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材梯度结构对弯曲力学性能的影响

2020-07-07马弘帅

世界竹藤通讯 2020年3期
关键词:维管束长径竹材

马弘帅

(河北经贸大学 石家庄 050061)

竹材是一种典型的天然梯度材料,其维管束分布密度由内向外连续增大,竹壁密度呈现显著的梯度分布,组织向外愈加致密化[1-4]。梯度结构赋予了竹材优良的抗弯性能,在纤维体积分数一定的条件下,梯度材料比均质材料的抗弯模量高30%[5];竹材弯曲曲率是山毛榉的2倍、云杉的3.5倍[6]。由此可见,竹材梯度结构对力学性能影响显著。美国德雷塞尔大学[5]提出一种梯度形状因子(gradient shape factor)分析模型,描述了梯度结构对圆竹抗弯性能的影响规律,认为在工程领域未充分利用竹材的优良梯度特性,竹材除了在工程领域作为传统结构材应用之外,还可以用于新型的梯度材料领域。

然而,竹纤维的不规则分布导致竹材宏观力学的离散性,同株、同节、等尺寸的竹材在弯曲条件下的极限载荷仍有较大的离散性,且和纤维体积分数无显著线性关系;并且当锯切为竹条后,呈现不对称的弯曲行为,这种力学特征和其自身梯度结构密切相关。在组织层面,竹材维管束呈现显著的梯度特征[7],其大小和密度与纵向部位、径向部位均有密切关系。研究人员提炼出一系列的结构影响因子——维管束组织比量、维管束面积、维管束个数、维管束长短轴之比等,对这些因子进行了分布描述和数理统计,发现维管束密度沿径向从内到外呈增大趋势。这些研究积累了大量实验数据,很好解读了竹材结构。但是,前人研究由于实验条件受限,未对竹材维管束进行量化表征。因此,本文基于梯度结构理论的组成分布函数,结合具有竹材属性的梯度结构因子,获得竹材特有的梯度指数,并对竹材非对称的弯曲力学行为进行测试分析,以期揭示竹材结构与弯曲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以采自福建省的4年生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为材料。竹材竹壁厚度约10~12 mm。选取离地约1.5 m处的整竹节,参照国家标准GB/T1929-2009《木材物理力学试材锯解及试样截取方法》加工弯曲模量试样,试样尺寸为6 mm × 20 mm × 140 mm。参照国家标准GB/T15780-1995《竹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方法》进行测试和计算,加工和测试示意图见图1。

1.2 梯度结构表征

制备40组样品,将每组竹材端面用细砂纸抛光,以便快速获得精细图像。然后采用EPSON PERFECTION V850 PRO高精度扫描仪对竹材试样的横截面A、B两端分别进行扫描,图像分辨率可以达到9 600 dpi。

注:(a)竹青侧受压;(b)竹黄侧受压。图1 竹材试材锯解及弯曲力学测试示意图

将上述图片导入到YOLOv3 模型软件中,进行二值化处理,获得二值化图片(图2)。与传统二值化图片不同之处在于,每个维管束是根据坐标信息进行抓取、重聚、还原的,排除了环境干扰,比传统二值化图片更清晰准确。采用移动平滑积分法对二值化图片进行计算,获得纤维鞘面积(图2中黑色部分)及组织比量等。然后对图像进行分层处理,从竹青到竹黄分为16层。由于软件识别技术的原因,图像两端的数据会有误差,所以分析时去掉两端数据,取14层数据进行分析,获取每层纤维鞘的面积。

1.3 力学性能测试

试样加工完成后,置于气干环境中平衡,平衡2周后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弯曲力学性能测试仪器为Instron 5582万能力学试验机,测试指标有静曲强度、弹性模量等。弹性模量的取值区间为20%~40%Pmax。在40组样品中,20组采取竹青侧加载方式,另外20组采取竹黄侧加载方式。

注:(a)竹青侧受压;(b)竹黄侧受压。图2 软件处理图像示意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密度

在对竹材的梯度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前,首先测试了试验用竹材的密度。结果显示,竹材的平均密度为0.713 3 g/cm3,标准差为0.05,方差为0.003。表明这组竹材具有较均一的物理性能。

2.2 竹材维管束比量的梯度变异

表征梯度结构要确定材料组分随着坐标的变化情况[8]。目前在功能梯度材料领域较有代表性的描述组成分布的函数有Wakashima函数[9](图3),其原理是设某种梯度材料由组元A和组元B构成,其成分沿x方向呈一维连续变化,则组元A的体积分数是x的一元函数:

(1)

式(1)中:h表示梯度材料的厚度,n为梯度率,也称梯度指数。

图3 梯度结构Wakashima模型(a)与维管束沿竹材厚度方向的数值模型(b)。

竹材可以看作由竹纤维和薄壁组织共同组成的梯度材料,维管束比量沿竹材厚度方向同样呈一维连续变化,可以用Wakashima函数进行模拟。设竹青与竹黄间中心点为零点,f(x)是竹材物理性质参数的函数,沿竹材的厚度方向变化。向竹青方向为正,向竹黄方向为负。采用YOLOv3 模型软件对各层维管束面积及比量进行统计,然后代入公式(1)中进行拟合。图4是毛竹维管束沿径向梯度分布的曲线,维管束组织比量从竹黄到竹青呈上升趋势,但是曲线斜率越来越小,属于下凹型曲线。拟合后的结果显示,毛竹材的维管束梯度分布指数n=2.28。

