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共情家校同心守护心灵

2020-07-07安玲玲

安玲玲

摘 要:要想做一个有同理心的班主任,就必须能够体会学生的情绪和想法,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让对方感到被接纳被理解。笔者通过一个真实案例,阐述了如何运用同理心来与学生进行沟通、关注情绪,从而实现师生共情,家校同心的过程。

关键词:师生共情;家校同心;守护心灵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9-119-2

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认为,同理心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同时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让对方感到被接纳被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同理心教育观也提出,只有时刻不忘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回忆自己的童年,教育者才能对孩子的处境真正感同身受,才能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事实上,不仅教育学生需要保持同理心,与家长的沟通也需要做到同理心,唯有这样,才能达到育人的效果。

办公室失窃,引发关注

周五下午的一个课间,我一踏进办公室就听到同事们在热烈地讨论着什么,于是就上前询问,原来是英语老师放在桌上的纪念币不见了,据她回忆上节课上课之前她还看见了。办公室里丢东西,这真的是第一次遇到。其他老师听说了,也纷纷检查自己的办公桌,结果数学老师桌上的糖也少了。虽然丢的东西都不是特别贵重的,但大家都一致认为这种偷偷摸摸的行为不可取,一定要严查。怀疑的对象很快就锁定在了上节课留在办公室里的同学。这其中就有我们班的小Z。上节是体育课,因为小Z的膝盖受伤了,家长叮嘱我体育活动就让他待在教室里。考虑到安全问题,我就让他待在办公室里看书。小Z是我们班级年龄最小的学生,小小的个子,长着一张俊俏的小脸,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古灵精怪的他虽然是顽皮了些,但是出格的事情却不多。他是家里的独生子,家庭条件也不错,我并不认为这件事会是他做的。其他老师也纷纷在说,自己班级的学生很乖巧,不会随意动老师桌上的物品。虽然我没有出言分辩,但此时我认定小Z是无辜的。“那你们看到刚刚谁去了英语老师的办公桌?”执教多年的李老师冲那几个孩子问道。凝重的神情,严肃的语气,让这几个孩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短暂的沉默后,有一个孩子出声了:“我看到他走到英语老师座位的。”边说边指向小Z,紧接着又有一个孩子附和:“我也看到了。”这一下大家的目光全都投向了小Z,我也盯向了他,试图从他的脸上找到破绽,但是失败了。面对英语老师的问话,他很坚定地说自己没有拿。事已至此,不管我再怎么不想承认,也不得不接受小Z就是这件事的罪魁祸首。

严慈相济,师生共情

怎么样才能让小Z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略作思索,我把小Z拉到了一边,低声问他:“你还记得老师最讨厌什么样的人吗?”小Z看着我,说:“不诚实的人。”“是的,老师最讨厌的就是敢做不敢当的人。犯错并不可怕,每个人都会犯错,所以只要知错就改,老师一样欣赏。现在你告诉老师,纪念币是不是你拿的?”小Z半晌都没有回答,这让我更加确定。看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没有奏效,只能再下剂猛药了。“办公室里都安装了摄像头,如果等其他老师把摄像头调出来查到了你,到时老师也帮不了你了。现在你必须跟我说实话。”这次沉默了几秒后,他告诉我是他拿的。在我的追问下,他从办公室的垃圾桶中拿出了那枚纪念币。我让他自己去还给英语老师,并向老师道歉。

事后,我又和小Z深谈了一次,了解到他并不是存心想偷拿英语老师的纪念币,只是觉得好玩,而将东西扔到垃圾桶则是因为他怕被老师发现。“现在你知道错了吗?”“知道了,我不應该拿老师的纪念币。”“不经过别人的同意就擅自拿走别人的东西,说严重了,就是犯罪。你想被别人叫小偷吗?”我板着脸厉声说道。“不想,我以后再也不随便拿东西了。”也许是被我难得的严厉唬住了,他低下了头。

