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阈下老年教育课程的开发途径研究
——以广州灰塑特色课程为例

2020-07-08刘丽斯陈丽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建筑课程文化

■ 刘丽斯,陈丽霞

(广州市花都区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0800)

一、灰塑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人类口传心授、世代相承的无形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政记忆的背景”[1]。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为显著特点,是民族个性与审美习惯的综合显现。由于其依托的是以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以身口相传作为延续,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灰塑的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尤其在明清时期发展到巅峰,当时流行在祠堂、大宅寺庙的外墙装饰中使用。岭南地区的灰塑在色彩使用方面与传统的木雕、砖雕、石雕不同,传统的建筑装饰雕塑大多数使用单色,或者是原色。而岭南灰塑则加入了更多的色彩,红、橙、黄、绿、蓝都可以使用,形成光彩琉璃的效果。在造型上,除了常规的富有寓意的桃、李、竹、鱼主题外,还加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如:拱形门、罗马柱、巴洛克风格等。正是因为中西方风格的融合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岭南灰塑。

2007年灰塑被列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灰塑,原来是岭南广府地区的传统建筑装饰技艺,明清两代的建筑上大量使用这种装饰工艺,在岭南建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当现代建筑的发展逐步取代传统建筑,西方建筑审美冲击下传统建筑越来越少,只有在修复古建筑中会使用到灰塑,所以行业逐渐息微。加上灰塑工艺学习时间长、难度高,主要以学徒制为主,愿意学习灰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使灰塑的传统手艺面临失传。尽管近些年社会与政府也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但要真正传承灰塑,使它“活起来”,还需要有“人”作为载体。

如今,对灰塑的认知还基本局限在同行及专家学者,普通大众对灰塑的了解知之甚微。只有将灰塑推而广之,使大众了解熟知才能真正起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2020年,“非遗进校园”“灰塑进校园”等活动虽然推动了灰塑艺术的普及,通过讲座、专题活动等,让学生提高了对灰塑艺术的了解,为传承灰塑艺术提供了土壤,但毕竟学生群体的数量有限,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下的社区老年教育正好作为了补充,使灰塑艺术能够更广泛地在社会层面中推广和传承。

二、老年教育对灰塑的助力

在教育层面中推广非遗文化,不应该只关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老年教育在整个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影响也是不容或缺的。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人口结构转型的基本特征,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2亿,占全国人口17.6%,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以上,约占全国人口的35%。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提高国民素养”“积极对应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可见,未来的老年教育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接受老年教育的人口将越来越多,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培育土样。

老年教育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普遍较高,众多老年大学的课程常常是一位难求。老年教育学员学习的动机主要为丰富生活、陶冶性情,或者更深层次地实现自我价值,没有就业谋生的需求。这就使老年教育学员的学习内驱力更强,更愿意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中。在2018年广州老年开放大学所做的调查数据中显示,有68%的老年人希望获得社会参与。当代老年人有不少是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对于生活与社会认知有着多年的积累,他们更乐意将接受老年教育当作是再融入社会的途径之一,也更愿意将自己了解到学习到的资信与他人分享。开发出适合老年教育学员需求的特色课程,不仅能完善老年教育的多样性,满足老年教育学员的受教育需求,还能够给灰塑的传承带来更多、更广泛的关注者和推广者。

三、老年特色课程的开发途径

开展老年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区老年群体的社区意识、学习意识,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推动社区治理,创建和谐社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在非遗视域下开发老年教育课程,应该科学组合资源、方式灵活多样,内容生动形象,结合老年学员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教与学关系。灰塑课程有别于其他的老年教育课程,它既不是可以以讲授为主的理论型知识,又不同于简单可以上手的技巧类课程,所以在课程的开发中要注意到结合其特点。以普及灰塑艺术知识、促进灰塑传播、提高居民对非遗文化的意识,营造非遗传承良好的社会氛围为课程的主要目的。

