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科学”流言榜
2020-07-09蝌蚪五线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信息中心编辑丙丁
文/蝌蚪五线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信息中心) 编辑/丙丁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宣布,得到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所的支持。
1.某国通过最先进显微镜看到空气中全是病毒
流言
某国用最先进显微镜看到了空气中的病毒,高楼林立的商业街区,从地面到高空到处都已被病毒占领,尤其街区地面几乎被病毒全部包围。
真相
首先,理论上讲,任何显微镜都无法直接看清“空气中”的东西,显微镜只能观看制作好的样品。
显微镜按照显微原理可分为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传统光学显微镜仅能观察到亚细胞结构的水平,也就是在亚微米的尺度上;现代光学显微镜分辨率已大大提高,但也不足以看到病毒。电子显微镜不仅能够看到病毒和病毒的内部结构,甚至能够看到蛋白质分子的具体三维结构。但电子显微镜是一个庞大的设备,其观察的样品往往需要抽真空,也就是说,电子显微镜从原理上就不可能用于观看“空气中”的东西。而放大镜、望远镜,虽能直接看清“空气中”的东西,但远远达不到病毒的纳米尺度,甚至连细胞都看不见。
其次,病毒并不会直接飘在空气中。比如新冠病毒需要依附在飞沫中,才能进入空气。而大部分飞沫沉降很快,基本都在地面上。能够飘在空气中的都是颗粒特别小、微米级的飞沫,可以称为气溶胶。而这些能飘浮在空中的带有病毒的气溶胶,在开放空间是不可能达到很高密度的,也就不具备感染的危险性。
最重要的是,这张图片的比例尺根本不对。病毒在纳米级别,而街道建筑是米的级别,两者相差十亿倍,如果真的把病毒跟街道呈现在一起,病毒连一个像素都占不到。因此,这明显是一张合成出来的图片,没有任何实际的价值。
2.柳絮会传播新冠病毒
流言
漫天飘舞的柳絮、杨絮会传播新冠病毒。
真相
目前,没有任何实验能够证实柳絮具备成为病毒载体的条件。柳絮传播病毒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较大数量的病毒颗粒附着于柳絮上,以及这些病毒具有较强感染活性。
一团柳絮要携带着新冠病毒飘散出去,并让健康人感染,必须大量新冠病毒污染了某棵柳树并附着于部分柳絮上,正好赶上没有风的环境导致病毒无法被自然通风所稀释,接着又在极短的时间内碰巧飘到了某人的身边,还被吸入了鼻腔并且逃过了人体的抗病毒免疫反应。这个概率比中彩票还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柳絮确实会引发一些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结膜炎等,但只要做好防护措施,就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3.5G传播新冠病毒
流言
5G导致了新冠病毒的传播。非洲之所以没有新冠病毒,是因为非洲没有5G,而武汉之所以爆发了新冠肺炎,是因为武汉是全球首个5G商用的城市。
真相
这则很荒谬的谣言近期在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迅速传播,还有不少名人转发。随着新冠疫情的扩散,谣言也有愈传愈广的趋势,甚至导致英国、荷兰等国家相继出现了5G信号塔被人为破坏的事件。
从2018年开始,关于5G的各类谣言就不绝于耳,这一次竟然又搭上了新冠病毒的顺风车。而这些谣言无一例外都指向了5G通信的电磁波技术。5G通信运用的是毫米波,它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且带宽较高。在发射功率不变的情况下,波长越短,传播距离越短。因此微基站是5G技术的关键,利用微基站,能为终端用户带来更佳的移动通信和无线覆盖,同时帮助供应商更好地管理数据流量和频谱。
5G基站是否会带来更高辐射呢?答案是否定的。基站距离越远,接触的辐射就越大,5G的特点是频率高,传播特性变差,单位面积内需要更多的基站,因此相比较于4G基站,5G基站的辐射反而更低了。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公开表示,根据现有证据,新冠病毒主要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著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护指南》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以及气溶胶传播(可能)。这些途径与电磁波传播没有任何关系。
