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开放社区模式对绵阳市住区规划的启示
2020-07-06张梦龙杨剑
张梦龙 杨剑
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封闭社区带来了功能单一、交通拥挤、出行不便等“城市病”,使城市居民缺乏认同感、归属感等。本文对国外的开放社区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以期为绵阳市开放式住区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区;住区;开放住区
前言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该项政策对我国传统的封闭式住区影响深刻,开放式住区将成为城市未来住区的主流选择。笔者对国外住区开放性相关研究和实践案例归纳总结,为绵阳市开放式住区规划建设提供思路。
1.国外开放社区研究概述
1.1相关概念解析
住区一般是指居住区,在国外通常称之为“社区”,由德国的滕尼斯在17世纪提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社会联合体[8],要求在限定用地范围内,以存在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群为主体形成具有认同感、归属感,且进行日常交往互动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既独立成为相对完整的社會空间,也承载着内部居民的居住和生活。
开放社区是在社区的基础上增加了“开放”,具体表现为社区与城市在道路交通、信息、公共设施等方面频繁互动。开放社区打破了传统的围墙、铁门,强调与城市有机融合,通过构建与城市联通的道路系统,实现社区的公共空间、设施等与城市居民共享,并综合居住、办公、社交、娱乐、服务等多种功能,改善城市和社区的关系,提升社区活力,形成多样化的城市风貌。
1.2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1)人文主义理论
20世纪末,人文主义热潮为城市社区指出“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重视生活中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要求传统的邻里空间、街巷道路从人性角度规划设计。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出“街道眼”,亚历山大在《城市不是树》中提倡城市网格结构,克里尔兄弟在《城镇空间:传统城市主义的当代诠释》倡导的广场、街道重要元素,克里夫·芒福汀在《绿色尺度》主张营造趣味公共环境等[9]。
(2)“精明增长”理论
小汽车的普及加快了城市扩张建设速度,导致城市郊区化无序蔓延,西方规划界提出“精明增长”理论,主张建设紧凑型社区,建设高密度住房和配套设施,对城市的交通和土地利用综合规划,提供多样化的住房和交通设施,统筹协调城市交通和土地使用,将居住、商业和公共设施融合在一起,并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环境保护。
(3)新城市主义理论
美国的新城市主义理论建立在对现代主义批判的基础上,主要解决郊区无限扩张引发的城市问题,期望利用建筑将混乱无序的空间和现代主义的独立建筑转变为由街区建筑定义的有序街道和广场空间,主要有TND模式和TOD模式。
TND模式是通过利用传统的邻里单位作为基础单元划分社区,注重各类建筑功能的混合,并提高居民出行方式的多样性,减轻城市的公共交通压力。TOD模式是充分发挥公共交通优势,结合网格状步行道路密切连接邻里和城市生活,以交通中转站为中心,建立多功能交织混合的城市社区。
(4)“紧凑城市”理论
“紧凑城市”理论源于1990年欧洲社区委员会(CEC)发布的《城市环境绿皮书》,书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小汽车数量持续高增,城市规模也在不断向郊区扩张,导致城市社区活力下降、交通压力变大等城市问题频发。因此,应采取城市集中、紧凑的布局模式,推动城市社区向紧凑社区发展。
(5)“开放街区”理论
“开放街区”理论是法国建筑师包赞巴克提出,他认为城市中传统的封闭街区形成的城市肌理和建筑的随意建造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因此,他平衡传统和现代之间的限制关系,主张用开放的方式对建筑物进行个性非连续处理,打破传统街区的封闭边界,使街区成为联接城市空间和社区空间的媒介,形成“社区—街道—城市”的有机融合,并提倡住区多元化、自由发展。
1.3小结
国外开放社区的发展深受规划理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传统的封闭式社区难以打造融合、共享的公共生活空间,不利于城市快速交通的发展,影响城市及社区活力。开放式社区能够更好地与城市交往互动,形成高效的城市道路网,缓解交通压力;使社区各种功能直接通过街道与城市相连接,实现社区资源与城市公共资源融合;促进社区之间居民的交流互动,提升社区发展活力等。
2.国外开放社区案例探析
2.1日本幕张新都心“滨城住区”
