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345”产业链推进模式在贵州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

2020-07-07

世界竹藤通讯 2020年3期
关键词:竹材竹笋竹林

张 喜 霍 达

(1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贵阳 550005;2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丛生竹工程技术中心 昆明 650224)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侧,喀斯特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73%,近邻亚太竹区的起源及分布中心,天然分布竹种有20属、80余种(变种、变型等)[1],竹林面积及产值居全国第10位左右。贵州省是我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24万年前贵州高原就有人类活动并创造了贵州史前文化。无论是《华阳国志》里记载的西南竹王文化[2]和夜郎国竹文化[3],还是后来王阳明“龙场悟道”[4]成就的“知行合一”理念和黎理泰“八千里迎竹”[5]成就的200年后赤水“中国竹子之乡”故事,以及现存许多世居少数民族图腾中的“竹”标记,都表明贵州竹文化历史悠久。

2018年2月,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6],这场革命既是农业产业结构重塑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守住生态和发展2条底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农村现代化建设及农业产业结构重塑急需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放在包括竹产业在内的12个农村特色产业上,以显著增强经济质量优势,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积蓄后发赶超的新能量。发展是最大的扶贫,贵州省委、省政府把农村产业革命具体化为12条农村特色产业链,每一条产业链都由一位省领导领衔推进。在新发展机遇下,贵州竹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贵州省竹产业发展特点,在建立省级竹产业链及发展图谱基础上,系统分析了“12345”产业链推进模式及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应用的初步成效,旨在为实施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及应用案例。

1 贵州省竹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竹林面积逐年增长,资源聚集性分布明显

历次贵州省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成果表明(图1),除20世纪80年代中期外,竹林总面积及蓄积量整体呈增长态势。2014—2016年竹林面积达15.28 万hm2、蓄积量达6.31×109根,分别是10年前的134.91%、315.88%,20年前的205.46%、184.61%,30年前的344.19%、442.49%,40年前的250.94%、500.07%,竹林资源作为基础性产业稳步增长。

图1 贵州省竹林面积(左)和蓄积量(右)变化

贵州省竹林资源地域性集聚分布明显。以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林面积和蓄积量为例(图2),黔北区(遵义市)和黔东区(黔东南州和铜仁市)2014—2016年分别达到3.93万hm2、1.20亿根,2.38万hm2、0.69亿根,分别占全省毛竹林面积和蓄积量的95.02%、74.16%。黔南区(黔南州和黔西南州)毛竹林面积和蓄积量比例分别为4.36%、21.23%,增幅较大,分别是10年前的235.14%、1027.59%。黔西区(毕节市和六盘水市)和黔中区(贵阳市和安顺市)毛竹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为230 hm2、990 万根,180 hm2、180万根,仅占全省毛竹林面积和蓄积量的0.62%、4.61%。

图2 贵州省毛竹林面积(左)和蓄积量(右)地域性增长态势

1.2 竹第二和第三产业初具规模,产业发展区域性差异大

2018年贵州省竹产业总产值近60亿元,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为15.5亿元、24.7亿元和19.2亿元,三产之比为1∶1.59∶1.24。2015—2018年的3年间,全省竹林面积[包括省级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中竹林和林下竹林(自然分布+人工植造)2个部分]由24.94万hm2增至27.95万hm2,竹业产值由35.86亿元增至59.40亿元;但竹林面积和产值的增加在全省各区域间差异明显(图3)。黔东区、黔南区和黔北区的竹林面积年增长量达3 000 hm2,但黔西区的增长量仅为300 hm2;在产值方面,黔北区竹业产值年增长量达7.9亿元,其次为黔南区和黔东区,年增长量在300万~500万元,而黔中区和黔西区的竹业产值则徘徊不前。