图4 竹材维管束组织比量分布

黄盛霞[10]在研究从竹青到竹黄的纤维组织比量时,认为组织比量沿径向呈线性变化。周爱萍等[7]在研究毛竹维管束分布时,发现维管束密度沿毛竹径向的规律变化分为3个阶段,呈先增加,然后平缓,最后增加的趋势,认为维管束密度在距竹黄约0.8~1.2 cm处的增长速度最快,距竹青越近,维管束越密集。陈冠军[11]研究了11种竹材纤维组织比量,发现不同竹种的纤维径向梯度分布模式不同,大体分为上凸型、近S型、下凹型;其中毛竹属于近S型。这些研究结果的区别与竹材年龄、取材位置、取样形状等均有关系。

2.3 维管束形状变化

从竹青到竹黄,竹材维管束形状也存在一定的梯度变异性。竹青侧的维管束形态较小,分布较密集;竹黄侧的维管束形状较大,分布也较稀疏。为了更清晰的表达维管束形状的变化,以长径比(图5)为指标进行描述。从竹青到竹黄分成4层,每层取15个完整的维管束图片,计算其长径比。如图6所示,从竹青到竹黄,维管束长径比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靠近竹青侧的维管束长径比较大,靠近竹黄侧的维管束长径比较小,形状更趋近于圆形。

图5 维管束长径比定量测试

图6 从竹青到竹黄的维管束长径比变化趋势

2.4 竹材非对称弯曲行为

图7是竹黄侧加载和竹青侧加载2种不同方式下的应力应变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竹青侧加载模式下,曲线迅速上升,弹性段持续一段时间后,进入塑性阶段,到达顶点后线段呈垂直下降趋势,说明材料为典型的脆性断裂;在竹黄侧加载模式下,弹性段相对较短,很快进入塑性阶段,且持续了很长时间,到达顶点后,曲线出现波纹状,缓慢下降一段时间后才出现平滑垂直下降的趋势,说明材料为典型的延性断裂。

图7 不同加载方式下弯曲应力应变情况

对比2种加载模式下的弹性模量,当竹黄侧加载时为8.062 9 GPa,当竹青侧加载时为9.088 5 GPa。竹青侧加载时的弹性模量大于竹黄侧加载时的弹性模量,这与Obataya[6]、Habibi[12]等人的结论一致,这与竹材的梯度结构关系密切。竹材是由纤维和薄壁组织组成的天然梯度材料,这种梯度分布也引起了竹材厚度方向上的梯度力学行为模式。如图1(a)所示,在竹青侧加载方式下,受压侧纤维较多,受拉侧薄壁组织较多,当受力加载时,纤维较多的一侧承受压应力,薄壁组织较多的一侧承受拉应力,此时竹材的弯曲模量表现较大,弯曲应变较小;在竹黄侧加载方式下,如图1(b)所示,受压侧纤维较少,受拉侧纤维较多,当受力加载时,薄壁组织较多的一侧承受压应力,纤维较多的一侧承受拉应力,此时竹材的弯曲模量表现较低,弯曲应变较大。因此,加载方式对竹材的弯曲力学影响显著,在竹青侧受压、竹黄侧受拉的情况下,竹材的弯曲模量最大;在竹黄侧受压、竹青侧受拉的情况下,竹材的弯曲韧性最好。

3 结论

1) 拟合了毛竹维管束沿径向梯度分布的曲线,发现该曲线属于下凹型曲线,毛竹材的维管束梯度分布指数n=2.28。

2) 用长径比描述了维管束形状的变化。从竹青到竹黄,维管束长径比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靠近竹青侧的维管束长径比较大,靠近竹黄侧的维管束长径比较小,形状更趋近于圆形。

3) 对比了竹黄侧加载和竹青侧加载2种模式下的竹材弯曲力学性能,发现加载方式对竹材的弯曲力学影响显著,在竹青侧受压、竹黄侧受拉的情况下,竹材的弯曲韧性最好;在竹青侧受拉、竹黄侧受压的情况下,竹材的弯曲模量最大。

猜你喜欢

维管束长径竹材
桃果实生长发育及维管束研究
基于全三维动网格技术的变长径比间隙环流的研究
SiO2气凝胶纳米颗粒浸渍改性对竹材性能的影响
耐老化处理对毛竹竹材颜色变化的影响
高速冲击下高能发射药力学行为尺寸效应研究
刚性基础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有效长径比研究
不同杂种优势群玉米茎秆维管束性状比较分析
热处理毛竹材吸湿与解吸特性
花期摘叶和摘萼片对库尔勒香梨维管束发育影响及与萼筒脱落的关系
装药长径比对半球形聚能装药射流成型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