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用词贴切
2020-07-08毛永健
◎毛永健
高考作文“有文采”要求之一即用词贴切。何谓用词贴切?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以使用语言。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写文章遣词造句必须从内外部语境考虑,表达才能得体。为此,用词贴切的关键,就是切合语境。
◎满分作文
逃离“智慧”的周庄
◇江苏考生
这是一张双程景点票:“周庄”“千灯”。周庄与千灯相隔不远。
远远便看见大红的“周庄欢迎你”张牙舞爪地雄踞着一爿天地,死死咬着你的眼,躲不掉的。
心怀忐忑,步入周庄。这是一场肉与肉的摩擦、绝杀,裹挟着汗味、水汽与浓郁的咖啡香,我逃到了一艘游船上。
商业化的市镇气息扼住我的喉,叫人噤了声。
用双程票把周庄和千灯联系起来,为下面将周庄和千灯作比较作铺垫。
直接点明“逃”的原因,揭示主题。
周庄“智慧”,周庄人更为“智慧”。在这里,即使是一棵树也可成为拍照牟利者的招财工具;即使是转角处一块巴掌大的空地,周庄人也不遗余力,将它开发成西式咖啡馆;宣传手腕更是……
突出“智慧”,并从“面”上加以渲染。
游船驶过一座桥,我怔了怔——是陈逸飞画中的双桥!只是,我看得到:桥上的游人压得它不堪重负;我听得到:那苟延残喘中有低低的呜咽……
岁月斑驳,侵蚀着石桥。双桥横亘着,像一块开合的“伤疤”——那是,整个周庄的伤疤。
“阿婆,唱支船歌可好?”
一只青筋虬劲的手直逼眼前:“小费。”
那一刻,我比三毛哭得更像个孩子。只是,她喃喃念叨的是周庄,“我还会来的”。我却是,“周庄……我不再来了”。
这样的“智慧”,我,有些反胃。
这是“点”的刻画,三言两语,表现了周庄人的“智慧”,点面结合,突出主题。
千灯与周庄相隔不远,千灯与周庄相差甚远。
与“智慧”的周庄一比,千灯就显得有些弩钝。商业的气息尚未染指这座古镇,明清最长的青石板街沉默不语。
赋予千灯以人文情怀。
古戏台上,一群昆曲票友启口轻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来”字潺潺泻出,声歇处,“姹”以去声的破竹之势将曲调引入高潮。“似”,也是去声,却隐去了“姹”的振聋发聩,一路陡然直下,悲戚处,叫人落泪。像悲叹昆曲,像哀叹千灯。
诚然,千灯在周庄面前,显得那样矮。但,在千灯,你能感受到水纹处千灯肺叶的呼吸、开合。在千灯,时间就像一只摇橹的小船,咿咿呀呀,你还未曾留意,它已穿过水域,到那边去了……
直到延福寺钟声响起,我才觉知天色已瞑。
碎碎的历史尘埃含着温润的水汽扑面而来。“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为之争”,古镇的智慧,千灯的智慧,于此,悄然散发。
我,愿逃离,逃离“智慧”的周庄。
最后一段采用短句,字数逐渐增多,语气越来越强烈,既点题,又强化了文章的中心。
◎思路导图
◎技法延伸
高考作文如何才算“用词贴切”?一般而言,应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用词准确细致,形象可感;二是词语丰富,色彩鲜明;三是富于变化,典雅雍容。就考场作文而言,唯有精心打磨用词,使之精致圆润,能够准确地表情达意,传达出别具一格的韵味,才可获得认同。
一、叠一叠:让语言音韵和谐
何为“叠”?就是叠词。叠词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其中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动词以及象声词的叠用较为普遍。在高考作文中,叠词的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如:“远远便看见大红的‘周庄欢迎你’张牙舞爪地雄踞着一爿天地,死死咬着你的眼,躲不掉的。”