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历史逻辑、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

2020-07-09王玉龙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专业

王玉龙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专业群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和教学组织变革的产物,是高职院校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布局、整合教育资源的结果。在高职院校的实践中,出现了以院建群和以群建院两种典型的组织方式,以院建群主要是以现有二级学院内专业设置为基础组建专业群,不打破现有二级学院的专业分布;以群建院主要是根据产业链或岗位群,专业以某种逻辑组群,以专业群为基础组建二级学院。不论采取何种组织方式,其根本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梳理专业及专业群的发展历史,剖析以院建群和以群建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提供借鉴。

一、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历史逻辑

专业群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考察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归纳为独立探索、规模发展、内涵建设等阶段。探寻专业群的内在逻辑,需要厘清高职院校专业的发展历史,专业作为高等学校及中等专业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是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

(一)规模上,专业数量快速发展

我国高职院校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高等专科学校划转、筹建新学校等方式而来。专业建设早期以借鉴普通本科学校专业建设模式为主,典型的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普通本科学校专业的压缩饼干,借鉴学习对高职院校专业形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高职院校对专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高职院校开始了独立探索专业发展的道路,认识到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相同之处的同时,其内涵更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习实训、“双师型”教师、“双证书”等。随着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增长,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进入规模发展阶段,专业设置扩张明显,但也存在新设专业办学基础条件较差,后续持续建设和质量评价跟进不及时、专业设置重复严重、专业建设投入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统计,2013 年至2020 年,高职院校专业备案数量增长明显,八年增加了12000多个专业如表1所示。其中2020年会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旅游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布点数超800个,这意味着近六成的高职院校设置了这些专业。高职院校专业存量和增量较大,专业内涵发展,优化专业结构成为必然。

表1 2013-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数量

(二)政策上,专业设置逐步规范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正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学校专业布点数已经到达一定规模,如何优化现有专业格局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2004 年,教育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作为基础性文件指导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这是高职院校专业规范建设的标志。2015 年修订《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修订说明指出“以产业、行业分类为主要依据,兼顾学科分类进行专业划分和调整,原则上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进一步明确专业设置条件与要求、专业设置程序、专业设置指导与监督等内容[1],阐明了专业、专业类、专业大类对应的具体内容,以及专业设置与管理的规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跨学科、跨专业成为知识生成、丰富、完善的重要方式,不同领域之间交叉渗透成为发展过程中的常态,复杂的工作任务、快速的技术更新,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产业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必然反映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与产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专业体系成为教育行政部门调控专业布局的重点,基于此,加快专业之间的建设,形成适应产业链、岗位群的专业群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题中之意。

(三)实践上,专业内涵不断提升

加快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调整专业结构、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推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标志着专业建设进入了内涵发展阶段,明确要求“形成500 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专业群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正式文件中。后续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多次出现专业群或专业集群,专业群作为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在院校中不断实践,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出现了众多理论研究成果。2019年,国家实施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指出“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入选“双高计划”重点任务[2]。项目申报书中要求申报学校明确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具体从“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性、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群内专业的逻辑性”等方面描述[3];对于组群专业是否共享合作企业、用人单位、专业课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专任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等文件均有具体要求,因其有明确的建设要求和资金投入,将深刻影响着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未来发展。在国家项目引领下,专业群组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客观规律,认识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这是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专业群的根本遵循。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现实困境

影响专业群组建的主要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以院建群的过程以院校内部影响为主,以群建院则以外部的产业行业影响为主。

(一)以院建群面临的问题

以院建群是在现有组织架构的基础上优化专业关系,是以二级学院现有的专业格局为基础,侧重于专业之间的内部关系。在高职院校实践中,以院建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组群专业数量、专业之间关系、学生规模等问题。

