其诗集中有着明确的记载:“酒力无端妨宿病”(《峰门岭遇雨泊梁山》)[2]223-224,“予素不能饮,病又止酒”(《云露》序)[2]363。但此刻,诗人却因难得有闲暇与家人话家常,心情愉悦之下,故意忽略了喝酒不利于养病的顾忌,尽兴地喝了个痛快。诗人因为“闲”才能“久坐蒲团”,这为其后面“闲拖藜杖”的出游作了铺垫,范成大认为“闲”的最高境界是做事随心而为:饿的时候吃饭,困的时候睡觉,不用考虑现实中的种种顾虑。
三、衰病与书写的关系
诗人的衰老、生病与其诗歌创作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相反相成。衰老、生病固然会影响诗人诗歌创作活动的时间与频次,但不可否认的是,诗人从事诗歌创作,也会影响其身体。此外,无论是衰病影响创作,还是创作影响身体,都同时蕴含着积极与消极两种相互矛盾的因素。
(一)衰病对书写的影响
一方面,衰病使得范成大从事诗歌创作活动的时间减少,创作难度加大。患病、衰老所造成的精力下降、活动空间受限,让诗人的创作活动难以为继。范成大在年少时就有过“卧病窘诗料”(《中秋卧病呈同社》)[2]24的体会;中年后也有过因衰老而精力不济,诗句需“终日冥搜”才可得的无奈感叹:“报章迟钝吾衰矣,终日冥搜谩七襄”(《新作锦亭程咏之提刑赋诗次其韵二首》其二)[2]234,“浃髓沦肤都是病,倾囷倒廪更无诗”(《谢江东漕杨廷秀秘监送江东集并索近诗二首》其二)[2]432-433;范成大还有过因病废诗的经历:春天的美好景色触发了诗人的诗兴,诗人想要作诗吟咏一番,却因衰老、生病而“诗催全不力”,只能以“煮水换铜壶”(《丁未春日瓶中梅殊未开二首》其二)[2]384来败兴收场。
另一方面,衰病不但为范成大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还锻炼了他的诗技,这使得他能写出一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诗歌。衰病所带来的“闲懒”时光,既给了范成大充足的时间从事诗歌创作活动;又给了他走出官衙、书斋,外出游玩、观赏河山风景的机会,从而间接地促进了他的诗歌创作(江山胜景,往往会触发诗人诗兴)。此外,衰老、生病时对“时间”“生死”的独特感受与思考,凝练了范成大的精神,升华了范成大的情感;抓药、吃药、看诊、养病、养生等异于正常生活的场景,为诗人提供了很多新鲜的写诗素材。当范成大将这些情感、素材在诗歌中呈现出时,相较于其往常所作的诗歌,往往更具感染力,艺术价值也就更高。范成大诗歌中一直为人所称道的《四时田园杂兴》组诗,正是其养病闲暇时所作。由《四时田园杂兴》引文:“淳熙丙午,沉疴少纾,复至石湖旧隐。野外即事,辄书一绝。终岁得六十篇,号《四时田园杂兴》”[2]376可知,范成大辞官隐居的目的在于养病,在此期间,他与农民、樵夫为友,仔细观察、体会农村生活,仅一年,就创作了六十篇的农村风俗诗。“半世轻随出岫云,如今归作卧云人”(《次韵同年杨廷秀使君寄题石湖》)[2]285的居病之闲,使范成大有更多时间思考诗歌写作的技巧。他创造性地以春、夏、秋、冬四季组诗的形式展现了吴中农民一年里的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获得了后人的高度评价。不过,长时间的养病闲暇,让范成大心满意足的同时,也感到了无聊:“俗情如絮已泥沾,因病偷闲意属厌”(《丙午新正书怀十首》其六)[2]362。此时,写诗成为范成大打发无聊时光的手段,他对随眼可见的寻常事物也都加以吟诵:“莫言此外都无事,柳眼梅梢正索诗”(《丙午新正书怀十首》其二)[2]362,这反过来说明衰病确实增加了范成大写诗的频次。
(二)书写对衰病的影响
一方面,诗歌创作在某种情况下,会危害诗人的身体。诗歌创作是一项精神劳动,需要耗费诗人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这无疑会损害诗人的身体。尤其是当诗人在患病或亚健康时,仍然花大量精力在诗歌创作上,会使得病情加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形体消散。如晚唐著名诗人李贺,其作诗一向是“要当呕出心乃已尔”[6],这导致了他过早夭亡,令人叹息。范成大《或劝病中不宜数亲文墨,医亦归咎。题四绝以自戒,末篇又以解嘲》一诗,仅仅透过诗题,就显示出了诗歌创作活动不利于养病的真实情况:范成大在养病期间曾“数亲文墨”,这遭到了亲人的劝阻,医生的责怪,自己也提高了警惕。
