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2020-07-07陆金华

关键词:温度

陆金华

摘 要:本节课是在九年级学生学习酸和碱性质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基础上来探究酸和碱能否发生化学反应,继续对酸和碱的性质进行深入探究,顺应了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本节内容的知识主线是:中和反应及其实质和应用,围绕“酸和碱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这一问题,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经历比较完整的、开放性的探究过程,以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中和反应;温度;PH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9-013-2

在本节“中和反应”教学设计中,教师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和探究来揭秘化学实验现象,进而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建立微粒观和转化观的学科基本观念,彰显本课的学科价值。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现行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第2节中安排了“中和反应”内容。在这节课之前,教材上已经安排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已经学习过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等相关微粒知识,知道了酸的同性。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究无现象的酸碱反应显性化、反应的温度、PH变化、以及从微粒变化角度来理解中和反应的微观本质,同时了解中和反应的部分应用,为后续盐的内容学习做好准备,也为高中“酸碱中和滴定”的学习做好衔接。本节课的科学探究方法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提供了研究方法和路径上的保证。因此,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不仅在中学化学学习内容上承前启后,在学习和研究方法上也进一步地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角度。本课设计1课时完成,主要内容是中和反应及应用。教材从向滴加了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盐酸入手,使得无明显现象的变化显性化,从宏观现象的认识深入到微粒层面的本质认识,彰显学科价值,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2.学情分析。学生掌握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可以通过设计简单的化学

用实验来解释假设、推想。学生学习过溶液中离子、分子存在的相关知识,掌握了常见酸和碱的通性、结构特点、常见用途、紫色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的变色知识。本节课的反应是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因此需引导学生从已有的酸碱指示剂出发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证明无现象的反应确实发生。学生已有知识可以解读数字化仪器的数据并分析数据,能够从数据中推断出反应的发生。可以看懂微观反应的模型进而理解反应原理。能理解生产生活中的中和反应知识。感受宏观到微观、物质转化等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实验,证实酸和碱之间能发生反应,培养学生设计、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初步体验科学研究方法。

2.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图表数据,理解中和反应的原理及特点。形成由表及里、探寻本质的思维方法。

3.通过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体会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探究、中和反应的应用,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证明中和反应的发生。

四、教学过程

【导入】 魔术激发。展示道具:教师将两个贴好AB标签的装有无色溶液的试管(A中盛放含有1ml酚酞溶液的稀盐酸约15ml、B中盛有稀氢氧化钠溶约15mL),将两个试管溶液分到空试管里,让学生任选A剂B剂。选1名同学参与实验。教师观察学生实验,根据学生的实验现象做出相反实验现象。

学生分别观察老师和同学所做的、将A加入B和B加入A的两种实验,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

设计意图:用同样的试剂进行实验,产生不同的结果,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活动一】 实践探究。小实验:教师将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稀盐酸溶液的试管中,请学生观察现象并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如何证明自己的推断。学生的实验设计。教师请学生展示实验设计,并和学生从中一起总结出实验合理的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实验。

设计实验。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学生与教师一起分析实验设计,一起得出科学的实验设计: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逐滴地稀释盐酸,直到溶液恰好变为无色。学生实验验证猜想。通过变化理解反应过程。

设计意图:从化学视角培养学生物质的变化观,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通过猜想、设计实验、分析推理等流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生成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

【活动二】 其他表象

【过渡】 是不是只有这一种方法可以证明反应发生?

【实验照片展示】 PH传感器展示反应过程的PH和温度的变化图(多种物质的曲线)

【视频展示】 展示新冠肺炎的红外体温检测原理。播放热成像技术视野下酸碱反应的温度变化视频。观察温度变化得出中和反应是放热的结论。看热成像知识。再次证实中和反应是放热的结论。理解PH曲线的变化中各个阶段的意义。直到不同阶段溶液成分。知道PH=7时候的特殊含义。理解温度线最高点和PH=7重叠的本质原因。

设计意图:以用不同角度理解反应的过程,学会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初步建立微观变化的宏观体现的学科方法,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活动三】 微观探析

【过渡】 酸碱反应宏观现象的背后微观粒子相互作用的是否具有共同规律?

【多媒体展示】 NaOH溶液和HCI溶液反应微观动画。

【归纳总结】 H++OH-H2O(反应实质)

【深入追问】 是不是大部分的酸和碱的反应原理都類似呢?

【归纳总结】 中和反应定义。教师给出部分方程式,学生练习定义来判断哪些是中和反应?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归纳中和反应发生的本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结合生成了水。归纳总结中和反应的定义。判断哪些反应是中和反应。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微观粒子的角度直观而形象地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在动态演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质观、微粒观、转化观,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活动四】 学以致用

【展示】 工业、农业、生活、医疗等的与中和反应实际应用有关的系列图片并分析。(1)工业:展示硫酸厂用熟石灰进行废水治理(2)农业:酸性土壤的治理方法(3)医疗:展示治疗胃酸过多成分含氢氧化铝(如胃舒平)药盒。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书写方程式并且组内互相订正,总结出综合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根据反应原理按照氢氧根和氢离子个数来配平。

设计意图:以化学视角分析与工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问题,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化学反应原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

【活动五】 练习总结

教师活动:以蓝莓汁(石蕊试液的碱溶液)——变葡萄酒(加入到过量的酸里)——变蓝莓汁(再加过量的碱)趣味实验,来复习和设计作业。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小实验的现象的原因。完成其他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小组内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学。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本节课还有以下的几个亮点:

1.引入实验现象,引起认知冲突。教师以相同试剂不同实验现象的化学魔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对新知识的探索,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

2.结合时代背景,抓住教育素材。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下,教师发掘出红外测温系统为上课素材,把时代背景变为教育素材,既抓住了鲜活的素材又切合了教育契机,充分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带有技术色彩的素材选取也大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同时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用知识的力量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知识和育品格协同推进。

3.聯系实际、学以致用,彰显学科社会价值。教师注重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使书本知识在多彩的生活中落地,使知识更加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酸碱中和反应的运用中,教师引用工业废水处理、调节土壤酸碱度、中和胃酸过多等现象,引导学生学会以化学的视角解决一些常见问题,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化学反应原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加深化学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获得感、社会责任感和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同。

(作者单位:太仓市陆渡中学,江苏 太仓215400)

猜你喜欢

温度
人体各部位的温度都一样吗?
人体温度37℃已成历史
温度
化开了
温度计为什么 能测温度?
如何把握番茄育苗温度
一头猪的哼哧
温度与情绪大作战?
冰点以下的缝合
测个温度再盖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