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
2020-07-06马姣姣
马姣姣
信息学理论指出,信息的输出包括以下环节:诞生、获得、传递、加工、归类、识别、存储及运用。将上述理论和写作教学联系起来,不难发现,单方面强调“写”的做法肯定是不正确的。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也就是说,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地基”。所以,在阅读教学的中,教师应将阅读、写作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做既不妨碍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灵活地辅助作文教学。
然而,当前阅读教学的问题是与写作教学完全分离,阅读教学仅是分析、赏析文章,如此,只输入,不输出,影响了教学效果。
鉴于上述不足,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一谈对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的实践感悟与思考。
一、跟着课文标题学审题
教材里的文章标题都是作者用心拟制,有的体现文章主要内容,有的体现文章主旨,有的体现写作对象,一言以蔽之,透过题目,学生可以看出以下信息:文章的写作范围、重点内容、主旨、体裁类别等。而这些信息正是作文审题时需要注意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可以通过研析文章题目进行作文审题教学。如教学部编版七年级《济南的冬天》时,在解析标题环节,我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取这样的标题。很快,就有学生看出作者这样拟题是为了体现文章的写作对象。我顺势提出拟写标题的一种方法——突出写作对象。再如阅读自读课文《伟大的悲剧》时,题目中“伟大”这一修饰词揭示了悲剧的美学特征,即崇高感,可以就势分析“童年的趣事”“爱吹牛的同桌”等“的”字短语类作文题目的写作重点。类似的题目不在少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而且训练起来并不困难,只要根据原题目举一反三即可,可以丰富阅读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分析文章结构,学习作文架构
教材选文在结构上无一例外地具有层次井然的特点,而作文结构是作文质量考评的重要标准,优秀作文的最低标准是结构清晰。教材选文有着清晰的结构,用于作文教学刚刚好。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由于文章的篇幅长,学生要处理的信息量较大,这就造成了分析文章结构的困难。教师要灵活对待,切不可生硬地灌输。比如化整为零,先让学生概括每一节的内容,然后决定主次,加以取舍。还可以引进对联,增加文章结构分析的趣味。
比如,教学《敬业与乐业》时,就应结合此篇课文的结构引出本文的论述对象(敬业和乐业),议论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再次强调论点,勉励人们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即可作为学习以论文写作的结构典范,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比如教学《社戏》时,作者先是总说对社戏的印象,然后回忆儿时在鲁镇看过的社戏,最后表达对鲁镇社戏的怀念之情。這样的“总分总”结构就是记叙文写作的常用结构之一。再如说明文《人民英雄纪念碑》采用了空间顺序,作者井井有条地介绍了纪念碑的构造,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是写作说明文的有益参照。
另外,许多细小环节,如领起句、过渡句、小标题,都是让文章结构清晰、内容清楚的有效手段。
可见,教师在分析教材文章结构时,完全可以与写作关联,指导学生迁移运用,把自己的构思运用到写作中。学生“心中有谱”了,作文就能架构好。
三、分析课文事例,渗透素材教学
在写作教学中,教学生如何使用素材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都清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有了米之后如何做饭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教材中的文章,在素材运用方面都堪称典范,可谓“增之一分嫌长,减之一分嫌短”。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在第三段中引用《大学》中的语句指出“格物”和“致知”是对一个人实施教育的出发点,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将其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即引用应精当,为论证服务。
四、研习首尾,学习如何开头与结尾
好的文章都有精彩的开头,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的开头以文采飞扬胜出,有的开头以精妙的修辞手法胜出,有的开头以精妙的引用胜出。如《最后一次演讲》,作者开头即联系昆明发生的热点事件——李公朴被刺杀,言辞中表达了自己的愤慨,言辞正气凛然,掷地有声。教师可以渗入作文开头的教学,告诉学生演讲时开头应想办法吸引住听众。结尾也很重要,应简洁、有力,发挥总结全文、升华主旨的作用。如《最后的演讲》,在结尾处以连续的短句,极有气势地表达勇于牺牲的精神,给听众以极大的震撼。教师在这里即可渗透作文结尾的要求,也就是结尾要有力度,不能拖泥带水。只要教师有心,巧妙的开头、结尾技巧俯拾皆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对其耳熟能详,但实际上理解得还不到位,教材不仅是阅读赏析的例子,还是写作的极佳参考,教师要深入理解,将阅读教学渗透到写作教学中。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米就要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