4.出现手抖症状就是患帕金森病了
流言
出现手抖症状,就是患上帕金森病了,要抓紧治疗。
真相
帕金森病是典型的老年慢性疾病,是大脑中调节身体运动的部位出现了病变,表现为手抖、断续运动、行动迟缓。
帕金森病的全人群患病率约为0.3%,但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成倍增加。65岁以上老年人每100人就有1—2人患帕金森病;85岁以上老年人每100人就有3—5人患帕金森病。
但只出现手抖的症状,并不意味着就是患上帕金森病了。帕金森病手抖有4个特点:静止时明显、精神紧张时加重、做随意动作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行动迟缓才是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状:在起床翻身、刷牙洗脸等日常活动时,动作变得迟缓;缺乏面部表情,不眨眼、双眼凝视,笑容缓慢出现和消失;声调变低;写出的字小而弯曲,难以辨读等。
手抖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单纯的心理紧张就会出现心慌、手抖的情况。另外,甲亢、使用激素都会引发手抖。因此,手抖并不一定是患了帕金森病。
5.喝茶会导致贫血
流言
茶叶中含有的单宁会与食物中的铁元素结合,形成一种不溶性物质,妨碍人体对铁的吸收,从而导致贫血。
真相
茶叶中确实含有单宁这种成分,它也会与铁元素结合生成不溶性物质。
但我们每次泡茶用的茶叶仅有几克,溶解在水中的单宁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它对铁元素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自然也就不会造成贫血了。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多个国家的研究也都证实,喝茶对人体铁的吸收没有影响。
即便喝茶会影响铁的吸收,我们多吃两口瘦肉和蔬菜也能补回来,因为人体每天对铁的需求量并不大,10—15mg即可,而瘦肉富含铁元素,蔬菜中的维生素C又能促进铁吸收,所以完全没必要担心。
6.无籽葡萄抹了避孕药
流言
时下正值吃葡萄的时节,但近日一段视频在微博、微信上大量传播,让不少人“望葡萄却步”。视频中,一位“果农”模样的男子一边搬运葡萄,一边和拍摄者对话,称无籽葡萄是“蘸了避孕药的”。
真相
避孕药只有在进入人体后才能被人的响应识别机制所识别,进而调节体内各项生理指标,达到降低受孕效果的目的。而植物体内缺乏相应的受体以及信号途径,作为动物激素的避孕药无法被植物识别和起效,也就根本无法给植物“避孕”。植物用的生长调节剂俗称“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的分子结构完全不同,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和携带的蛋白也完全不同。人用避孕药没法让水果无籽,植物激素也无法调节人的生长发育。
7.淋巴瘤是癌症都转移到淋巴了
流言
近日,“罹患淋巴瘤的女演员被伪中医治死”的新闻广为流传。一名90后女演员患上淋巴瘤,因认为化疗极其痛苦,而且有可能死得更快,所以放弃化疗,最终病情恶化死亡。这条新闻反映了大众认为“淋巴瘤就是癌症转移到淋巴了”的常见观点。
真相
癌症转移到淋巴结,在医学上叫作“淋巴结转移癌”,原发于淋巴结或者淋巴系统的肿瘤叫作“淋巴瘤”,两者的定义是完全不同的。淋巴瘤是原来正常的淋巴结或者淋巴系统慢慢蜕化变质,最终发生恶变。而淋巴结转移癌属于鸠占鹊巢,也就是正常的淋巴结被恶变的“敌人”占领。因此,淋巴瘤的治疗方法和效果,与淋巴结转移癌也大相径庭。一旦患上淋巴瘤,首先应及时进行诊治。其次,必须进行规范治疗,不要相信旁门左道。有些人固执地认为化疗和放疗都是对人体的摧残,吃点“调理身体”的偏方、秘方同样能治病。但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极其不可取。
8.含有苯甲酸的红枣不能吃
流言
近年,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红枣不合格的报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检出防腐剂成分——苯甲酸,于是有传言认为,苯甲酸是厂家添加到红枣中的防腐剂。
