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处理好小语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020-07-07魏昌敏

关键词:预设语文课堂

魏昌敏

摘 要:“预设”之于课堂就像空气之于生命,预设的深浅厚薄对语文课堂影响深远,可以说没有精心的预设就没有学生的高效课堂。“生成”之于课堂好比神来之笔、锦上之花,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预设;生成;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9-071-2

一堂有学习力的课堂离不开精心的预设,一堂有精彩度的课堂更少不了灵动的生成。小学语文课也不例外,因为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会有过多的思考,所言有时不在预设之外,从而生成一些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意外”,只要善于甄别、灵活利用,课堂就会精彩许多。预设指的是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诸如教材解读、目标设定、学情了解、练习安排等等,这里主要是指课堂提问的预设。

精心预设会让语文课流畅、生动,老师教得自信、控得自然,学生想得轻松、说得准确。如何做好课堂提问的预设?无外乎抓住文本,关注生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一、研读文本 精心设问

推动教学进程、引发学生思考的一定是老师的课堂设问。缺少教学经验的教师,教学设问往往只从教材出发,只停留在问上,甚至满堂问,似乎不问就不知该说些什么,这样的课堂往往难以流畅、难以把控。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且有责任感的教师,教学设问往往从学生从发,不仅有质量的问,重要的是从实际操作中总结出精彩的预设。

课例《西门豹治邺》是统编版四上第八单元的一篇写实性文章,选自西汉文学史学家褚少孙《史记·滑稽列传》。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经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官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祸害百姓,便设计惩治坏人,兴修水利,使邺城繁荣起来的故事。

预设案例一:初读课文后有什么疑问?老师出示表格帮助学生归纳A.西门豹如何治理邺城的?(关注课文主要内容。初读课文可了解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要过高要求。上完课后,利用这个问题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很有必要的。预设答案:三件事——了解民情、惩治恶人、兴修水利。二件事——巧惩恶人、开凿渠道)。面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老师要充分预设,一一想出解决的策略。当然,不是简单地给个答案就了事了,而是要认真梳理,恰如其分地把这些问题合适地安排到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中去。以上问题的解决策略和安排无论如何进行,效果优劣怎样,有一点一定要坚持——所有问题的答案要给学生方法,由学生在思考、阅读、对比、碰撞中悟出来,而不是老师直接告之或让学生给进行单调的是否判断违心得出的。

预设案例二:这课的板书可设计为一副对联,在上课的过程逐步完成。上联为“将计就计巧惩恶人(可先写成将计就计惩治恶人,等学生理解了西门的智慧后,相机把板书改为巧惩)、”下联是“开凿渠道造福百姓”,可设计让学生写横批,可预设答案:西门豹治邺、豹神治巫、西门治患。

生成案例一:有学生问,老百姓纷纷逃到了外地,说明他们不希望把女儿送给河神做媳妇,可为什么河神娶妻的事却“所从来已久”?这是个很尖锐的问题,可能在预设之外。可以这样处理:可出示敬神、趋凶、求雨、祭河等图片,让孩子说说,感受封建迷信对人心灵的摧残。出示河水滥烂淹没田地的图片,让孩子说说,感受自然(对百姓来说是神)的威力。相机介绍邺城奸商乱市、官绅乱民、官员乱政给百姓带来的迫害。在天灾、人祸的双重压迫下,老百姓生不如犬,对是非的判断已近麻木,所以才能逆来顺受。

课例《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统编版四上第八单元的一篇小古文。讲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小时侯“不取道旁李”的故事,表现了他的聪明过人。

预设案例一:教学王戎的“戎”字,加拼音,认读。问:这个字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老师相机出示戎的小篆写法帮学生辨识,很容易看出有戈字,但左下的“十”字不易看出,老师又出示戎的象形字,非常明显的看出两种武器“戈”和“盾”,继而明白戎的意思可能和士兵或战争有关。在指导书写时学生也会自然从古字上发现戈字的长竖就成短钩了,十字的竖变成竖撇了。由字的本源帮学生认识理解,学生印象深刻。在思考有困顿时适时预设,让学生思路通畅,常欣然有所得。

