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
2020-07-06徐小春
徐小春
摘 要 内部控制作为现代化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没有引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视,尤其在制度完善、资产管理、资金控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管理缺陷,影响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与现代化的公立医院相比有所差距,我国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是社区或乡镇的卫生服务站点,无论是医疗条件还是管理水平等方面还较为滞后,严重阻碍了我国卫生医疗服务行业的发展。从内部控制应用层面来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信息质量有待提升。财务信息的采集及编制工作通常由医疗机构做好账目凭证,核算中心只负责数据审核,最终的财务报表也由财务部门出具。由于部分医疗机构的财务人员还承担着财务管理功能。由于会计人员综合能力不足,在信息技术支持较为落后的情况下,会计信息在采集、整理、传递等环节中难免存在着报错或记漏等现象,进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其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尚不健全,重要业务环节管理较为薄弱。例如:医疗机构没有针对预决算业务执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预算编制与审批环节没有落实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使得预算方案严谨性不足;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虽然针对资产及存货采购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验收、库存、领用以及报废等环节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资产账实不符、使用浪费、报废程序无效等现象频频发生;资金支出缺乏严格规范的审批程序,部分常规交易或经济决策缺乏事前论证、事中监管以及事后评价等流程,项目支出无效益,进而影响了医疗机构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1]。
其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督审计工作不到位。通常情况下,开展内部监督审计既是为了对内部控制机制的应用进行自我评价,也是为了提升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审计监督受上级管理层影响和干预较多,内部审计工作成效往往不能达到预期高度;同时,审计工作缺乏重点,没有全面覆盖医疗机构的日常运营情况,导致不能为医疗机构的经济决策和运营管理提供预防性策略意见,这种滞后的监管模式也是造成内部控制松弛的主要原因。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进内部控制工作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信息质量
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配给不够充足,因此,部分报账业务实际上是由医护人员兼任的。为了加强对这部分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做好材料收集、原始凭证管理以及信息传递的工作,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将财务专业知识定期培训工作纳入管理活动当中,定期由卫健局、核算中心的专业会计人员对医疗机构会计信息涉及业务人员进行财务知识及内部控制制度培训,包括收费、资产出入库、财务信息报账、固定资产管理等;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也要做好数据抽查审计工作,以达到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目的。此外,医疗机构也要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高效的信息处理机制,实现内外部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工作,既能够避免信息传输失误概率,也能够为医疗机构的经营决策提供信息依据。此外,内部控制还需要从提升人员意识入手,在医疗机构中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工作,要求无论是管理层人员还是一线员工都要充分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应用作用。通过培训学习、开报告会等方式,让业务人员也能够将内部控制管理理论与实际业务操作相联系,提升内部控制的全员参与性。
(二)健全内控制度,优化业务环节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结合《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以及自身的管理需求,逐步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包括收支管理制度、授权审批制度、资产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等;同时,全面分析医疗机构重要业务环节的风险节点,在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原则下,形成一套事事有复核、人人有监督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为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制度保障。
1.支出审批制度。基层医疗机构的支出审批制度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经济决策支出审批角度来说,医疗机构应当贯彻落实“三重一大”會议要求,一切重大支出事项、大额度金额使用等需要经过集体联签和决策制度才能落实,并由财务部门辅助做好项目事前论证工作,以保证经济决策支出的有效性;从财务支出审批角度来说,医疗机构应当将支出审批权限和责任落实到财务负责人与会计岗位上,要求各层级审批人员要对每一笔财务支出与经费报销的合理性和合规性进行严格审核,以支出标准作为依据,对于一切超出支出标准的项目,需要上报管理层,在上级领导的授权和批复下予以办理,否则将不能执行支出程序。
2.资产管理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针对房屋、设备、器材、药品材料、低值易耗品等资产建立严格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对资产的购置计划、维护状态、数量盘点等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并录入台账信息当中;在资产使用及损耗过程中,不仅要求相关人员规范填写资产卡片信息,明确资产使用人、存放地点,还要落实资产使用责任,对人为损坏行为追究责任到个人;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应当与单位的会计核算系统直接对接,通过定期对账的方式确保资产实际储量、价值状态变化与账务数据的一致性;严格资产报废审批手续,部分高价值的机械设备在报废环节需要事前做好价值损益评估工作,经相关监管部门的审批以后才能执行报废程序,减少资产价值损失;对药品、卫生耗材、低价值易耗品等物资则需要建立台账,以月度为单位核实物资的实际领用情况,做好核算工作并制定领用指标,避免使用浪费。
3.预算管理制度。首先,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一切收支、现金流、资产等内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范畴之内,保证预算管理的全面覆盖性;其次,加强全面预算执行进度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度绩效考核之间的联系,在每一年度末对本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分析,评价预算执行结果和项目实施效益,编制预算绩效考核报告,反馈到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工作中,保证医疗机构收支预算的合理性;最后,强化预算控制工作,例如:医疗机构的一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需要做好工程立项分析,以项目预算、项目决算、工程验收作为管理环节,实现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控制;对于卫生耗材应用应当以上一年度的消耗情况逐级编制,达到严格控制医疗支出的目的[2]。
(三)完善监督机制,明确审计重点
由于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没有专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工作往往由财务人员承担。为了提升审计监督功能的独立性,医疗机构可以通过聘请专业审计机构或接受外部监督的方式加强内部审计。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引入外部审计机构,而资金不够充足的单位则可以以卫健局为主,抽调部分具备专业会计知识的财务人员组成系统内的审计小组,定期对各基层医疗单位开展内部审计活动。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要明确审计重点,包括基本公共卫生费用审计、重大公共卫生经费审计、健康扶贫专项经费审计、“三公经费”支出审计、重大经济事项审计、财务报表审计等,及时发现内部管理中的不足支出和缺陷环节,并加以纠正,有效防范医疗机构的运营风险。此外,为了提升医疗机构内部信息互通效率,实现管理网络化监督,医疗机构还应当将账务管理、预算管理、信息查询、缴费结算、薪酬管理等多个管理模块统一整合到同一财务管理平台上,实现内部信息数据共享,相关管理层及审计部门人员也能够通过信息平台实时监督各项财务处理流程及业务活动,实现信息透明化、管理高效化。
三、结语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且系统化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医疗机构要意识到内部控制实施必要性,立足于内部控制实施问题不断发展和完善,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健发展。
(作者单位为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中心卫生院)
参考文献
[1] 周礼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纳税,2019(6):207-208.
[2] 杜玉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6).
[3] 常小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经贸实践,2018(2X):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