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及思考
2020-07-06吴红梅
吴红梅
摘 要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一定要呈现系统性和层次性。抓住一条线然后进行分步推进,以一个点带动整篇文章的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课堂学习就是遵循着系统性和层次性的统一。
关键词教学过程;层次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童年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2.1,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5-0150-01
黃厚江老师说过:“每一个教学活动(都要有)教学价值和学习价值,每个教学活动之间应该具有内在的关联和生长性。”那么在教一篇散文的过程中,该如何让每个教学环节具有关联和生长性呢?
在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过程中,笔者通过抓住“一条主线”“两段生活”“两个重点”和“一个结构”,实现对课文教学内容的分步完成。
一条主线
所谓“一条主线”,就是文章的情感线。这是整篇文章的指挥棒。
大家都知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本集子是成年后的鲁迅所写的一部回忆录。作者通过追忆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表达自己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正是撷取了童年两个生活片段,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不舍和怀念之情。
在这条情感线的支配下,笔者将课文整合成两部分进行执教,分步推进教学内容。
两段生活
所谓“两段生活”,就是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这是文章的主体。
在执教过程中,笔者问学生“这篇文章主要回忆了童年的几个生活画面吗?”学生回答出“两个”。接着笔者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且完成思考:1.给两段生活分别拟一个小标题;2.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两段生活的特点。带着任务的默读,不仅能慢慢培养孩子的默读能力,还能提高阅读的效率。刚好达成“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默读,即使没有老师点拨,也能很好地完成对问题的思考。
学生在自我阅读中获得了自我体验,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和体会,从而慢慢提升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两段生活可赏析的内容实在太多,可是对一篇文章做到面面俱到的分析,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教学中笔者采用抓住两个中心,细读深挖,以一个点的精细分析带动整篇的阅读,实现教学的层次性。
两个中心
所谓“两个中心”,就是课文第2段和第24段。
教学中,笔者让同学朗读第二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问题——这段文字主要写了百草园哪些“趣”?朗读是十分考验学生能力的,因为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要“读出人物的轮廓”,还要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甚至还要“读出话外之音”。当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朗读指导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展开了思考,并且概括出了课文“趣景”和“趣事”。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是很有特点的,为了提升学生对写景技巧的运用,笔者让学生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仿写第二段文字。
其实这样的设计已经突破了单纯理解文本景物描写特色这一层面了,这样做可以很好地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促阅读”,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统一。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改变学生不愿写的问题,笔者提前写好一段文字通过课件展示。学生们在笔者的带头示范下,也写出了或优美或有趣的文字。其中不乏有精彩的语句,如“看到山了,并不巍峨,也不绵延,却很深沉,很快随着其他景物一起向后退去,消失不见了,道路漫漫,一路绵延,似是没有尽头。”
这一段赏析过后,便要进行第二个的分析了。
三味书屋的生活侧重于记事:折腊梅花、寻蝉蜕、描绣像等,无疑“描绣像”是小鲁迅最喜欢的事,不然不可能在若干年以后还记得最成片段的两本绣像《荡寇志》和《西游记》,甚至还交代了这两本绣像后来的去向。这一事件足以表现了鲁迅对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一个猜测句结束了对第二中心的回忆,也将文章淡而有味的怀念忧伤之情流露出来了。
一个结构
所谓“一个结构”,就是首尾呼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尾呼应是属于结构上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这篇文章不是在结构上的首尾呼应,恰恰是情感上的首尾呼应。
在带领学生分析第二个中心时,学生已经感受到了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怀念之情了,在这一层次的基础上,笔者再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第一段,请学生边读边体会,大部分孩子读出了鲁迅对百草园乐园生活的深深怀念,这种情感刚好是与最后一段的情感是一致的,所以文章在不知不觉中情感上实现了首尾呼应。
整节课的推进是以情感线为主干,然后将主干分为“两段生活”来分步展现,再通过两个中心来使教学表现出层次性,最后又用情感这条主线收束全文,文章由合到分再到合,最终实现了文章内在的圆合。
参考文献:
[1]黄厚江看得见的成长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