图3 贵州省近3年竹林面积(左)和竹业产值(右)地域性分布变化

1.3 竹产业链基础性架构俱备,“缺链”和“弱链”现象突出

在竹产品种类区域分布上,黔北区主要为竹浆板、重组材、地板、竹笋、建材、家具、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等,黔南区和黔东区主要为家具、砧板、地板、竹笋、竹材和生活用品等,黔中区和黔西区主要为竹材、竹笋、建材、包装材料、景观绿化苗木和生活用品等。进一步分析发现,赤水市[7]竹产业生态系统结构相对完善,竹笋和竹材产业链中低端产品和中端产品类型较为丰富,产品有6大系列近300个品种处于全省领军地位,但同全国100余产品系列及万余品种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8]。根据竹产业链中“资源培育—产品加工”环节的完整性可将贵州竹产业划分为5个类型:

Ⅰ类:竹林资源富集,竹笋和竹材加工等产业链长、产品多,这类地区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2.27%。如赤水市近5.3 万hm2的杂竹林支撑了以泰盛集团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竹化学纤维产业链,近3.3 万hm2的毛竹林支撑了以贵州新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为主体的竹材制品产业链,近8.9 万hm2竹林中的笋用林支撑了以贵州红赤水集团公司为主体的竹笋产业链。

Ⅱ类:竹林资源相对富集,竹笋加工产业链较长,竹材加工产业链薄弱,这类地区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9.09%。如以贵州省桐梓县康利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和正安县顶箐方竹笋有限公司等为主体的方竹笋制品企业带动了两地竹笋产业链发展,但方竹竹材利用尚处于空白阶段。

Ⅲ类:竹林资源相对富集,竹笋和竹材加工产业链尚待构建,这类地区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32.95%。如大娄山和梵净山山地、清水江和都柳江沿岸,竹林面积在3 300~6 700 hm2的县级行政单元,竹材以原竹利用为主、竹笋以鲜笋就近销售为主,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种类少。

Ⅳ类:竹林资源总量小、相对集聚分布,竹产业形成时间长,独具特色,这类地区仅限于特定的县(市、区)。例如:铜仁市玉屏县竹林面积仅224 hm2,但该县产的箫笛享誉中外,1990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箫笛之乡”,并被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箫笛产业年产值达到2 500万元;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竹编)”的三穗县,竹林面积仅213 hm2,其竹编年产值近千万元,“万亩篌竹竹海”的旅游收入也相当可观;丹寨县竹林面积仅100 hm2左右,卡拉村被誉为“鸟笼编制艺术之乡”,其产品畅销国内外,年产值达600万元以上。

Ⅴ类:竹林资源总量小、分布相对分散,竹材和竹笋利用处于初级日常用品阶段,这类地区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55.68%。竹林零星分布于房前屋后和溪河两岸,竹材和竹笋制品以自销为主,市场交易量较少。

1.4 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西部地区的竹产业尚处于成长至成熟阶段,东部地区已进入了成熟至衰退阶段[8]。相对于东部地区,贵州省竹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竹资源量和竹业产值不呈比例,竹资源利用不充分;竹产业链的数量少,长度短和厚度薄,以一产为主,二产次之,三产很少,产业发展仍处于不协调状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同质化严重,作坊式生产普遍,缺乏政府宏观调控;竹产品市场占有量小,竹企业宣传推介力度有限,导致竹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现代竹产业体系尚未建成。

2 竹产业发展的“12345”产业链推进模式

2.1 构建竹产业链发展图谱

竹产业链是指竹笋和竹材等竹林产品生产全过程,包括资源培育、产品加工、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和竹文化旅游融合等产业及其业态(图4)。竹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4个维度,4维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产业链。竹产业链是按产品生产程序构成的“上游—中游—下游”行业性自身运行链,上一环节缺失使下一环节生产无法启动,下一环节缺失使上一环节产业得不到承接,上下两端环节缺失使中间环节产业无法存在。产业兴旺不仅要求产业主体链完整,还要求各环节对应均衡和连接顺畅。在产业辅助链中相对于产业主体链的各环节也应配套齐全、对接供应,如竹业技术、产品设计、良种、农药、专用肥、竹业机械和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等,是竹产业发展不可或缺,又独立于竹产业主体链运营的。狭义的竹产业链是指从原料到终端产品制造各生产部门的完整链条,主要面向具体生产环节;广义竹产业链是在狭义竹产业链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向上游和下游拓展延伸,向上游延伸一般进入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延伸则进入市场拓展环节。竹产业链有主次之分且呈网状结构,具有完整性、层次性和明确的指向性特征。

