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常见问题及改进策略

2020-07-06张晖刘芳

财经界·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信息化

张晖 刘芳

摘 要:随着我国对科研事业重视程度的日益增强,科研单位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资产规模也快速增长,资产规模的激增促使着资产管理水平必须相应的提高。同时,近年来国家以及上级机关对固定资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不同属性的资产制定了专门管理要求,因此对科研单位固定资产必须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

关键词:资产精细化  全生命周期  信息化

一、科研单位资产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科研事业重视程度的日益增强,科研单位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资产规模也快速增长,有的单位资产数量增长数倍。资产规模的激增促使着资产管理水平必须得到相应的提高,而且国家、上级机关对不同属性的资产制定了专门管理要求,如对大型设施、关键设备、保密设备、计量设备、安全设备等不同资产的管理规定,也就对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科研单位由于其科研属性,固定资产通常是涉及专业领域的尖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频率快,淘汰率高,因此普遍存在重前端购置,轻后端管理资产使用效率总体偏低的情况,部分单位资产管理起点不高,资产管理以满足价值核算和资产统计为目标,对资产实物的管理局限于事中记录、事后反映,属于粗粒度的资产管理,因此必须对固定资产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通过促进资产管理规范和自我完善,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常见问题

(一)资产管理制度规定不清晰,流程需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我国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具有用途特殊、特性复杂、数量繁多等特点,而资产管理制度中规定的往往是纲领性要求,对不同类别的资产管理规定不够具体和细化,对操作流程的职责界面规定的不够清晰,资产管理范围纳入的不够全面等情况。例如,有的仅规定本单位转固之后的固定资产如何管理,未将在建资产以及代管资产等未纳入管理范畴;有的对资产管理全过程流程规定不清晰,未明确资产从预算、购置、登记、验收、盘点、维修、处置等全流程的具体操作要求;有的未建立资产分类细化的管理机制,对涉及属于不同维度的资产管理规定无法相互衔接。由于制度规定不够明确和细化,造成实际执行依据不充分,职责界面不清,资产管理中无依据可循。

(二)资产管理粒度较粗,难以实现资产属性细分管理

目前,多数单位资产管理以满足价值核算和资产统计为目标,仅实现了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结合,对资产实物管理的其他阶段比较缺乏,资产管理局限于事中记录、事后反映,资产管理分类较粗,属于粗粒度的管理模式,对资产的统计和资产责任的落实存在较大难度,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没有很好的衔接起来。随着保密管理、关键设备、测量设备、安全设备等管理新标准的陆续提出,对固定资产增加了不同标准分类管理的要求,单位原有基本的资产信息需要增加新的资产属性,而事实上各单位对资产管理采取由各职能管理部门“分而治之”的形式,各部门之间又存在沟通壁垒,难以实现按照不同属性对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

(三)部分资产管理环节薄弱,存在账实不符的风险

部分单位对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不利于资产保管安全,影响资产使用效能。各流程常见问题包括:预算管理环节,存在预算执行率低以及超预算执行的情况;采购环节,存在从采购申请及执行过程不规范的情况;在合同管理方面,存在合同签订程序不合规、供方选择理由不充分等情况;在付款环节,存在财务付款环节把关不严,未按节点付款等情况;在资产转固环节,存在财务与业务部门沟通不顺畅导致转固时点不准确等问题;在实物管理环节,存在未按要求盘点,以及盘点后的资产变化造成前清后乱的现象;在资产处置环节,存在申请报废手续不规范,未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以及处置收入未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情况。

(四)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足,无法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目前,我国多数资产管理系统为定制开发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对资产管控的覆盖面不全,造成无法对资产的采购、日常管理、维修、盘点、报废等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在建工程转固、逾龄资产使用等资产信息不能在资产账面如期反映,造成账实不符。而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的性质决定必须按照不同属性进行管理,一般资产管理系统难以满足科研单位多维度的使用需求,需要扩展性能更好的系统来实现资产的分类管理。