1.专业数量

群是基于若干个体或单元形成的一种组织现象,在数量上一般大于等于三个,这是群形成的必要条件。早期研究者宋奇成[4]、梅亚明[5]等认为每个专业群应涵盖3-5个专业,该观点得到了后续研究和实践的认可,这成为组群专业数量的一个基本判断。在政策文件中,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申报的通知》,明确要求“每个专业群一般包含3-5个专业”[3];湖南省《关于申报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中,专业群申报基本条件“群内专业原则上为3-8个”[6]。组群专业数量不能过于集中,也不能数量太少,过多会导致专业单体资源稀释,专业数量过少则难以整合资源。专业群对组群专业数量的要求与现行组织管理能力直接相关,组群专业数量过多过少均会影响组织效率,这是组织功能实现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2.专业关联

高职院校主要可分为综合类和行业特色类,综合类高职院校主要由地市级主管,多数是由若干个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职工大学等合并而来,二级学院之间异质性高,专业与专业之间异质性也相对较高;行业特色类高职院校多数是由行业举办或主管的中职学校升格或新建而来,专业主要面向特定行业,二级学院之间的同质性高,专业与专业之间同质性也较高,常有专业基础相近、专业门类相同的专业归属不同二级学院的问题。综合类院校以院建群面临专业之间缺乏内在关联,专业的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可共享的师资、实习实训基地、教学资源等较少,专业之间关系松散,发展差的专业容易被边缘化,结果只能依附核心或骨干专业,专业特色难以形成,导致专业之间凝聚力不足。行业特色类高职院校以院建群面临专业过细过窄,专业之间同质性过高,容易出现专业群与专业群处于同一生态位,毕业学生就业岗位相近,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小,加剧专业群、毕业学生之间的竞争,这需要此类专业群错位发展,避免专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基于此,不同高职院校在以院建群过程中面临着不同问题,需要区别研判,差异化制定发展策略。

3.学生规模

专业学生规模是专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专业在专业群中地位的直接体现,专业的强弱会受到人才需求、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校企合作、科学研究等的影响,但学生规模却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行的是按照专业招生和生均拨款制度,学生规模直接影响着专业建设的经费和其他资源的获得。学生招生数量主要基于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受到专业面向工作岗位的社会地位、行业报酬,学校的区位、师资、实验实训等影响。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学生规模存在较大差异,热门专业在校学生规模可以达到2000 人以上,冷门专业在校学生规模可能不足百人,这直接影响了以院建群后的学生数、师资量,以及组织管理中对管理人员的需求。学生过多过少均会影响专业群的运行和发展。以院建群需要考虑专业数量适合、学生规模适当,避免专业的“马太效应”,使得发展好的专业群学生规模越来越大,差的专业群越来越少,专业发展失衡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专业布局和人才市场的供需。

(二)以群建院面临的挑战

以群建院不受现有二级学院专业分布的影响,主要根据对接的产业链和岗位群重新组建专业群。以群建院面临着新的发展理念、调整专业布局、较大人事变动等问题,需要避免出现人事调整后的内部消耗和过高的机会成本,以专业群组建的二级学院能否高效运行将是以群建院的主要挑战。

1.发展理念

在发展理念方面,以群建院强调产业发展对专业之间关系的塑造。传统专业建设过程中,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边界清晰,每个专业均是一个独立的教学单位,专业根据自身人才培养规格、专业特色、教学资源等组织教学活动。以群建院的逻辑主要是以产业链、供应链、岗位群等为依据,强调专业之间的配合和协调,群内专业是以彼此为基础的,功能发挥依赖于专业群而非某个专业。在资源共享方面,以群建院面临专业之间的界面障碍,需要创新柔性化的组织管理,促进基础资源共享、行业信息交流、师资团队互动,消除专业之间的障碍,发挥“1+1+1>3”的集聚效应[7]。在专业定位方面,专业群中各专业的发展目标是以专业群的整体定位为前提,各专业确定发展目标的方式需要根据专业群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专业定位可以是核心专业发展目标引领其他专业发展目标,也可以是各专业发展目标形成目标链。在评价机制方面,评价作为组织管理中重要内容,如何评价专业群的组织是否科学合理,需要由传统的单一专业评价模式向专业群功能实现评价模式转变,专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目标之间的关联相互、专业群整体功能发挥、内聚力指数等将是评价的要点,形成专业群的生态格局是检验以群建院的关键。