真相
经调查证实,红枣中的苯甲酸并不是人为添加的,也不是化肥农药带来的,而是它自己产生的。当枣逐渐成熟变红,苯甲酸从无到有,逐渐增加。苯甲酸在许多植物中都可以检测到。植物中常含有“苯丙氨酸”,在酶的催化下可以逐步转化为苯甲酸,是正常的代谢产物。
食用含有苯甲酸的红枣对人体健康并无太大危害。因为,苯甲酸并不会在人体内蓄积,吃进去只需要大约半天时间就会排出体外。更重要的是,“剂量决定毒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60千克重的成年人每天摄入300毫克苯甲酸不会产生任何健康问题。由于绝大部分红枣的苯甲酸含量不足0.1%,以此推算,就算一个人每天吃1千克红枣,苯甲酸的摄入量也远低于300毫克。
9.桉树有毒,会引发白血病,是亡国树
流言
近日,一则“桉树有毒会污染环境,引发白血病”的帖子将桉树推上了风口浪尖,让桉树在短短数周之内成为了“众矢之的”。同时,关于桉树对生态影响的争论一直不断。有人说桉树是“抽水机”“绿色沙漠”等。国内一些地区更是出台了“禁桉”“限桉”政策。
真相
桉树会释放有毒物质,对农作物和人畜有害,这是毫无科学依据的。粤西有五十余年的桉树栽培历史,目前80%以上林地都种桉树,加工木片出口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至今没有种桉树释放毒素污染环境的报告。相反,人们还提取桉油作为名贵香料。2014年,针对当地种植的桉树是否会污染水源的质疑,北海市有关部门随机抽取牛尾岭水库的水样品,拿到检测部门进行检定。最终检定报告显示,水质中各项指标一切正常。
由于桉树林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又是集约经营的纯林,其生物多样性比自然生态系统肯定简单得多,但绝没到“地上不长草”的程度。造成这些诟病的一个原因在于对桉树本身特点不够了解,真正造成生态破坏是不科学的种植方式。
10.食盐里添加“亚铁氰化钾”是灭种计划
流言
一篇名为《盐里面都有添加剂,这是要灭种的节奏吗?》的帖子称,食盐里的亚铁氰化钾,去掉“亚铁”就是氰化钾,是剧毒物质。还说欧美人自己不吃亚铁氰化钾,推荐其他国家吃,这是欧美施行的灭种计划。
真相
亚铁氰化钾又叫黄血盐钾,化学式是K4Fe(CN)6·3H2O,而氰化钾的化学式是KCN。亚铁氰化钾里面的氰根和铁元素是牢牢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它的急性毒性和氰化钾相比差了几百倍。
跟氰化钾这种剧毒物质不同,亚铁氰化钾的半数致死量(LD50)约为每千克体重1.6—3.2克,和我们常吃的食盐很接近,也都属于低毒物质。
理论上,亚铁氰化钾在高温下可以分解产生氰化钾,但这个温度至少要400度。平时炒菜、高温烹调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温度,比如到200多摄氏度就会开始有大量油烟;到330摄氏度时,不粘锅的涂层就会开始融化。
就算亚铁氰化钾全都被“神奇”地分解了,那你也需要吃近10千克盐才行。因为氰化钾毒死一个成年人大约需要0.1克以上,而1千克食盐里面的亚铁氰化钾最多才0.01克。
所以,亚铁氰化钾和氰化钾,名字就差两个字,但是结构相差很大,毒性相差更大。亚铁氰化钾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用作抗结剂(anticaking agent)。亚铁氰化钾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适当吃盐根本不用担心。
11.地铁安检后的食品不能吃
流言
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地面交通拥堵的加重,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坐地铁出行。乘坐地铁时,按照规定乘坐者必须将随身携带的包进行安检,于是,流言又开始出现了,称面包、水果、水等食物过了安检机后,会有辐射残留,不能再吃了。
真相
上述说法是错误的,大家不用担心地铁安检对食物产生辐射。一个物体的辐射主要看其自身的含量和成分,水果等食物不会因为X射线的照射产生残留,更谈不上累积伤害。对于地铁、机场和一些特定场所设置的安检机的辐射量控制,都是在安全线以下的,大家大可放心。因为,由于涉及公众的健康,所有的安检装置的安装和使用,都必须经过环保部门的检定,在国家规定标准范围之内,且通常远远低于对个人的管理限制,即每个人能接受多大的剂量。
12.大量水果用了致癌甜蜜素
流言
近日,网上疯传一条偷拍视频:一位“果农”爆料柑橘、西瓜等水果普遍使用了一种名为“甜蜜素”的农药。这种药物使得水果变甜,然而却是致癌的凶手。该视频在微博和微信上疯传,有网友表示,再也不吃水果了。