二战后日本的工业化式住宅单调且混乱,忽略与周围社区和城市空间的联系,破坏了城市肌理,引发了大量城市问题。针对这些城市问题,在日本的城市建设中由封闭社区向城市街区进行转变设计,幕张新都心“滨城住区”规划是典型代表。在“滨城住区”建设中注重构建开放的社区结构,以适应周围土地利用格局,避免建筑物在社区内自由分布;社区采用沿街的居住建筑布局,形成内外差异的庭院空间,放慢人们在快速发展城市生活中的步伐;配置人际交流的社区中心公共设施和沿主要街道布置的商业、服务业等城市功能,打造开放且具有活力的城市社区[10]。
2.2美国佛罗里达Seaside小镇
Seaside小镇是美国首个开放社区,主要利用两等级城市道路将社区和周边城市环境分隔开,第一等级道路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城市生活部分与滨海地区分隔开;第二等级道路为社区内部道路,密度网大,人车混行,能够保证步行或车行至各家各户。小镇以中央广场作为核心,环绕状配置公共设施,将住宅社区和各类公共配套设施建筑集中布置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地区,营造充满活力的城市氛围;在靠近海滩等自然生态环境资源较好地区,布置景观节点等公共空间,尽可能地利用自然滨海风光给人们享受。
2.3加拿大太平洋协和社区
加拿大温哥华中心城区内的太平洋协和社区是城市滨海高密度开放社区,以组团形式将整个社区分散,通过社区内部道路网和开放公园确定了社区范围。社区公共空间开敞,与城市相融合,能够增加社区商业吸引力;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滨海长廊和五大开放公园贯穿整个社区空间范围,将社区、森林、海岸结合在一起,为居民提供了较好的生活环境;社区内部道路也体现着开放的思想,依托自然景观的滨海大道供城市行人和自行车使用,社区中部贯穿的城市主要道路和社区内各个分割的组团相连接,满足居民日常出行[11]。
2.4小结
国外开放社区的案例无不证明,随着城市发展,社区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密,如何在整体城市环境中健全社区功能、改善物质环境条件、营造居民归属感、提升社区活力愈为重要。开放社区要注重与城市道路、公共设施、相关功能的融合,结合周边环境条件,积极建设开放街道,搭建社区与城市开放交流的桥梁,从而提升社区和城市发展活力。
3.绵阳市开放式住区规划构思
3.1道路交通高效
绵阳市封闭式住宅小区占地面积较大,且禁止城市道路穿过,阻断了城市整体交通发展,容易增加主干道交通压力,导致道路拥堵严重。因此,汲取国外开放社区“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经验,建议增加城市支路网密度和住区出行口径选择,减少道路之间距离,提高交叉路口通行能力,从而缓解干道交通压力,减少城市拥挤。
3.2公共设施融合
住区的公共设施开放使用能够促进城市与住区的互动融合,推动公共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绵阳市的住区商业发展应采用周边式布局,沿街道布局的商业应保持连续,并推广玻璃橱窗式立面形式,增加商业吸引力;并结合开放性支路网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住区居住功能、商业功能、服务业功能的融合。
3.3发展开放街区
绵阳市现阶段住区功能形式单一,封闭隔离产生的城市问题突出,打开封闭式格局、优化路网结构、建设小尺度街区是未来住区发展的趋势。开放街区式住区是当下解决住区开放问题的有效途径,结合绵阳市道路現状优化路网结构,沿住区街道建设共享型公共设施,塑造与住区、城市有机融合的街区形态,鼓励传统住区规划建设开放街区,从而推动开放式住区发展。
3.4小结
绵阳市开放式住区规划需要统筹考虑城市发展现状,理清现状住区和城市发展之间的问题和关联,结合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开放街区三方面对现有住区进行开放式改造,并对未来新建开放住区提供方向。
4.总结
探析国外开放社区发展历程,可发现开放住区对于提升社区活力、改善城市交通问题、推动公共资源共享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意义。随着绵阳市城市快速发展,传统封闭式住区带来的城市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应立足自身现状条件,规划建设开放式住区。
参考文献
[1] 汤超宇. 武汉市开放式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优化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2] 张梦. 开放式社区模式的构建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
[3] 王可心,陈晗,代晓晗.探析国外开放社区结构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山西农经,2018(02):34.
[4] 廖清华.基于开放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16,42(22):32-33.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宣传统战专项课题(19sxb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