2.专业调整

以群建院的显著特点是打破传统的以学科或者专业大类为基础的建院方式,专业群的组建以服务产业发展为主要依据,组建过程涉及到二级学院、专业大类、专业基础等多个方面。一是涉及跨二级学院问题。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的专业设置以专业大类或专业类为主,但按照以群建院的组建要求,专业群的部分专业可能会分布在不同的二级学院,涉及多方利益,需要进行整合调整。二是涉及跨专业大类问题。《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共设19 个专业大类,99 个专业类,每个专业类下分若干具体专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遵循专业大类而非学科体系,在具体专业群组建过程中跨专业大类或专业类是常见问题。不同专业大类或专业类根据面向产业类型、工作岗位、服务对象等,其专业理论基础、技能训练方法等存在差异。虽然跨专业大类或专业类有利于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但面临问题是专业之间的相互交叉从理论上可能是无限的,这需要考虑组织运行成本,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产业需求进行综合评估。

3.团队建设

专业是高职院校组织教学的基本单位,在传统的组织管理中依照“二级学院—专业—教研室”三级组织框架开展专业教学,在人员配备上对应“二级学院院长—专业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任教师”的管理结构。在以群建院组织团队建设过程,面临变革传统的基层教学组织结构,打破专业限制,组建结构化的教学团队。一是教学管理队伍。以群建院与以院建群最大的区别在于组织选择遵循的逻辑,前者以面向不同产业环节或职业岗位为主,后者以专业教学资源为主。资源的管理和分配可以执行科层制,但职业岗位的管理则无法完全执行科层制,这需要加扁平化的管理,减少层级管理带来的层次重叠、信息滞粘、效能低下等问题。二是结构化教学团队。在以群建院中,在1+X 证书制度影响下,专业教学以岗位群组织模块化教学,按照“平台+模块”的思路,重构课程体系或将不可避免,组建结构化教学团队则成为开展专业教学的关键。结构化教师包括专任教师、行业专家、公共课教师、教学专家等人员,跨越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等,多元的主体、复杂的结构、灵活的课程将影响着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策略选择

专业群是高职院校适应产业链、岗位群的主动选择,在推进专业群建设中,不论是以院建群还是以群建院,其组织方式选择的出发点是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专业群的组建应进行系统设计,契合产业和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组群各专业的发展,才能整合校企之间的生产要素,深化产教融合,优化组织结构,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一)系统设计,契合产教发展需要

从系统的角度看,组建专业群是微观层面的教学活动,但直接影响着中观层面学校的定位,关系着宏观层面的产业发展。这要求专业群的建设过程和组织方式的选择要契合产业发展,符合学校发展客观实际,有利于组群专业的持续发展。

一是契合产业链或岗位群。目前,全球产业链趋向碎片化[8],某一产业的上下游产业会分散在不同地方,产业链中同一环节或同类企业的集聚,进一步加剧了其碎片化。从直接对应关系看,产业链的碎片化是增强以专业为单位进行人才培养,但产业链条的完整性恰恰需要产业链对应的专业集群化发展,人才之间的界限模糊[9],更加需要培养了解上下游产业内容,知晓其他工作岗位内容的人才。从国家或区域产业长远发展考虑,更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全产业链对应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产业发展中的人才供给和竞争优势。

二是符合高职院校发展。由于不同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差异,不同地区产业布局有不同,这需要高职院校在考虑产业因素的同时关注院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办学基础。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要考虑区域内同类院校或专业群的布局和发展,在评估自身水平基础上,与同类院校错位发展,占据对自身有利的生态位则是决策要点,也是持续发展的重点。