真相
水果打针增甜的传闻已经在网上流传了好多年,但很多实验都已都证明这是以讹传讹。一方面,打针留下的针眼会成为细菌入侵的通道,水果容易烂掉;另一方面,打针无法保证甜蜜素在水果内均匀分布,弄不好还影响口感。
喷药也不太可能。甜蜜素是水溶性的,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剂,这使得它很难穿透水果表皮的蜡质层。由于甜蜜素的化学性质稳定,对于动植物来说,甜蜜素不会进入生物体的代谢过程。就算果农在水果种植过程中使用了甜蜜素,也没有任何效果。对人体而言也是如此,甜蜜素不会被人体吸收,它最终会再通过尿液再排泄出去,基本对人体无害。
13.从“酸奶增寿”到“酸奶无用”
流言
近日,网络上流传一篇题为《喝酸奶能长寿?全世界被他骗了100年,诺奖得主的惊世谎言造就万亿产业》。该文章声称,相信酸奶能让人长寿的人都被骗了100年;酸奶别说长寿了,连基本的健康作用都没有;而“酸奶长寿论”的提出者——俄国生物学家、诺奖得主梅契尼科夫不过是个想尽办法捞钱的黑心商人。
真相
“酸奶长寿”说的确不靠谱,酸奶在我国从来就没列入保健食品。酸奶存在的意义,是它弥补了东亚人基因中的一个缺陷。不少东亚人或多或少有些乳糖不耐症,而酸奶是通过在牛奶中接种乳酸菌,并使之发酵得到的饮品。在发酵过程中,酸奶中大约有1/3乳糖都被乳酸菌分解了,期间还会产生一些乳糖酶。有乳糖不耐受的人也可以安心食用。
“酸奶无益”说也矫枉过正了。酸奶中的益生菌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细菌,包括双歧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嗜乳酸杆菌等,其可抑制有害菌在肠内的繁殖,促进肠道运动,从而提高肠道机能,促进营养吸收。益生菌常驻于人体肠道内,可抵挡有害菌的入侵,促进营养吸收。假如益生菌遭到严重破坏,肠道功能会随之紊乱,出现腹泻、食物过敏、抵抗力下降、反复生病等问题。
14.星座日期算错了,还有第13个星座
流言
“NASA宣布:星座日期都算错了、应该是13星座、还有一个蛇夫座……”这样的冒充NASA发言的星座帖几乎成了“月经帖”,隔一段时间在朋友圈疯传一段时间。
真相
NASA正式出面辟谣:这是假的!NASA发言人Dwayne Brown说:“NASA是研究天文的,不是研究占星星座的。这些谣言中,关于黄道星座及其现实时间内容是正确的天文知识,但两者混淆了。不应该假借科学知识,将天文学和占星算命的星座混为一谈。”
天文学上的星座并不是一个稳定测度指标测量而出的星座,而是由几颗星星连成线、不同文化想象出的不同星座。因此中外文化中,天文星座的名称数量都是不一样的。上世纪20年代,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决定将整个天空统一划分为分成3个天区、88个区域,每个区域便是一个星座。北半球29个,南半球47个,天赤道与黄道附近12个。比如:小熊座、仙女座、半人马座,也包括蛇夫座。所以无论天文上的星座怎么变动,这个黄道上的星座是不会变化的。
NASA行星探索和太阳物理学部门的Laurie Cantillo也给BBC发去了一份声明:我们没有改变任何黄道星座,只是因为地轴发生了变化,天文学意义上的星座与几千年前不同了,这是数学观测。占星术不是天文学,占星术是古代历史文化的化身。
15.吃鱼头、鱼皮等于吃毒药
流言
近日,有专家称,鱼头和鱼皮是鱼身上蓄积汞最多的部位,如果吃了鱼的这些部位,那可就是等于吃了毒药!
真相
即便是鱼头,检测出汞含量也在国家限量标准内,鱼头不能吃的说法并无依据。即便是鱼头的汞含量高于鱼籽20倍,也在国家的标准之内。而人体内的汞含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持续食用高汞食物的情况下,人体对于汞的毒害还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或者自我调节能力的。
不论是在哪个国家或者国际组织的安全标准中,居民日常摄入量都是制定标准的重要参照。根据美国环保署的研究,成年人甲基汞的急性致死剂量大约在1—4g上下,而我们国家水产品甲基汞的国家标准是0.5mg/kg,也就是说要达到这个致死剂量,我们一次得吃下至少2000千克符合国家标准的水产品。当然仅仅考虑急性毒性显然是不够的,慢性毒性的积累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从慢性毒性的角度看,必须把鱼体内污染物的含量和居民日常摄入量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