三、改进方向及措施

为提升科研单位资产管理水平,实现贯穿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强化对固定资产的安全、效能及有效的监督力度,迫切需要对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规范资产管理工作流程

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规范优化资产管理流程,根据上级新的管理要求,结合资产管理工作实际,对资产预算、购置、处置、维修等各相关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完善,将工作分解细化到可操作的环节,并明确各环节的要求及责任。特别是对工作流程进行梳理优化,使工作界面更加清晰,工作流程更加顺畅。同时结合全面内控建设,廉政风险管控等要求,对制度进行完善,有效提升资产管理工作的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对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中薄弱环节的控制,使风险管控更加有效,资产使用效能得到提高。通过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有效的降低重复性工作,提升工作效率。

(二)严格资产处置程序,实现资产闭环管理

针对目前科研单位性质及资产特点,从以下方面规范资产处置程序:一是按照《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對规定限额以上的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规定限额以下的由财政部授权主管部门审批并报财政部备案;二是资产评估应聘请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或聘请含有外部专家的评估组对待处置资产进行评估,出具评估报告;三是对资产实物的处理应做好账销案存,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对实物进行统一集中保管;四是资产处置实行“收支两条线”,收入和支出进行单独核算;五是对报废资产进行账务处理时应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进行核算。

(三)加强固定资产动态监管,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通过信息共享,让使用部门能够及时了解现有资源情况。对使用效率不高的资产,从技术和管理角度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可考虑通过加强维护和适当改造等措施,改善资产使用性能,提高运行可靠性,促进低效的资产向高效使用的转化,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盘活闲置资产,加强内部调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调剂的过程中,要注意打破部门隶属和专业界线的壁垒和局限,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出发,跨专业、跨管理进行配置,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对无法进行内部调剂使用的资产,则考虑对外出租或出售等进行规范处置。通过统筹协调单位资产,从而避免固定资产低效利用,实现现有资源的共享和合理调配,有效提高资产的利用率。

(四)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资产精细化管理

根据单位管理需求,建设先进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时查询统计,快速了解资产当前状态,建立资产运维及预警管理机制;完善系统面向管理层提供领导统计分析、综合查询等功能,使管理层对单位资产信息更加全面、准确、快捷的获取,从而为领导资产业务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撑。实现实物资产业务过程管理和全程监控,建立资产权利与责任体系,提供丰富的统计查询和历史查询,从而建立资产管理业务基础数据,支持资产的监控、统计、分析和决策需要。为加快推动集团管控模式由运营型向战略与财务管控型转型的目标实现,全面提升单位下属子公司的资产管理水平,促进单位对全集团资产信息的及时掌握,优化资源结构,发挥资产价值,将资产管理系统在各下属单位进行推广应用,实现集团化管控应用。

(五)完善管理监督机制,促进固定资产管理合规运行

各单位领导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发挥资产管理监督作用。资产管理部门应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确保资产管理各流程环节合法合规;财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资产的财务监督,确保在手续齐全,责任明确的前提下入账处理,并定期进行盘点核对,确保账实相符;监察审计部门应对资产管理履行监督职责,不定期进行资产管理情况检查;同时,加大问题追责力度,提高相关部门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对发现违规违纪的,依纪依规进行追责,对相关责任人移送纪检部门处理。再有,將资产管理情况纳入单位领导考核内容,对评价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从管理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改进,促进管理人员提升资产管理意识和能力,从而防范各类风险。

四、结束语

总之,为提升科研单位资产管理水平,实现贯穿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需进一步完善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体系,规范资产管理工作流程,通过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完善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固定资产全过程管控,强化对固定资产的安全、效能的监督管理力度,促进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规范,提升资产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郑莲.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研究[J].观点,2013.

猜你喜欢

全生命周期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基础设施类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
二维码标识管理系统在教育装备管理中的应用
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研究
绿色建材全生命周期的研究与落实方法
范式转换视角下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造价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