(一)以乡土课程普及灰塑艺术知识

灰塑作为岭南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府地区的传统建筑中不难见到。已开发成景点的就有广州陈家祠,花都区的资政大夫祠,藏在民间古村的建筑就更多了,如头古村、茶塘古村等。但本土地方文化往往在传统教育中容易被忽视,人们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难以在学校中普及。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2]。由于乡土历史文化是最为生动、最为具体、最为真实,所以易于被人们所感知和接受,尤其是老年教育学员,对于乡土的情怀往往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加深。老年特色课程可以此切入,开发出灰塑的乡土教材,以老年群体喜欢的图片为主,展现灰塑艺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文化价值、传承区域等,让人们了解自己本土的非遗文化,普及灰塑的知识。

(二)以信息化课程促进灰塑传播

信息化时代已经不知不觉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老年群体也开始普及智能手机,他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已经不同于前。利用微课、网络讲座等方式能有效将课程内容向更广泛的人群传播。对于老年教学学员对网络课程的认同度及使用度做了相关的调查,根据灰塑非遗传承人邵成村所在广州市花都区,花都区老年开放大学对网络学习模式的进行了调查问卷,有效的1205份问卷数据如附表1。

从数据可见,老年教育学员对于网络工具的使用已经相对成熟,对于网络学习接受度也比较高,以及具备参加中加入信息化课程的基础。

通过微课形式制作5-10分钟的灰塑视频,展示灰塑的传统工艺、高超技术、艺术美感,再通过“花都区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微信公众号等移动应用平台进行宣传,学员们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观看学习。像这样的微课由于具有大众性、通俗性、方便性、时间短、形式新、直观等优点,能够有效吸引老年学员的关注和投入。除了常规课的课时安排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广州老年开放大学建立的直播课程平台,开展直播讲座。针对不同学员的不同学习需求,通过主题选择、内容设计等方面将灰塑的历史传承、文化背景、局域特点、美学欣赏等衍生知识进一步推广,使学员获得全方位、直观且深入地对灰塑艺术有所认识。

(三)以游学课程加深灰塑文化体验

灰塑无处不显示出一种传统岭南建筑之美,其不像西方雕塑作品独立存在,它是与建筑融为一体,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建筑的审美属性与人对建筑的审美需要相契合而生的价值[3]。体验灰塑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员走近灰塑建筑,亲身体验灰塑美感的游学课程。广州已经具有不少成熟的灰塑艺术旅游景区,如陈家祠、资政大夫祠、头古村等,而且景区都具有相应的导游资源。我们可以通过资源整合,规划线路,游学结合设计适合老年学员的游学线路,让学员真正走进灰塑文化,感受灰塑文化。

(四)以自组学习团体传承灰塑技艺

多种因素造成了灰塑当前的发展困境,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掌握灰塑技艺的专业人士太少。灰塑技艺的传承一般都采取学徒制,一个师傅可以带的学徒有限,学习周期长,不利于灰塑的传承。虽然现在已成立了灰塑文化产业研究会、研究协会等社会团体,但都无法满足师资的需求。自组学习团体则可以为这种困境提供一个出路,它有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所不具有的特点:首先,自主学习、平等参与,团员是基于对灰塑的兴趣和爱好组合在一起,可以共同协商学习的内容和细节,灰塑专业人士只需对团体不定期进行指导;其次,互助学习、经验共享,团队成员间可以开展频繁的学习交流,共享各自的学习体验、资源、方法和成果;最后,开放多元、形式灵活,学习团体的活动方式、时间和空间都具有多元开放的特点,不必拘泥于课堂与教学,机动性很大,灵活性很强。这种自组学习团体可以不断地吸收新的成员,既不存在课程结束的限制,还能让学员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又可缓解灰塑师资缺乏导致课程难以开展的情况,是老年教育特色课程的有利补充。

老年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组成部分,作用并不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可以取而代之的,它立足于生活、立足于社区,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开发老年教育特色课程,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加入到老年教育中,不仅促进老年教育的发展,也使非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保护。

附表1 网络学习模式调查表

猜你喜欢

建筑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建筑的“芯”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