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话教学策略

2020-07-06黎娅

青年生活 2020年15期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童话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即在课堂上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倡导“师生共读——自由阅读——师生共读——自由阅读……”这一教学实践,让孩子们爱上童话阅读。

关键词:童话教学策略;师生共读;童话阅读

一、师生共读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大量阅读,是课标的应有之义。这里的阅读,我想应该既有自由阅读,也有共同阅读。在事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课程目标的实现,还是要有赖于教师的主动作为。而教师的作为,有两种选择:一是效仿美国教师,把学生带到图书馆,以放羊式阅读为主,适当组织讨论为辅;二是精心选择书目,师生共读,在共读中,培养阅读方法,训练阅读策略。从当前中国大部分小学的图书馆条件和课程实施的自由度来说,带进图书馆自由阅读,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或者少数学校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在教师的带领下共读一本书,应该是目前中国学校和教师比较靠谱的选择。在课堂上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并没有剥夺与限制儿童回家以后的自主阅读。尤其是阅读能力强的孩子,会选择共读书目以外的大量的书来阅读。而且,师生共读中学到的阅读策略与方法,可以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实践、巩固,而这种实践,会进一步反哺课内的师生共读。“师生共读——自由阅读——师生共读——自由阅读……”这,才是良性循环的阅读生态圈。

二、什么是童话

所谓童话,是指将现实生活逻辑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按照作者自己的内心愿望或者幻想逻辑,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故事。童话是一种以神化、变形、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主要具童话最基本的特征是幻想。幻想是童话的内容,也是童话的形式;幻想是童话的精神,也是童话的气质。几乎每一篇童话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童话故事背后蕴含的健康积极的意蕴。童话对于真善美的颂扬,对理想世界的描绘,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阅读童话故事,能让儿童受到美的陶冶,成为一个纯真、善良、美好的人。

三、师生共读,让孩子爱上童话

一个孩子天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

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

或者继续许多年或一个世纪连绵不已

——惠特曼

自然和经典,对孩子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童话?怎样才能让孩子领略到阅读童话之美?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在偶然之间发现了一本书——《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这本书在1996年同时获得瑞土以及德国的最佳青少年文学奖,它的插图另外又获得艺术奖。评审给予这本书极高的评价,并将之喻为结合“图与文”的文学珍宝。

(一)原著评价

谁读这本书都会惊叹,因为在书中藏满了美丽的灵感。获1996年德国青少年文学奖、瑞士青少年文学奖,在欧洲得到极高的评价,被喻为是“图与文”结合的文学珍宝。

(二)作者简介

于尔克·舒比格,1936年生于瑞士。他在大学学习过日耳曼语言文学、心理学、哲学,是个擅长做“白日梦”的人。

(三)教学策略

刚拿到这本书时,一直猜测着这本书到底写的是什么?讲述的是什么道理?大致翻了翻,发现里面插了许多图片。既然有这么多图片应该是挺卡通的吧?静静地捧着它细细品味起来,读着读着我就晕了,似乎语句都挺深奥。更恼人的是每个章节都是一个小故事,根本不是承上启下的,一个故事感觉还没讲完了另一个故事就开始了。所以很多孩子放弃了,我看出了孩子们的难处,我就一个一个地读给孩子们听,慢慢地,孩子们都爱上了这本书。孩子们读着这本书,他们仿佛在浏览一个童心未泯的智者的白日梦。它很像孩童的胡言乱语,但是,冷不丁地,你又会被文字里冒出的沧桑与哲意打动。粗看,它是一种稚拙的面目,就像伏在你的腿上起劲地为你胡乱编故事的小孩,上天入地,天马行空。有些故事,似乎依着孩童的逻辑,讲得絮絮叨叨,不合逻辑,可仔细品,便觉得那些古怪的话里都有意思。

不要以为这是幼稚的孩童逻辑。或许,儿童才是天生的哲学家,顺着孩童思维走下去,你会发现一条曲径通幽的小道,它歪歪斜斜地通往一个秘密小花园——那里结了各种饱满多汁的果子……在这本书里,大智慧往往深藏于最简单的话语里,语言永远比思想苍白。在我心里,于尔克·舒比格很像那只寻找松露的猪,他要得不多,懂得朴素极简才是人生真谛,因此,“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身上散发出好聞的气味”。他也怀旧,也不满现实,但他不愤怒,不故作忧伤,他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一个孩童,吐露着智者的呓语,做着他的香甜的、幸福的白日梦。

一个很喜欢阅读的孩子告诉我:这本书真的很好,它不仅蕴含了很多道理,还能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去思索、去幻想。作者每天做着“白日梦”,他是心里比较干净的人,保留着孩童时期的憧憬与清澈。更多的人在白天失眠,他们在意的是自己的日程表,和一些与金钱相关的数字。他也怀旧,也不满现实,但他不愤怒,不故作忧伤,他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一个孩童,吐露着智者的呓语,做着他的香甜的、幸福的白日梦。这是一本可以让我们读了又读,让我们心灵干净,让大家做回最真自己的书,一本感悟与安慰、安静与回味并齐的书。孩子们怎么会不爱上它呢?怎么会不因此爱上童话阅读呢?

在这样的相遇中,大家共同沉浸在一本书中,通过不断的阅读、阐释、碰撞,编织共同的语言密码和精神密码。人,因不同经历、经验、个性、理解力,对同一本书的发现与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通过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极大地丰富了这本书的内涵。一本书的意义,就是在这样的共读中,走向丰满的。而且,更为重要的,师生在一次又一次共读中,不断地在书中相遇。孩子,在共读中,遇见了可亲可敬的老师;老师在共读中,遇见了善思乐学的孩子们。这样的共读,让彼此更加信赖。这样的遇见,不仅仅是师生的遇见,还可能是师生与作者的遇见。

参考文献

[1]李松艳.浅析《当世界还小的时候》中德国童话的浪漫主义特征[J].青年文学家,2017(6).

[2]王亚敏.朱军妮.《小巴掌童话》导读课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15,46(22).

[3]张祖庆.整本书共读的意义与价值,2017,搜狐教育

作者简介:黎娅(1981.08-)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重庆市垫江县,职务/职称:一级语文教师,学历:本科单位:重庆市涪陵城区实验小学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