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
2020-07-07罗勇
罗勇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总之,对文本解读必会产生“多元”的。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教学要民主,为学生搭建多元解读的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为学生搭建多元解读的平台。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问题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成为支配者为引路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平等互助的气氛中,与学生研究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只有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才有课堂上的师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相通,教与学的相长,师与生的互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题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也只有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文本多元解读才得以真正开展。
二、找准文本的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还可在处理教材上见功夫。我们应该在处理教材时,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文本多元解读可从以下“四点”入手。
1.抓住文本内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情况。如教学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学生自读文本尽情触摸文本后,教师问:“你了解到了哪些內容?”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我了解到了一位勤劳俭朴的母亲;有的说:我了解到了一位宽厚仁慈的母亲;有的说:我了解到了一位任劳任怨、聪明能干的母亲;有的说:我了解到了一位能理解党和国家的困难,能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参加革命工作的母亲;有的说:我了解到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母亲,才造就了为党、国家、人民做出卓越贡献的革命家等等。教师放手让学生去交流,学生对丰富多样的文本内容不就掌握了吗?
2.抓住文本语言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应该抓住文本语言,体现汉语言的这一特点。
3.抓住文本主旨
对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
4.抓住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
三、掌握好多元的尺度,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任何事情,物极必反。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也不是绝对地学生化,更不是普遍化、随意化。无论怎么“多元”,总有一个尺度。怎样把握好这个尺度呢?
首先,多元解读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如某位教师教鲁迅《社戏》时,要求学生品读“归航偷豆”情节部分,有个学生说:“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句话写得很形象,它把小伙伴们的野性和饥饿感写出来了。这位教师听了,并没有人云亦云,盲目表扬肯定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进一步品味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真正内涵。教师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说:“从‘任凭‘围‘撮等词语可看出。”教师问:“‘撮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看文下注解,齐答:“撮,是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教师追问:“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用手指捏取东西的?在饥饿的情况下会这样吗?”学生恍然大悟:“哦,一定是豆太烫手了。”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领略了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精确美。
其次,多元解读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某位教师上《关雎》一课,在赏析意境时,有位学生就举手提问了:“老师,《关雎》是一首爱情诗,您平时不是暗示我们不谈情说爱吗,干嘛还要我们学习这种诗呢?”他的这一问引起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该教师马上因势利导,他说:“《关雎》表达了男子对淑女的深情爱慕和美好愿望,歌颂了‘成年男女之间美好、纯洁的爱情,它既不提倡早恋也不低级、庸俗。”教师寥寥数语,让学生懂得了学习《诗经》中爱情诗的意义,避免学生陷入误区。
“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我们应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实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我们期待着,在阅读教学中,能使学生个性飞扬,人格渐趋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