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除了发火和抱抱,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2020-07-09罗玲编辑清风

科学生活 2020年6期
关键词:小弟弟甜食饼干

文/罗玲 编辑/清风

曾经看到几个比较典型的小事例,我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首先说明,任何一个具体小事,都没有绝对正确的做法。我们都要依据当时具体情境来判断,灵活应对。下面只是就具体事例,提一些思路供参考。

01

事例

中午从外面回来,到了吃午饭的时间,5岁的冰冰非要吃饼干,妈妈告诉她,马上要吃饭了,等下午睡完午觉醒来再吃。小家伙不肯,躺在地板上耍赖,哭个没完。

解读

很多家长在此时会遵照“温和地坚持”的方法去做:不发火,但是坚决不让他吃,等哭够了,再来吃饭。我一般会比较理解、尊重和信任孩子,不希望他在饭前为此强烈哭闹。

理解——孩子此时想必一定是很饿了。每个孩子、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生长阶段,对饿的忍耐能力都不同。饿会导致他的大脑缺乏自控力,即使他明白饭前最好不吃零食,他也难以控制住。或者说,他的大脑恰恰需要一块饼干的那点糖分,提供自控力所需的最基本的能量。所以,我大概会允许孩子吃一两块饼干。研究发现,如果在吃甜食之后很短的时间里(大约十分钟之内)吃饭,那么甜食倒会帮助增加食欲,因为甜食给人味觉上带来的好感会延续,但甜食还没来得及造成饱腹感。

信任——我女儿很饿时,吃一两块饼干之后,仍然会觉得饿,还要多吃,这时我告诉她,“你先喝点水,然后再过一会就不那么饿了。你的胃里不饿的信号需要一些时间才能传到大脑,我们给它点时间吧。”这样和孩子如实沟通,不仅帮他对自己的身体和健康有了更多了解,教他以后学会管理自己的健康,也让他感到你的信任。通常,孩子会照做的,因为当他感到对自己的身体和生活有更多掌控时,他会更能自控。

平时,我们应该如实给孩子介绍各种食物的真实信息:零食有哪些不够健康的方面,但同时也能带来好的感受;哪些食物、零食更加健康。这样他平时也能做到自律。他会为自己的健康而节制吃零食,而不是因为家长的限制。

当孩子不再因为饿得发慌哭闹时,你可以让孩子过来帮家长布置餐桌、准备碗筷。这样,孩子感到被需要、增强了自我价值感,也是给自己的油罐加油了。做事情、忙碌起来,也可以帮他从沮丧的情绪里跳出来,把注意力放在对午饭的期待上。家长用积极的方式带动他,就是教他学会遇事积极面对,而不是沮丧无助。

小结

我们对孩子都有很多成型的或临时的规则,有很多小事,的确需要家长坚持一下,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但是,在执行规则时,请一定记得,关键不是执行规则本身,不是搞权力争夺战,而是让孩子明白规则背后的道理,学到规则所体现的价值观。我们对孩子的管教,要把眼光放长远,想想我们的做法,可以怎样帮他以后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我们不是为了此刻的方便省事。

02

事例

2岁的楚楚最近如果一件事情做不好就会急得直哭,妈妈来帮忙,他又不要,反倒哭得更厉害。这天他要推一张大椅子,推到一半给东西挡住了推不动,又急得哭了,边哭边喊“宝宝推不了”,妈妈说 “宝宝还小,这个椅子大,等宝宝大点就可以了”,可是他不听,还是推,推不了又哭,妈妈又说“妈妈帮你吧”,他更生气 了,还伸手打妈妈。

解读

两岁的宝宝,他此刻的阶段就是:发现了自我,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凡事都有自己的观点,都和家长对着干;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我自己来”,享受独自探索世界的乐趣;同时,他又因能力有限、对事物了解有限、对情绪的了解和控制能力都比较弱,而常常感到沮丧,他的沮丧又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就会哭闹发脾气。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他不要妈妈帮忙。妈妈说“宝宝还小,这个椅子大,等宝宝大点就可以了”。这个话,恰好说到孩子的痛处,两岁的他所希望的评价是“你真是长大了,你是大宝宝了,你能自己做事了”,所以他感到妈妈这样说,或者帮他,都是意味着他的无能,是对他的成长的否定,而这些恰是他此时沮丧的原因!