家校共情,正本清源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非善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辨能力,现在的问题是,他是“明知故犯”,据我对小Z家庭情况的了解,这和家里长辈的宠溺是分不开的,于是我马上约了小Z的妈妈来学校沟通。当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后,小Z妈妈也表示非常诧异,“他平时在家有这种情况吗?”小Z妈妈摇摇头,“平时我们对他也算是有求必应了,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没想到在学校他会乱拿东西,给老师添麻烦了。”听了小Z妈妈的话,我心中也有了答案。“小Z妈妈,小Z出了这件事其实也跟你们家长有关。”小Z妈妈略显吃惊,我接着说“就是因为平时你们有求必应,让他觉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一定要得到,而根本就不会去想,自己这么做对不对。”“那我应该怎么做呢?”小Z妈妈满含期待地看着我。“首先杜绝有求必应,要什么就给什么的现象,不能让他产生我的要求必须得到满足的意识,其次在生活中要让他懂得付出才有回报,让得到变得没那么容易。最后家里要保持教育原则的一致,不能任其所愿。”听了我的话,小Z妈妈表示回去要和家里人转述,共同帮助小Z改掉坏毛病。

维护自尊,重塑信心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件事还是在一定范围内传开了,为了保护小Z的自尊心,不让同学们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小Z,不让小Z被标签化,我在班级中极力淡化这件事,让大家都明确认识:每个人都会犯错,只要知错能改就还是好孩子,所以我们要一起来帮助小Z。平时,我也对小Z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小Z渐渐淡忘这件事,同时也让其他同学看到小Z身上的闪光之处。与此同时,我也加强了和小Z妈妈的沟通,将学校里的进步及时告诉家长,并关注小Z的在家表现。此后,小Z再也没有乱拿过别人的东西。

保持同理心,有效引导

孩子都是家长的希望和骄傲,即便是小Z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他的妈妈也必不能接受别人数落他的儿子。而像小Z这样的孩子每天在学校都会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与家长频繁的就一些小问题纠缠不清,那么很容易失去家长的信任,也会使家长不胜其烦,或者失去对孩子的期待,从而放任孩子不管,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见到的。而这件事不同于以往小打小闹的问题,已经涉及到了道德品质,涉及到了法律问题,事情的性质很恶劣,所以我敏感地认识到这件事就是一个能引起家长共鸣的教育契机。

作为一个母亲,我非常能理解小Z妈妈听到这件事后的心情,所以在沟通过程中,我始终关注她的情绪,注意自己的措辞,尽量减少小Z妈妈的尴尬和沮丧。我告诉她事情已然发生,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解决问题,帮助小Z。通过彼此之间推心置腹地交流,小Z妈妈欣然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并表示会全力支持老师的工作。当小Z在学校的表现有进步时,我又及时地告知她。这不仅让小Z妈妈感受到了老师对于他儿子的关心,而且也燃起了小Z妈妈的期待,让她觉得小Z可以更好。后来,小Z妈妈时不时会联系我,主动询问小Z的在校情况。

其实,这件事的处理是否得当,对于小Z本人的影响更大。虽然事情初发生,我也感到失望,难为情,但是转念一想,学生出问题也是正常的,老师的职责之一便是引导孩子的成长。“偷窃”,在学校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处理不善,小Z就会因此被贴上“小偷”的标签,那么这对于他的校园生活都会是重大的灾难。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小Z,我肯定不想同学知道这件事,肯定不愿意看到同学们异样的眼光和指指点点。所以在处理这件事时,在班级中我极力避免使用“偷”等性质严重的词语,而改为“拿”,指出不经过别人同意就拿东西是不对的行为。因为措辞的谨慎,以及此后对小Z的一系列帮助措施,这件事并没有对小Z造成多少影响,他和同学的关系依然和睦。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每一朵花都值得期待花开之时,但是每朵花的花期不尽相同。在花期未到之时,我们只有精心呵护,浇水、施肥、除虫……师生同情,家校同心,才能看到花儿绽放的美丽时刻。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