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痹症
2020-07-08毛德西
毛德西
加减木防己汤治疗热痹
治验:崔某,男,18岁。患者因双下肢关节肿痛2个月加重7天,于1983年9月到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患者在2个月前左踝关节扭伤,后用凉水洗足,次日左踝关节肿胀,相继左膝关节肿痛,应用青霉素、泼尼松、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进行治疗后,未见好转。患者入院前在某医院查左膝关节腔穿刺液为黄色混浊,李凡他试验结果显示(++),类风湿因子强阳性:血沉52毫米/小时,以急性类风湿关节炎收治。患者入院后,查体温37.7摄氏度,恶风,汗出,口干喜饮,膝关节与踝关节胀痛有热感,小便短赤,舌尖红,苔白少津,脉细数。
辨证:风湿热痹。
药方:加减木防己汤。防己20克,桂枝10克,生石膏30克,炒杏仁12克,滑石30克,通草6克,生薏苡仁30克,苍术10克,黄檗10克。水煎服。
患者服药8剂后,关节热痛减轻,但体温未降,左膝关节肿痛,脉舌同前。此为风邪虽去但湿热稽留,再加利湿清热之品以退热。在上方基础上加入青蒿15克,萆薢15克,秦艽15克。
患者服药6剂后,体温正常,关节肿痛止,下肢活动自如。检查血沉为23毫米/小时,患者继续服药7剂后,痊愈出院。
按语:该患者为风湿热痹。《温病条辨》中记载:“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己汤主之。”木防己汤出自《金匮要略》,原为支饮而设。方由防己、桂枝、石膏、人参4味药材组成。吴鞠通说:“痹证总以宣气为主,郁则痹,宣则通也。”《温病条辨·中焦篇》取其原方辛温(桂枝)、辛凉(防己、石膏)合意,以求两开表里之痹,而不用人参之补,另加杏仁宣气、滑石通草利湿、薏苡仁滑利关节,组成加减木防己汤。阅读《吴鞠通医案》后感悟,其中痹证篇所述案例,多为湿热痹而选加减木防己汤进行治疗。该患者病程短,湿热症状明显,与加减木防己汤方义合拍,故选用之。
笔者在临床中喜加二妙散清热祛湿。加青蒿以使热邪从里达外:萆薢善走下肢,不论湿热或寒湿,皆可应用:秦艽有“风药中之润剂”之称,祛风而不燥,故为医家所喜用。
乌头汤治疗寒痹
治验:张某,男,38岁。患者于秋季出现左膝关节肿痛,伴有恶风发热,用青霉素、泼尼松等治疗后,热退肿消。患者春天出现腰骶部疼痛,局部发凉,活动受限,在某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用阿司匹林、消炎痛、雷公藤等治疗后,略有好转,后因劳碌过度,加之冷水洗浴,腰骶部疼痛加剧,且不能直腰行走,到笔者所在医院就诊。
查体:检查腰椎有压痛感,肾区有叩击痛。X线检查结果显示:双骶髂关节面模糊致密。血沉12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为阳性,舌苔薄白,脉弦缓。
辨證:患者病在肝肾,寒滞筋骨,证属阳虚寒凝,此为寒湿痛痹,治疗当温经散寒止痛。
药方:乌头汤加味。制川乌头10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赤芍、白芍各10克,炙甘草10克,黄芪15克,续断15克,乌梢蛇12克,桑寄生30克,鹿角胶(烊化)10克。共14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煎服。
患者服药后,腰骶部疼痛减轻,并有局部温热感。为加强通络止痛作用,上方加乳香10克,没药10克。患者服用20剂后,腰骶部疼痛消失。为巩固疗效,应用黄芪四物汤(即四物汤加黄芪)调理气机,养血柔筋,服用10剂后活动自如,检查类风湿因子结果显示阴性。3年后随访患者,未复发。
按语:乌头汤方见《金匮要略》。文中记载:“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清代尤在泾说:“此治寒湿历节之正法也。寒湿之邪,非麻黄、乌头不能去:而病在筋节,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散者。故以黄芪之补,白芍之收,甘草之缓,牵制二物,伴得深入而去留邪。”加桑寄生、续断,为固肾强腰而设,加鹿角胶助肾阳,乌梢蛇祛风寒。乌头汤是治疗寒湿痛痹的有效方剂,止痛的关键在乌头。一般用量为10克~30克,先从小剂量开始,当用量达到15克时,要先煎40分钟以上再入其他药材,这样可以减少乌头的毒副作用。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湿痹
治验:桑某,男,45岁,近5年来,双膝关节疼痛,逐年加重,屈伸不利,遇冷则甚,秋冬加剧,有时发寒热,气短难续。2个月前出现双踝关节肿痛,须扶杖行走。诊见患者双膝关节红肿疼痛,扪之灼热,行走痛甚,舌质薄黄而腻,脉弦数。曾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痛无改善。
辨证:类风湿关节炎,属风湿化热伤阴之历节病。治疗当通阳行痹、祛风驱湿、和营止痛。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15克,生白芍15克,知母10克,防风10克,麻黄10克,制附子(先煎2小时)30克,炒白术15克,生甘草10克,生姜10克。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煎服。患者服用10剂后,症状好转。上药加入生黄芪15克,海风藤15克,继续服用15剂后,症状基本消失,患者可以自由活动。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桂枝芍药知母汤为治疗历节痛风之要方,与乌头汤同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此方所治以感受风湿、化热伤阴之历节为宜。而彼方所治以感受寒湿、阳虚寒凝之历节为宜。其共同点为关节剧痛,不得屈伸:而不同处为此方见痛处红肿灼热,彼方见痛处畏寒喜热。故此方除用桂枝、麻黄、防风祛风散寒,白术、附子助阳除湿祛寒外,另取芍药柔和筋脉,知母清热消肿。该患者风湿蕴积日久,深入筋骨,等闲小剂,殊难胜疏风祛湿活络之重任,故取桂枝芍药知母汤犁庭扫穴。绝非黄芪桂枝五物汤所治范畴。笔者加入黄芪、海风藤,意在加强益气行血通络作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
治验:肖某,女,68岁。患者近年来左上肢麻木时作,未治疗,1个月前,因袒臂入睡,晨起麻木加重并出现疼痛不能上举。遂进行针刺、拔罐治疗,疼痛稍有缓解,但数日后,疼痛又加重。患者就诊时左上肢上举不及90度,扶之抬举则疼痛难忍,舌苔薄白,脉沉弱。
辨证:脉证合参,系老年气血亏虚,营卫不和,复感冷气,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痹。证属营卫不和血痹。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生黄芪3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剖开)10枚,羌活5克,防风10克,炒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
患者服用12剂后,左上肢麻木已除,但疼痛尚未全解。上方加秦艽10克,继续服用10剂,疼痛缓解过半。遂将上方药物加5倍量,用蜂蜜、鹿角胶制成滋膏剂,每次15毫升,每天3次。患者口服半个月后,疼痛消失。
按语:《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此即血痹。其证候主要是局部肌肉麻痹而无疼痛,如为严重血痹,亦有疼痛感。《金匮要略》中记载,黄芪桂枝五物汤为治疗血痹之主方。方取黄芪益气、桂枝温经、芍药养血、姜枣散风祛寒。全方以温煦阳气为主,阳气温和,则血脉自然流畅。本案患者为严重血痹,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入羌活、防风及秦艽祛风通络止痛,白术、甘草培土使药力达于肢体。后制成滋膏剂服用,冀温阳而不燥,润脉而不腻,使残留风邪徐徐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