那么此时怎么回应?我想,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比如,很多情况下,只要哭闹不是很严重,家长不必给太多关注,不必马上过来解围援助。即使他有些轻微的哭闹,你也可以只是在远处表示看到他了,告诉他需要帮忙就喊妈妈,然后继续忙自己的事情。这样给孩子空间自己处理。他自己可以继续尝试、探索,或放弃,或哭闹一小会又被其他事情吸引。如果他能自己发现椅子背后的东西,琢磨明白这里面的原因,他会非常开心的。

或者,你可以过来以游戏的方式对待。比如自己假装也使很大劲去推,然后夸张地惊呼“怎么推不动”。你可以假装做不好另一件事,请宝宝来帮忙。或者跟椅子“谈一谈”,把它变成一个游戏角色,看看它究竟找来了一个什么帮手,才有这么大的力气……游戏的方式,可以化解沮丧情绪,给孩子的油罐加油,给他不同的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角度。

很多家长对这个事例的回应是理性去解释。在两岁孩子有情绪时,理性解释有时效果不会很好,以游戏的方式帮孩子理解,孩子才乐于接受。

另外,有时我们还可以暗中帮一下。比如,对他说:“儿子,你需要给自己喊口号来加油,像我这样喊‘加油、加油’,然后你就能推动了,试试看!”在他和你一起喊加油时,你暗中把挡着的东西挪开一点,让他自己使劲就能推动。

这样的做法,就是我常说的可以帮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做法。这里面包括了帮孩子的几个原则。

☆保证任务的难易适度。挪开一些东西,就是把难度降低一些。

☆只给他一点点必要的帮助。

☆最后保证是他自己完成的。椅子不是你给推动的,是他自己推动的。这样有了经过努力、成功做事的经验,会让他以后遇到困难勇于坚持和努力,有勇气迎接挑战。

我在前些天的微课里,发现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总是说不会,还没做就喊“我做不了”“宝宝太小”“宝宝不会”。这种现象从两岁到六七岁,都很普遍。这与家长在孩子这种原发的自主意识刚刚出现,尝试自己做事却被家长限制、过度保护和帮助都有关系。

03

事例

4岁的小龙在小区里跟小朋友玩的时候,发生了争执。一个小弟弟想玩他的玩具,他不给,一把把弟弟给推倒了,妈妈赶紧跟小弟弟的姥姥道歉,谁知这时小龙倒放声大哭起来,还对着妈妈拳打脚踢,仿佛受了多大委屈似的。

解读

很多家长会对小龙此时的哭闹不解,甚至觉得他在用哭闹逃避责罚。

4岁的孩子仍然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他们对事情的理解和判断都是基于自己的感受和利益,难以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同时,这又是孩子极度追求公平公正的一个阶段。4岁的孩子特别爱计较对错、爱告状。理解了这些,我们就明白了,他此时的感受是:我没有做错,而妈妈却跟对方道歉,这样他不仅感觉很不公平,而且觉得妈妈对自己不好,对别的孩子更好。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他的情绪爆发了。

从家长们对这个事例的回应来看,我觉得很多家长过多注重对孩子情绪的安抚,忽略了帮孩子发展思维能力。我常说,我们的任务不是仅仅安抚、开导孩子,让他尽快开心起来,而是帮他成长。

所以,对于4岁的孩子,我们不能只是对他表示理解和安抚,不能止于共情,还要引导他们换位思考,特别是对于男孩。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帮他发展思维,也可以帮他增强爱心、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提高交往技能。

具体说,这位妈妈可以平静地问问孩子,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表示理解,再启发他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想象一下,假如你是小弟弟,你很想玩那个玩具,但是你很小,还不会和哥哥借,却被哥哥推倒了,你会是怎样的感觉?”这样引导的话语,让孩子从“自己被不公正对待了”的思路里跳出来,看到了全局,看到了对方的感受,他会开始不再觉得自己委屈了。

然后,家长可以启发他有比较成熟的表现。比如,对小弟弟道歉,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给小弟弟拿去一个可以借给对方的玩具,带他一起玩……

另外,记得事后要严肃地告诉孩子,有情绪了,要用语言来表达,而不是打别人,也不能打爸爸妈妈。

孩子们要从每一次这样的小事件里,有所成长!

小结

我曾提出过一个“积极教养策略”,包括五条策略:

1.爱;

2.乐趣;

3.正面教育、优势取向;

4.孩子在先、自主支持;

5.积极的推动与磨砺。

我们每天遇到各种小事件,希望家长不要只是有单一的思路,比如不要只是想给孩子安抚和抱抱,或者只是讲道理,而要多种策略综合运用。比如,还要记得有游戏力、给孩子自己处理的空间、引导理性解决的思路等。掌握了总的策略,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化,成为有办法的家长。

猜你喜欢

小弟弟甜食饼干
巧吃甜食,嘴瘾与健康兼得
常吃甜食隐患多
挤眉弄眼吃饼干
送饼干
好想变成小弟弟
当机立断
七岁少年勇救小弟弟
我的小弟弟
爱吃甜食的火柴
饼干喂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