2.2 “12345”竹产业链推进模式

针对竹产业发展的实际,贵州省提出实施“12345”产业链推进模式(图5)。

图4 竹产业链及发展图谱

图5 竹产业发展的“12345”产业链推进模式

2.2.1 一位竹产业链链长

“1”即建立由一位省领导领衔的竹产业发展推进机制。贵州省竹产业市场发育不成熟,政府需要发挥其职能当好市场监护人和培育者。政府要加强对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及各项工作的领导,发挥落实部署、指挥、指导、调度、监督和推动的作用。

1) 建立省级竹产业联席会议制度。由省直相关厅(局)和竹产业发展重点州(市)政府领导组建竹产业联席会议制度,一位副省长任竹产业链长。

2) 制定支持竹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基础设施、资源培育、品牌创建和人才利用等方面整理制定了6个方面13条支持竹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3) 构建一张省级竹产业链及发展图谱。以毛竹和方竹为主,着力打造大娄山和武陵山、赤水河和清水江4大竹产业带,形成“两山两水”和“星罗棋布”的全省竹产业发展格局。其中:⑴大娄山竹产业带覆盖桐梓、绥阳、正安等县(区),重点发展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utilis),全力打造食用笋高端品牌;⑵武陵山竹产业带覆盖碧江、江口等县(区),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竹缠绕、竹生物医药、竹活性炭等高科技企业;⑶赤水河竹产业带以赤水市为产业集聚地,重点利用毛竹、慈竹(Bambusaemeiensis)和硬头黄竹(B.rigida)等资源,加快构建以竹浆纸系列产品生产、竹型材制造、中高端竹家具生产、竹笋深加工、竹高科技产品研发和竹工艺品打造等加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⑷清水江竹产业带包括黎平、从江、榕江等县(区),竹资源以毛竹、慈竹和麻竹(Dendrocalamuslatiflorus)等为主,重点开发竹雕、竹编和竹扇等手工艺品以及竹筒酒和竹筒饭等特色食品。

2.2.2 双千工程

“2”即推动“双千工程”与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双千工程由“千企引进”和“千企改造”2部分组成。前者指引进国内外实力强、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1 000家以上,后者是对省内1 000家以上规模性传统产业企业实施改造升级,促进全省工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围绕竹产业一产、二产和三产各环节,找准贵州竹产业链空白、薄弱和低附加值节点,建立目标企业库,制定精准招商工作方案,借助“西洽会”等平台大力招引优强企业,逐步补齐产业链中的高端节点。对省内400余家竹加工企业中产值超10万元的150余家企业建档与重点扶持,积极鼓励企业改造传统工艺,引进新技术和新工艺,研发新产品,实现“强链、补链和延链”等升级改造目标。

2.2.3 三链合一

“3”即实现工作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三链合一”。按照工作链向专业化、专一化和精实化发展,产业链向上游和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提升的目标,以工作链传导及产业链“延链、强链和补链”推动价值链提升。

1) 建立“省—州(市)—县(市、区)”3级竹产业发展专班。在3级竹产业联席会议下设立竹产业发展专班,负责竹产业发展日常事务。专班人员由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和竹林基地等各环节人员组成,健全工作机制。

