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究
2020-07-06贺剑机
贺剑机
生命非常宝贵,人的一生只有一次生命,如何最大程度体现生命的价值,如何善待生命,是人们一直以来都在探讨的问题。初中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当前社会环境较为复杂、文化多元化发展、网络快速发展等对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开展生命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积极影响。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社会快速发展,极大程度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经济水平的提升,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便利了生活,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文化多元化发展,推动了思想的革新。但是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需要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懂得金钱应取之有道,用之有道;科技变革的同时需要正确运用技术发展自身,而不是危害他人权益;文化多元化发展应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避免拜金主义、厌世观念等危害人们心里健康,这样社会才能平稳发展。纵观当前社会中,青少年犯罪问题严重,很多青少年忽视生命的价值,不尊重生命,拿自己的人生当做儿戏。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受消极因素影响,做出错误的选择,进而影响社会安全。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开展生命教育至关重要,需要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这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发展,还关乎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初中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初中阶段是个体健全人格,提升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内心是复杂的,既渴望独立、自由,又依赖于教师和父母,既希望做个特立独行的人,又与他人一样渴望得到关注、认可。这种复杂的内心状态,使得学生面对问题时容易冲动,面对社会中的不良诱惑容易动摇,从而导致学生盲目模仿一些暴力、拜金行为,不珍视自己的生命。并且面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愿与教师和家长沟通,常常自己决定一些事情,这种偏执的心态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极端行为,以不正确的方式向教师、家长宣示自己的权利,如自残,这严重影响着身心健康。同时社会中充斥着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如动漫中夹杂着暴力文化,长期观看此类动漫会导致初中生出现认同暴力、模仿暴力的情况。由此可见,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必须让初中生正确认识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只有身心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创造价值。
二、生命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
(一)生命教育理念较为模糊
教学理念对教学工作开展具有指导作用,生命教育理念模糊、不清晰,必然会影响生命教育效果。通过调查可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虽包含着生命教育内容,但是受应试教育影响,这一部分教育以考试为主导,教师重点教授考试内容,这就导致生命教育功利化发展,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停留在理论层面,并且理解十分浅显。可见,传统教育理念使得生命教育偏离了最初的目的,没有达到让学生珍视生命、敬畏生命的效果。其次,生命教育应渗透于日常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由浅入深,逐渐提高对生命的重视。然而,实际教学中,课堂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没有深入学生内心,为其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导致其对很多事物的认知比较模糊,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生命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还需要培养学生解决人生问题的能力。同时,教育理念的模糊还导致教师教学未能充分联系学生实际,从而影响了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生命教育内容不够完善
生命教育內容是否完善、科学直接影响了教学实施。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内容不够完善,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生命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中,生命教育内容空洞,学生懂得道理很多,但是真正对生活产生指导作用,引导学生素养发展的少之又少。通过与学生交谈发展,不少学生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指做一名听话懂事的乖孩子,而这样的错误认知也导致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寻找另一个自己,放纵自己的心。如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享受游戏中的杀戮、暴力,认为游戏可以满足自己的内心。长此以往,学生心理会出现问题,变得不爱与人交流,容易暴躁,认为暴力可以解决问题。二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生命教育较为保守。生命教育包含诸多内容如死亡教育、性知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等。目前,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性知识教育、死亡教育的内容较少。这些教育内容的缺失使得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死亡,不能正确处理青春期遇到的情感问题、正视心理的变化,很容易影响生命健康。因此,完善生命教育内容十分重要。
(三)生命教育评价方式单一
应试教育环境下,考试是评价生命教育的主要方式,分数则是衡量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因此,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更重视成绩,只看重最终的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发展。并且,忽视过程的评价方式,导致课堂教学以“灌输式”“填鸭式”模式为主,学生的情感、心理变化不容易得到教师的关注。而学生也情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而降低学习积极性。生命教育需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教学评价应注重形成性评价。同时,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开展生命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使其社会生活中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懂得以正确的方式处理各种问题,促进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基于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对生命教育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不断完善学生品格,促进能力发展。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教育理念,明确生命教育目标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是顺利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首先,教师自身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准确把握生命教育方向,坚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生命。其次,教师需要深入认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实践教育提升,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以理论知识为指导,不断规范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提升自身道德品质,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看待生活中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第三,教师应基于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具体的、有层次的目标。例如在学习“敬畏生命”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制定的知识目标为认识到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知道生命是神圣的、崇高的;能力目标是懂得以合理的方式尊重、珍爱他人生命,知道善待生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培养敬畏生命的情感,善待自己与他人。最后,教师制定目标必须与学情相符,与教学内容相统一,这样教学目标才更具科学性,利于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二)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丰富生命教育内容
从当前教学内容来看,初中阶段的生命教育基本以教材为主,并注重理论教育,存在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生命教育应从理论走向实际,由课堂走向生活。因此,联系生活实际,丰富生命教育内容是提高生命教育有效性的核心。“教育即生活”,生命教育本就与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回归生活才能体现生命教育的真正价值。例如《亲情之爱》这一课教学,教师组织“我爱我家”活动,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讲述自己与家人的相处方式,回顾难忘的家庭故事。介绍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择,可以制作幻灯片、可以制作视频还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以自己的家庭为主题能够唤醒学生内心对家庭的情感,从而促使其理解“家”的内涵与特点,以正确的情感态度对待家人,形成正确的亲情观。活动中,有的学生提高了离世的亲人,表达了思念之情,对此教师可以进一步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正视亲人的离开,合理疏解悲伤。并从科学的角度介绍生命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科学角度看待生命。同时,教师还可以以此来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珍惜家人间彼此的陪伴。由此可见,深入生活,有助于更加真实地体验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基于现实生活丰富生命教育内容符合教学需求也符合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
(三)完善生命教育评价体系,注重科学评价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评价需要多元化发展,建立完善的生命教育评价体系,通过科学、客观评价促进生命教育内化素养,提升个体品格与能力。首先,评价目标应多元化。教师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关注认知发展,还要关注行为养成,情感态度以及能力等多个方面。并且,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情况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成长情况,从而更好地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使学生自身也能够反思成长过程。其次,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以往生命教育评价主体是教师,这样的评价不利于公平性的体现,难以说服学生,并且评价的作用不显著。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让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进行学习反思,一方面能够为教师提供一些不曾了解的信息如学生与他人的相处情况、心理变化等,对后续教学具有参考价值,而且有助于提高生命教育针对性。第三,评价方式应多元化。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评价方式为考试,但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考试只能检测出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其内在品质、思想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难以通过考试体现出来。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实践活动、一对一谈话等方式观察学生行为与内心,提高教学评价的针对性、科学性,切实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个体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影响着个体日后的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教师必须积极发挥課程的教育价值,落实生命教育任务,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完善人格发展,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养人才,为学生自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面对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广大一线教师还需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深入研究,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生命教育工作,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