三是有利于组群专业发展。选择适合专业群的组织方式和发展路径是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专业群的发展中可能会出现核心或骨干专业,但这只是在整合教学资源、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一些方面,其输出的人才与群内其他专业培养的人才并无本质差异,组建专业群应以利于各专业发展为遵循,通过群的组织方式促进专业更好地发展。

(二)资源整合,破解产教融合难题

整合教学资源,实现组群专业共享是专业群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科学技术革新加快,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对高职院校技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高职院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需要提高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成果转化等服务能力,成为行业企业发展的参与者和支持者。

一是组建产业学院。高职院校以专业群的组织方式整合专业建设资源,与行业领先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共同组建产业学院增强专业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以整合生产要素的方式组建混合所有制的产业学院,以组织的形式激发行业企业参与专业群的建设,校企形成命运共同体,实现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机制。

二是参与协同创新中心。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10]。协同创新中心作为高职院校参与行业企业发展的载体,在创新能力、知识体系、技术积累、信息处理、人员配备等方面具有优势,可以联合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技术研发、工艺改进、流程再造等,服务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三是参与企业研究项目。专业群通过整合教师队伍、科研机构、实验场地等方式,以灵活的方式参与企业项目研究。高职院校通过专任教师挂职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共享行业企业专家,承担行业企业委托项目等方式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提升专业群服务企业的能力,并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融入专业群建设。

(三)扁平管理,提升组织管理效能

组织管理的层级与组织的规模成正比,组织规模越大,组织的层级越多,反之亦然。高职院校整体规模与普通本科院校比较规模较小,《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本科校均规模14896 人,高职高专校均规模6837 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数量较少,专业群的组织方式可以进一步减少管理层级、增加管理幅度,使得管理过程更加扁平。

一是组建专业群,减少管理层级。专业群的组织方式将改变专业建设由专业主任负责的局面,专业群将由专业群负责人负责,实际工作中专业群的负责人主要是由二级学院院长担任,二级学院院长作为学校中层干部能够更有效地统筹资源、协调各方,减少专业主任、教研室主任等组织层级的损耗。

二是权力中心下移,激发基层人员活力。伴随专业群管理层级的减少,组织中的权力中心逐步下移,信息传递时间缩短,信息不易失真,可以提高专业群发展过程中决策的民主化和决策的效率,使得基层教师有机会参与专业决策,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层教师可以将其诉求与建议直接反馈专业群负责人,减少管理过程中间层,畅通信息渠道。

三是推进管理信息化,赋能组织效能。随着互联网、云计算、5G 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专业群建设对信息化有更高要求,信息化使得数据收集、存储、整理、处理成本下降,从专业招生到就业、专职教师到兼职教师、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均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数据的有效管理,专业资源库、在线精品开放课程、线上教学等数据时时更新,网络会议、移动办公可以将企业真实工作场景链接到了教学过程。

(四)团队建设,增强专业综合实力

专业群对二级学院的组织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多,更多的项目和任务需要多人协作完成,教学管理团队、教学创新团队在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一是建设高水平教学管理团队。教学管理团队主要包括学校教务处、督导处、合作发展处、教师发展中心等职能部门人员,二级学院教学院长、教学秘书等组成,其专业发展通道相比专任教师狭窄,应把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放在与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制定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计划与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学管理人员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开展教学管理研究,为教学管理人员参加进修培训、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创造条件。

二是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高水平的专业群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学创新团队,专业群的建设更加注重组群专业间课程共享,在1+X 证书制度的推进下,面向工作岗位开发的模块化课程,强调典型工作任务考核。从学科交叉、专业跨界、职业融合的维度,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基于岗位工作环境创设教学环境、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组建学科背景融合、专业跨界、角色多样、履历多元的教学创新团队。

三是完善教学团队的评价机制。评价作为管理的重要工具,直接影响着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专业群对学校运行组织的影响会直接反应到对教学团队和教师的考核当中,专业群的评价应从专业之间协调、教师团队建设、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等维度完善评价机制。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专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部分专业介绍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