2) 绘制州(市)—县(市、区)2级竹产业链及发展图谱。在省级竹产业链及发展图谱框架下,制定州(市)及县(市、区)级竹产业链及发展图谱,实施有区别的竹产业发展模式。实施品牌战略,竹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3) 建立竹产业发展联合体。组建由省内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省内外科研院所和竹业相关行业参加的竹产业发展联合体,按照相互赋能、协同创新、优势互补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开展联合攻关与技术创新,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4) 推动竹文化与竹旅游深度融合的竹产业延伸价值链。将竹林生态复合经营、竹文创产品生产和竹林生态旅游纳入竹产业发展范畴,延伸竹产业价值链。

2.2.4 四位一体

“4”即强化龙头企业、专家团队、基金支持和人才保障“四位一体”。“四位一体”是贵州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体化和可操作化的具体实现路径。

1) 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依据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等部门公布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目录(第1—6批,2000—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目录(第1—4批,2014—2019年)和中国竹藤品牌企业集群目录,建立重点目标企业库,为贵州省竹产业招商引资提供参考。疏理省内国家级及省级竹加工龙头企业目录,筛选标注为省内竹产业链中关键节点的领军企业,实施“一企一策”重点扶持,通过企业收购、合并和重组引领省内竹产业发展。

2) 组建专家团队。通过与国际竹藤中心、中国竹产业协会等单位合作,建立一支由竹科学技术、产业经济、市场营销等3类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包括省外专家顾问组和省内专家咨询组,为贵州省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3) 用好竹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为最大化发挥省财政安排的1.0亿元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采取绩效奖补等方式,支持竹资源培育、竹产业技术研发、竹生产设备引进、竹企业贷款贴息、产业宣传及招商推介等重点环节。与农行贵州省分行等金融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助企业申报贵州省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和贵州省工业及省属国有企业绿色发展基金项目,为包含竹产业在内的林业产业提供金融服务。

4) 加强人才保障。依托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建立竹产业技术技能3类(高级研修班、中级培训班和初级技能班)4级[省、州(市)、县(市、区)和乡镇]培训体系,开展竹产业相关职业技能培训。

2.2.5 五步工作法

“5”是“五步工作法”。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通过召开竹产业推进会和对接会统一思想、展开部署,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专班,细分竹产业发展责任到人,抓好竹产业工作培训,健全竹产业发展督办考核机制,落实追责、问责机制,确保前面第1—4环节中各项工作落地、落细和落实。

3 取得的成效

经过1年的实践,“12345”产业链推进模式在贵州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3.1 率全国之先,建立了由政府行政领导直接领衔的推进机制

建立了一位省领导领衔,“政、产、学和金”多部门参加的“省—州(市)—县(市、区)”3级竹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及工作专班,形成长效机制解决了全省竹产业发展的“痛点”,推动了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3.2 构建了竹产业链及发展图谱,围绕主体链“补链、强链和延链”

1) 竹林面积增加,竹林质量提升。2019年新造竹林1.3万hm2、改造低产竹林2.0万hm2,竹林总面积达29.25万hm2,竹材产量达650 万t,鲜竹笋产量达20万t。主要竹产业县(市区)的竹林资源量进一步提高,一些特色竹制品(如“玉屏萧笛”“三穗竹编”和“丹寨鸟笼”等)的特种竹资源储量增加,夯实了竹产业发展的资源量,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质量。

2) 实施竹产业“强链”和“延链”工程。2019年新增国家林业行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5家。中国林学会授予赤水市“中国竹编工艺之乡”和桐梓县“中国大娄山方竹之乡”称号,疏理了“竹王”“维尔美”“红赤水”和“顶箐”等贵州省著名商标并给予重点推介,提高了竹产业品牌知名度。2019年贵州省竹业产值达80亿元。

3) 招引优强企业,补齐竹产业链中高端节点。2019年引进国内优强竹加工企业8家,规模竹企业(年产值1 000万元以上)总数达10余家;引进竹类产业项目63个,签约额120亿元,上报到位资金43亿元。四川云之瑞责任有限公司拟在4年时间投资50亿元在赤水市建设中国西南(赤水)竹木家具产业园,上海泰盛集团拟投资35亿元建设赤水竹浆竹纸产业园。