另一方面,诗歌创作在某种情况下,又有利于诗人的养病。诗人在患病、衰老时,对死亡的恐惧、对未来的迷茫等消极情绪会在其心中交织。通过诗歌创作,诗人能够排遣掉心理上的压力与苦痛,有利于保持身体健康,或者是有利于病情的恢复。范成大在生病期间,往往会通过写诗来调缓解疾病所带来的痛苦、绝望的情绪,如《戏书二首》其一:“长病人嫌理亦宜,吾今有计可扶衰。烦君舁著山深处,恐有黄龙浴水医”[2]327,“黄龙浴水”典出《太平广记》卷八十三异人三“贾耽”条下:
贾耽相公镇滑台日,有部民家富于财,而父偶得疾,……其父后语子曰:“吾之疾是必死之征,今颇烦躁,若厌人语,尔可载吾城外有山水处置之,三日一来省吾。如死则葬之于彼。”其子不获已,载去。得一盘石近池,置之,悲泣而归。其父忽见一黄犬来池中,出没数四,状如沐浴。既去,其水即香,叟渴欲饮,而气喘力微,乃肘行而前,既饮,则觉四体稍轻,饮之不已,既能坐,子惊喜,乃复载归家。则能饮食,不旬日而愈。……公曰:“人病固有不可识者。此人是虱症,世间无药可疗,须得千年木梳烧灰服之,不然,即饮黄龙浴水,此外无可治也,不知何因而愈……”[7]
范成大因自己的“长病”给家人带来的麻烦而深感不安。在诗里,他说已经找到“扶衰”的方法,即如同故事中那位“老叟”一样,让家人把自己送到深山去,说不定就会遇见“黄龙浴水”,能够医好自己的病。很显然,范成大所谓的“黄龙浴水医”是不靠谱的,他只是想以戏谑自嘲的方式来营造出诙谐的气氛,借此化解衰病所带来的沉重感,体现其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四、余论
范成大的衰病书写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其一,“衰病”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范成大诗歌内容与诗歌风格的转变。生于南北宋交际的诗人们,面对动荡战乱、山河破碎的时局,或是壮怀激烈、立志报国,爱国主题非常鲜明,如陆游、杨万里等中兴诗人;或是寄情自然风物,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然而范成大却不同于以上这两类诗人,他虽然也始终心怀社稷、百姓,有着忧国忧民、爱国忠义的远大理想,但这又与他一生体弱多病,以及由此而生的早衰意识,消极倦怠,趋好佛禅的心境相冲突。因此,石湖一生对“衰病”的沉沦与超越,是其能在“中兴诗人”里自成一家的重要原因:当范成大从感叹自己早衰、病痛中走出,开始关注百姓疾苦,将悲悯之情由自己一人而推向天下劳苦大众时,他就超越了“衰病”本身,其诗歌艺术境界就达到了最高点。其二,范成大的衰病书写是宋诗题材日常化特征的体现。范成大的衰病书写,继承并发展了自中晚唐以来诗歌题材及叙写方式日常化趋向,他经常将文人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融入诗歌里,努力营造出逼真写实的生活场景,在不动声色的夸张中刻画出自己的衰老、病态形象,并予以自嘲自娱。其三,范成大的衰病书写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如陆游就受到范成大衰病书写的很大影响,其《和范舍人书怀》:“岁月如奔不可遮,即今杨柳已藏鸦。客中常欠尊中酒,马上时看檐上花。末路凄凉老巴蜀,少年豪举动京华。天魔久矣先成佛,多病维摩尚在家”[8]一诗,就是对范成大《二月二十七日病后始能扶头》:“复幕重帘苦见遮,暮占栖雀晓占鸦。残灯煮药看成老,细雨鸣鸠过尽花。心为蚤衰元自化,发从无病已先华。更蒙厉鬼相提唱, 此去山林属当家”[2]243这一衰病书写的唱和,二人共同感慨时光易逝、衰病缠身,处境凄凉。陆游不但与范成大唱和衰病,而且也写了很多关于自己衰病状况的诗,可以说这是他有意识地将范成大的衰病书写发扬光大的表现。此外,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也特意将疾病诗单列成一类,并且选录了数首范成大的疾病诗。由此可见,范成大的衰病书写确实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