生成案例一:师:同学们“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这句话说了什么?生:看见大路旁李树上果实累累,都把枝条压弯了。孩子说出了“果实累累”,老师相机问:文中有个词就是说了这个意思,你知道吗?学生:多子折枝。这是生成的资料,是符合老师的意图,如果学生说不出“果实累累”这个意思,老师还要做好相关预设,或出示图片或联系生活善加引导。

二、关注要素 有效反馈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了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对于这两篇文章课后有相关的训练要求。《王戎不取道道李》: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在理解了文言字面意思后,来讲给别人听。学生会照着文本译文,而不是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为了讲好这个小故事,就要帮学生理解故事的思路:李树多子——人们不摘——此必苦李。为了讲精彩,也可适当细化,课上为引导学生找到细化之处,本课有两处:一是李树多子折枝,引导想象说话会是如何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二是诸儿竞走取之。引导想象说话小孩如何争先恐后你推我搡地爬上树去摘李子。《西门豹治邺》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简要复述课文。如何理解“复述”这种陈述性知识学习策略,老师要清楚本学段的要求。三年级的要求——从读懂句子到读懂自然段内句子之间的联系,能给自然段划分层次,概括自然段段意。四年级的要流求——從连接段意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本课要指导学生理解内容:了解民情——巧惩恶人——兴修水利。复述主要是为了帮助记忆,类型是简要复述,即说出故事梗概,让人能够听明白大意就行。还有“依文复述、离文复述、详细复述、抓重点复述、创造性复述”等方式。复述课文是为了记忆,但是更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把握、及至对课文的订要内容初步把握的一种方法。从繁到简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复述就承担了这个任务。

课标、课文都对复述做了要求,课堂上也有这样的环节,而效果不太好。许多孩子还是不能流畅、精彩独立“把握内容”,到了高年段也不能精彩地讲好故事,究其原因,可能大多是没能扎实地让学生好好阅读文本,用大量的分析代替了个性化的阅读。没有在课堂有相当数量的反馈指导,再训练,只是走过场,用优秀代替了大多数。

三、关注人物 拓展运用

这两篇文章都是写历史名人的故事。王戎系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西门豹系战国魏之能臣,为治邺曾三次挂印。从故事中学生认识聪慧善思的儿童王戎、巧治恶人善理民生的官员西门豹。我想,这两篇课文教给我们的应该不仅如些,《王戎不取道旁李》还一定让我们有所启发,遇事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由表及里,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從古至今不乏这样的例子,引导学生说一说。《西门豹治邺》可相机介绍“漳水十二渠”的伟大创举、治邺三挂印的故事,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小古文的学习从三年级开始,古诗文每册6~9篇不等,占教材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权重较大,说明学习古代文言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强巩固与运用,熟悉‘借助注释了解文章的方法,积累内化文言文知识。学完《王戎不取道旁李》后相机拓展《七步成诗》和《杞人忧天》的故事,简要理解意思,明白道理、了解人物。学完《西门豹治邺》后相机拓展《晏子使楚》片断,对人物进行个性评价。

预设是抓重点、早预判、多铺垫的过程,公开课时通过预设上能发现不同问题学生的不同反应,促使老师能一直站在学生的立场、年龄段的立场去设计问题,回答问题,学习方法,提升能力。生成是课堂上一定会出现的细枝末节,好好利用有价值的生成,一定会让课堂波澜起伏,饶有情趣。能有生成的课堂一定是思考的存在,一定有创造的存在。孩子们沉进了教材,他们思维的触角会伸展到老师想不到的边界,很多时侯会带给老师、带给同学、带给语文不一样的收获。当然,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并非都能生成教学资源,相反,只有极少的意外才能生成优质的教学资源。有了细致的预设,课堂生成会相对少一些。在常态的课堂上,有的是答非所问的回答,很少有精彩的生成,因为孩子们越来越不能真正地思考了,对语文越来越没有耐心,也正如我们的语文老师,你们对语文是真心爱着吗?

预设不难,但做好预设却不容易;生成会出现,但利用好生成却不容易。这就需要我们语文人思考:细读文本关注讲什么、思考课后关注练什么、统筹练习关注考什么,做到课课有预设,每问有预设。总之,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除了课前要精心预设外,还必须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生成,并把它当成一种有效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岔路学校,江苏 南京210000)

猜你喜欢

预设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追求快乐的语文课堂
使用RAW预设调整你的照片
网购广告语中的汉俄语用预设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