考生以“死死”一词,准确地再现了“我”被张牙舞爪的周庄以霸道的姿态逼迫就范无可逃遁的内心压抑的真切感受,凸显了对“盛气凌人”的周庄的反感。又如:“我听得到:那苟延残喘中有低低的呜咽……”考生以拟人化手法,将“低低”一词作为“呜咽”的定语,揭示了双桥上人满为患的情状。再如:“古戏台上,一群昆曲票友启口轻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来’字潺潺泻出……”考生以“潺潺”来拟声唱腔“来”,于是顿时给人一种“水缓缓流动”的状态,充满了温婉的难以言说的无穷韵味。总之,巧妙地运用叠词,不但可以形象地再现景物,而且还能够很好地将抽象的情感通过音韵传达出来,给人珠落玉盘之感。
二、动一动:让语言意趣盎然
何为“动”?就是在文句中运用具有动态性质的词句,或者已被活用为动词的其他词句,使文句具有了一字传神、内涵无尽的意趣。如题目“逃离‘智慧’的周庄”中的“逃离”一词,意在讽刺周庄的不可观赏,“逃离”一词,生动形象,立意深远。又如:“心怀忐忑,步入周庄。这是一场肉与肉的摩擦、绝杀,裹挟着汗味、水汽与浓郁的咖啡香,我逃到了一艘游船上。”其中“步入”“摩擦”“绝杀”“裹挟”“逃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动词所建构的特写镜头,在间接表现周庄人满为患的同时,还从味觉体验的角度呈现了商业味对周庄自然味的浸染,而着一“逃”字,再次点题明旨。再如:“但,在千灯,你能感受到水纹处千灯肺叶的呼吸、开合。在千灯,时间就像一只摇橹的小船,咿咿呀呀,你还未曾留意,它已穿过水域,到那边去了……”考生借助于“呼 吸”“开合”“摇”“穿 过”“到”等 动词,将千灯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受真切再现出来,反衬出周庄的浮躁功利。由此可见动词用得好,则字活而自响,句健而自妙。
三、添一添:让语言情境逼真
何为“添”?就是增加修饰语,也即给陈述的主体对象添加相关信息或材料,从而使陈述对象具有丰富饱满的细节,以使其更显具体,来传达某种特别情味的语言技巧。如果将句子的主体对象视为树的主干,那么修饰语就是枝叶,唯有枝叶的繁复茂盛,才能显出树的生机盎然。考生对高考记叙文中的人、事、景、物的刻画,最好使用工笔技法,精雕细琢,使其具体可感。如:“碎碎的历史尘埃含着温润的水汽扑面而来。”这句话的主干原本就是“历史尘埃含着水汽”,但是一经考生添加了“碎碎的”“温润的”“扑面而来”等修饰词,文字中的情境就显得真切可见,让人仿佛能够触摸到历史的“细碎”,水汽的“温暖湿润”,以及水汽“扑面而来”的动态。总之,语言具体、内容详尽,所描述的情境才可能具有唯一性。而只有情境是唯一的,阅卷者才可能再现并理解考生试图描述的情境,这种阅卷者再现与考生描述的契合,便是语言具体化的终极目的。
四、移一移:让语言魅力独具
何为“移”?就是移用,指某些词语在语言中有固定的意义和用法,具有一定的词性,利用这些词语的这些特点临时改变它的用法和词性,从而收到良好效果的一种修辞。在高考作文的语言运用中,移用包含两个维度。一是临时改变用法和词性,如题目“逃离‘智慧’的周庄”中的“智慧”一词,原本是用于人的名词,但是一旦移用来修饰周庄,就被活用为了形容词,意为“聪明的周庄”,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二是换一个说法,也即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考生运用超常规的组合词语,意思没有变,但却可以传达出一种新的情趣。如:“远远便看见大红的‘周庄欢迎你’张牙舞爪地雄踞着一爿天地。”其中的“张牙舞爪”一词原本指气势凶恶猖狂的丑相,一般用于动物身上,而一旦移用于物,就拟人化了,形象地写出了周庄的“放肆”与“猖狂”。
总之,就文章而言,立意是灵魂,结构是骨骼,而语言则是服饰。考生要想让自己的作文用词贴切,达到发展等级分数的要求,就需要立足语境,锤炼字词,力争让语言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