4) 省级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领一批“补链、强链和延链”项目。2019年度安排的第1批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计6大类48个,包括竹林基地建设9个,竹区作业道路建设2个,竹产业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品研发及引进22个,竹工业贷款贴息项目9个,竹文旅游融合项目1个和科研补助类项目5个,安排项目资金计7 200万元。预计可撬动竹产业发展资金10亿元以上。

5) 科技创新引领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了省外专家顾问组,引入国内涉及竹产业发展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顶尖研发团队推动竹产业发展。例如,南京林业大学在遵义市和浙江农林大学在黔东南州开展的竹林培育试点,带动了省内竹林高效经营示范;竹缠绕、竹纤维和竹笋新制品等一批高附加值的前沿产品正计划落户贵州省生产,起到了“补链、强链和延链”的作用。省内专家完成了贵州省竹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9],一批涉及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项目先后在省科技厅和省林业局立项研发。

3.3 围绕竹产业主体链,规划与建设竹产业辅助链

1) 依托交通运输及林业部门建设竹区道路网络。结合公路改造、护林防火通道、机耕道建设,整合相关涉农资金,2019年新建或改造竹林生产道路75 km,其中遵义市40 km、铜仁市25 km、黔东南州10 km。

2) 依托物流行业建设竹材和竹笋仓储网络。计划在赤水市、桐梓县、黎平县、碧江区、正安县和绥阳县等竹笋主产区建设鲜笋冷藏库,提升鲜笋冷藏能力。在赤水市和玉屏县等地建设竹材仓储区[8],扩大竹材加工和特种竹制品生产能力。

3) 依托文化旅游部门,大力支持各地发展以竹林景观和竹文化为主体的竹林旅游业。打造一批竹林生态长廊、竹海公园、竹文化馆、竹创意园、竹文化主题公园、竹主题景区(点)、竹生活康养基地等文化旅游产品。

3.4 竹产业发展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

1) 技术培训成效显著。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和骨干企业等开展竹产业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举办的“全省竹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高级研修班”和贵州省委组织部通过网上学习大讲堂举办的“竹产业国内外发展动态及在助推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和脱贫攻坚中的应用”讲座,惠及竹业管理、竹业技术和竹农数以万计,为贵州竹产业发展培养及储备了大量专业人才。

2) 产业脱贫效应显著。竹产业发展区积极探索以“国有公司+合作社+农户”“政府平台公司+大户(或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动竹资源培育、竹产品加工和竹产品交易市场发展。充分将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串联起来,补充到竹产业链的相关环节中去,共带动7.615万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4 结论与讨论

4.1 竹产业链及图谱演化的规律性

竹产业链及发展图谱的构建为贵州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蓝图,也为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中的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了参考案例。省—州(市)—县(市、区)3级竹产业链构建及发展图谱编制受制于竹林资源、区位条件、产业基础、金融资金、地域文化、产业技术、政策制度、市场需求和历史机遇等诸多方面,所确立的“两山两水”和“星罗棋布”格局是贵州省竹产业发展差异化和区域化的具体化,其中贵州省委、省政府启动的农村产业革命是贵州竹产业发展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为竹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创新提供了特有模式。针对贵州省竹产业发展现状所提出的“12345”产业链推进模式在“双千工程”“三链合一”推进企业链建设、“四位一体”建立竹产业发展联合体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2015—2018年贵州竹林面积和竹业产值年平均增长量分别为1.02万hm2和7.85亿元;2019年全省新造竹林1.3万hm2、改造低产竹林2.0万hm2,竹业产值较2018年增长20亿元。区域性竹产业“强链、延链和补链”工程启动,后发优势增加。

研究发现,竹产业链演化是由“点”与“点”之间的供需链发展到“点”与“线”之间的企业链,由“线”与“线”之间的空间链发展到“链”与“链”之间的价值链,竹产业链及发展图谱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1,7-8],符合林业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增值环节集中于标准规则制定、智能制造和个性化集成[10-11]。竹产业现代竞争不仅是产品竞争及企业竞争,也是产业链质量及产业链整合能力的竞争,高质量发展是一场集中于产业集群间的角逐和较量。

