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思想政治课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

2020-07-07徐海霞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劳动

徐海霞

摘 要:要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就必须要在各学科教育中注入劳动教育的内核,将内隐的教育要素外显化。高中政治教师要积极利用思想政治课程渗透劳动教育,要系统研究教材内容,挖掘劳动教育资源,要积极创设劳动问题情境,切实改进教学方式,要延伸政治课堂,拓宽劳动教育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劳动;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9-045-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人作为人之最本质最显著的特征。在2018年9月举办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发挥劳动教育在人才全面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已是一种必然。

劳动教育不是指简单的劳动活动,而是强调围绕劳动这一基本形式来开展的教育活动,本质上是要求学生在参与劳动中形成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能力,激发劳动热情,体味劳动价值。要让劳动教育在高中阶段中落地生根,除了组织常规校内、校外和家务劳动外,还必须在通用技术课程以及文化学科教育中注入劳动教育的内核,将内隐的教育要素外显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在进行劳动教育方面有一定优势。因此,利用思想政治课渗透劳动教育,已是时代赋予高中政治教师的重要使命。

一、系统研究教材内容,挖掘劳动教育资源

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中劳动教育的资源,否则就是无源之水。高中政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教师一定要系统研究各模块内容,充分利用教材相关知识,适时进行劳动教育或渗透,引领学生树立劳动观念、理解劳动价值。

在《经济生活》中,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这一部分直接说明了劳动的含义、意义,明确指出劳动者分工不同但地位平等,光荣属于劳动者,劳动者就业不仅能够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还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引导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劳动权利和义务观,最后提醒劳动者在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等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这一部分指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现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这一部分还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劳动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也体现了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这一部分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要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上述内容的教学会直接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

在《政治生活》中,直接涉及劳动的知识不多。教育哲学奠基人黄济先生认为劳动教育包含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劳动等方面的教育。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这一部分的学习,对培养公民公共参与,主动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有着推动作用。

劳动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文化生活》整本书主要围绕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展开。第一课指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第三、四、五课指出,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第七课指出要大力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第九课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十课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些内容的学习,对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坚定正确的劳动创造方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活与哲学》这本书,更是从一开始就指出,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正因为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在第五课求索真理的历程部分,明确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在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部分,指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部分,指出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这些内容从哲学高度阐明了劳动的意义,有助于学生理性理解劳动的价值。

二、创设劳动问题情境,切实改进教学方式

社会性、时代性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特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紧跟时代步伐,运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实证问题来讲解思想政治课本中的相关问题,让课本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灌输和劳动知识的讲授,更需要根据实际,创设一定的劳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悟劳动的社会价值,理解劳动对于丰富和发展自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未来学习生活中努力奋进、自主追求与实现梦想的勇气。

例如在讲授《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框题时,在学生了解了劳动的含义、意义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国家促进就业的相关文件和政策、现实生活中劳动者就业的困境、劳动者就业之后遭遇等材料,设置“劳动者就业的原因及问题的解决”“维护劳动者的权益的原因及具体途径”两个话题让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将学生分成四个组,分别扮演政府、劳动者、企业、执法机关等角色进行汇报,汇报时其他人进行适当补充。这样的课堂营造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角色与角色之间进行知识与情感的交流,促进了对劳动和就业知识的了理解,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对劳动和就业问题展开深层的思考,为他们未来成为合格的新时代劳动者积累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延伸思想政治课堂,拓宽劳动教育路径

高中生接受劳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课堂完成的,然而要真正体现劳动的意义,仅停留于课堂是不行的,还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到课堂之外的社会生活中去参与历练。政治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劳动知识、情感的渗透,还需要在课后开展一些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学生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高中政治课程教学,完全可以引进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在课后通过学科任务驱动,让学生或学习小组自主提出研究方案,然后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进行实践探究,记录实践过程,撰写总结报告,参加展示交流,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劳动的过程,结果不仅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思考,学会政治学科知識的运用,还能让学生体验到劳动过程和结果的快乐。伴随着新高考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为学生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政治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发、开设相关校本课程,帮助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体验,并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政治教师可以结合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以此褒扬劳动以及劳动者的价值,普及劳动法律知识。

总之,高中政治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将政治课堂的劳动教育向课外延展,形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的良好劳动教育氛围,进一步放大劳动教育的效果。

(作者单位: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江苏 泰州225300)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