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惯性思维有毒

2020-07-08

收藏·拍卖 2020年4期
关键词:美术史画派惯性

习惯性遵循前因,总能让人满满地有安全感。而人类最深层次的恐惧就是来自习惯的被打破。

疫情袭击中国然后蔓延全球时,会突发奇想:陌生的狡猾的新冠病毒,也许它的诞生就是来打破世界的惯性思维,大部分地球人会因此改变习惯。

比尔·盖茨就在这次疫情中发表了14条思考,其中第一条就是,“它提醒我们,无论我们的文化、宗教、经济状况或我们有多出名,我们都是平等的。这种病对我们都一视同仁,也许我们都应该如此。如果你不相信,问问汤姆。汉克斯。”估计疫情之前,这位全球首富的惯性思维里,并不能对生命的无助真正能够感同身受。所以当看到他的这条思考时,第一反应竟然是一看来他终于理解了东方禅宗思想里的“众生平等”。

不知什么时候起,也有一种惯性思维模式形成:总爱用比较性视角去观察东西方的文化艺术以及其他领域。往俗里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往雅里说,则“鉴定学就是比较学”。

建立这种惯性思维的最初,竟然是因为好玩。

如果是用比较性视角同时看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会发现一个好玩的现象:中国喜欢用“派”来归类,每一个美术史上的重要时间节点,都会相应出现“x x(画)派”。“派”的存在代表这是一个价值观类似、品味相近、有某种趋同性爱好,甚至就是单纯来自某个地域的群体被归类。用今天的语境而言就是“社交圈”,或者“朋友圈”。这样的“派”发展到今日,已见到各种局限,最深的就是“门阀之见”。西方也有“派”,比如“印象画派”“巴黎画派”。当年“巴黎画派”中的常玉,到之后的趙无极、朱德群,带给当下艺术家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打破了东方传统中的惯性思维,与西方思潮接轨,反而比身处东方的艺术家们更懂东方,从而收获了很珍稀的全球化身份。其实到今日,东西方的艺术家都不喜把自己归纳到哪一“派”,认为与独立自主的艺术精神背道而驰。

现在这个飞速运转的当下,西方频繁使用并喜欢用“主义”,而在“这主义”“那主义”的背后,就是“打破惯性思维”的惯性思维。就是当某种“主义”存在有一段时间,这些思想者一定要通过思考建立一套新的语境系统。比如本期我们在解释西方美术史中的“贫穷艺术”这个知识点时,可以清晰地看到反差贫穷艺术(Poor Art),常容易让人望文生义,被误以为是贫困、简陋或是物质匮乏的艺术,实际上,贫穷艺术主张用最普通、平凡的材料进行创作,同时具有反商业、反固化形式的特点。再回想一下那个时代的西方世界,正处于经济复苏、广告业发达、思想解放的时段,要打破主旋律的惯性思维成就了“贫穷艺术”。而在各个“打破”中,并不是一种思想要覆盖另外一种思想,而是诸种思想可以共存。

单一的惯性思维也被打破,综合的多元的思维模式开始一统天下。就如我们在疫情期间发起的“唯艺术,唯有信——线上抗疫慈善拍卖”时,线上+慈善+拍卖成为新生事物。确实,“美人如花隔云端”的神秘,轻松做善事,低门槛享受专业的拍卖乐趣,还能够拥有一件艺术品做纪念,这诱惑力真不好抗拒。

所以惯性思维诚然有毒,而当打破馈性思维成为一种惯性思维时,岂不是更有毒?

猜你喜欢

美术史画派惯性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立体画派
郭诗奇作品
打造画派迟早也要打入冷宫
画学学科设立与技法成熟关系略论
无处不在的惯性
对惯性的认识误区
无处不在的惯性
画派怎能打造?
画派能否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