4.2 竹产业链推进方式的多样性

竹产业链及发展图谱演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1,7,10-11]和区域性,推进方式也呈多样性态势。贵州省竹产业链“资源培育—产品加工”环节的5个类型各具特点:

1) Ⅰ类型的竹产业发展呈集群(园)竞争态势。如被誉为“中国竹子之乡”的赤水市[7],新中国成立初期竹林面积不足1万hm2,竹材和竹笋以自销为主,毛竹竹材仅有少量销往四川自贡盐矿。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竹笋加工、竹化学纤维、竹材制品和竹文化旅游产业链齐备,竹产业链主次分明、网状结构明显。竹产业发展重在产业链整合和企业集群建设等“强链”方面。

2) Ⅱ类型的竹产业链网不完备。如大娄山地部分县(市、区)以金佛山竹为主的笋用林面积较大,有较为发达的竹笋加工产业链,缺少竹材利用和竹文化旅游产业链。竹产业发展重点在于“补链”方面。

3) Ⅲ和Ⅴ类型的产业链环不完备。其中Ⅲ类型的竹林资源量有相当规模且集聚分布,Ⅴ类型的竹林资源量小且分布分散,均缺少“产品加工”链环。二者的竹产业发展的重点同属“延链”,但产业链发展类型不同,竹业产值会有高有低。

4) Ⅳ类型的特色竹制品和地方竹文化品牌享誉国内外。竹产业发展首先是“补链”建设特色竹林资源基地和“延链”扩大产品市场占有量,其次是利用品牌效应“强链”,做大做强特色竹产业。

4.3 与其他产业工程融合发展是助推贵州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为迎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及新形势,贵州省委、省政府除“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外,先后启动了“双千工程”“五大新兴产业”“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和“十大服务业创新发展”等工程。竹产业作为农村产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发展的特殊性与规律性,与其他产业工程发展有相互联系及相互促进的一面,融合发展是推动贵州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对照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和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12345”产业链推进模式,竹产业融合发展需着力于如下方面:

1) 建立现代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依托大数据电子信息和现代物流产业,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模式扩大竹产品订单,推进竹产品进学校、进社区和进超市等,支持流通企业在东部对口帮扶城市等地设立竹产品直销点。加快打造州(市)—县(市、区)—乡(镇)—村4级物流配送网络,构建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可追溯的竹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竹产品电子商务。

2) 建立山地高效竹业产业体系。依托山地高效农业、现代装备制造和创新平台建设等工程,筛选除毛竹和方竹以外的优质笋用和材用竹品种,建立优质高效的培育技术体系、轻便经济的竹业机械服务体系和快捷通达的交通网络,大力发展竹林林下经济,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竹产业示范园区。

3) 建立现代竹材产业体系。依托现代装备制造业、基础材料和新型建材产业,在竹缠绕、竹重组材和竹纤维利用方面引进和创制新产品,延伸竹材产业链。

4) 建立现代竹笋产业体系。依托生态特色食品和现代化工产业及医疗大健康产业,研发竹笋、笋头和笋箨利用新产品,开拓竹叶药食两用功能,延伸竹笋产业链。

5) 建立山地竹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依托山地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服务等工程,打造一批竹林景观和竹文化景点,纳入贵州省精品旅游线路规划,拓展竹产业链。

猜你喜欢

竹材竹笋竹林
SiO2气凝胶纳米颗粒浸渍改性对竹材性能的影响
耐老化处理对毛竹竹材颜色变化的影响
热处理毛竹材吸湿与解吸特性
为什么大熊猫生活在竹林里
竹笋
竹笋
竹林野炊
竹材首饰的开发设计研究
竹笋见到阳光啦
情寄苍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