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问题学生“人本化” 转化策略分析

2020-07-06罗金宏

商情 2020年27期
关键词:人本化问题学生融入

罗金宏

【摘要】转变“问题学生”,是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中职学生正处于走向成熟的时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能在这个关键阶段,有效纠正问题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未来的人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利于中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试图从批判和反思的角度,从学生曾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影响入手,深入剖析问题产生之根源。

【关键词】中职院校;问题学生;融入;转化

所谓“问题学生”指的是缺乏学习能动性、行为与品德违反常态、心理存有障碍的学生。出现学习习惯差、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差、感恩意识淡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学生是教育教学管理中不和谐的音律,往往扮演着扰乱秩序、恶化学习氛围等破坏者的角色,在面对教育时也常出现逆反和抗拒的情绪。

一、问题学生成因分析

问题学生的产生多出于有问题的家庭,家庭教育是问题学生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九年义务阶段的学校教育也因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中极难发挥积极效应,对问题学生进行转变,社会教育甚至因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更进一步发挥负面作用。因此笔者在对问题学生成因分析,主要从学生的原生家庭入手。

(一)关爱的缺失

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父母过早出去打工,使学生没有在一个充满温馨、和睦、充满关怀与爱的环境下成长,内心阴冷灰暗,对生活失去信心。我校问题的学生中近30%的学生出自这样的家庭,其中我班张某同学因在父母离异的寒性家庭中成长,面部没有表情,内心极度凄凉,绝望,对生活几乎丧失信心。

(二)榜样的缺失

孩子的成长需要榜样的力量,有些问题学生的家长或家庭成员道德品质恶劣,或生活作风问题,使孩子成长中的榜样处于缺失状态。我班有个学生的父亲嗜好赌博,懒惰并心灵脆弱,因为赌博输光了家里的积蓄,妻子与其离婚。因为工作懒散,迟到后被领导批评了就寻死自殺。父亲在孩子心中本有的高大形象化为乌有,并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三)尊重的缺失

有些家长过于强势,不停地为孩子规划人生路线,完全不顾孩子的意愿,将孩子本有的选择权剥夺殆尽。我校有个学生,酷爱播音主持,语音面貌也还可以,但父母无视其爱好,强硬地让孩子学机械维修,父母撕碎了孩子的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尊重,如同傀儡一样被束缚和压抑着。这样的孩子要么完全没有主见,极其顺从,要么就会走向叛逆的道路。

(四)家教的缺失

有些孩子家庭条件很好,但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而是一味地对孩子娇宠、珍爱、袒护、放纵、照料,严重妨碍孩子健康成,逐渐产生性格缺陷。我校有个学生使用着最贵的手机,穿着高档的衣服,但独立性,思考能力,行动能力极差,不懂得尊师重道,更处理不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问题学生“人本化”转化策略

转化问题学生应从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进行“人本化”的关怀,使学生成长中来自原生家庭的缺失得到适当补偿,才能有效地在学生内心植入希望的种子, 唤醒其对生活的渴望和热情。

(一)转变观念,用爱感化问题学生

关爱的缺失使问题学生失去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心。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教师不能存有抱怨情绪,更不能对他们冷眼怒对。一切教育都应以对学生的爱为前提,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教师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命运。对待这些问题学生,需要教师付出更多更长久的爱。教师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会逐渐“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提高修养,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榜样的缺失往往使问题学生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戴上了有色眼镜。他们不尊重老师,顶撞老师,不服从管理。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如果教师能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学生自然服从管理。这也意味着,中职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个人品行修养,真正以真诚、善良、责任、信心和勇气,担当和奉献,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成为学生的旗帜和路标。教师的崇高人格会像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三)换位思考,使学生获得尊重感

尊重感的缺失,使他们不断走向某种极端,在学校中要么百依百顺,毫无主见,要么乖张叛逆,不听从安排,不服从管理。这些问题学生,往往自尊心极强。如果老师经常批评他们,学生会对老师产生反感和逆反情绪,学生的自尊会受到伤害。但他们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信任,因此,教师不能疏而远之,要以尊重和信任的态度与他们经常接触。换位思考,了解他们的需求,赢得他们的信任,并且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创造机会,寻找理由,让他们体验被尊重和信任的感觉。获得了尊重和信任,“问题”学生内心会逐渐生发出温暖和和谐的力量。

(四)掌握方法,科学引导学生

家教的缺失使得问题学生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没有自信,生活索然无味,这些学生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和坐标,在学校往往出现消极、被动,甚至抑郁。教师对待这些问题学生,仅仅依靠关爱和尊重都无法满足他们内心的需要,因为他们不缺少“爱”,往往是被“爱”的过了头。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找准并把握问题学生的内心问题,成为他们的心理医疗师。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科学地引导学生,使其从内心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五)家校互通,改善学生成长环境

孟母三迁是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可见成长环境之重要性。问题学生之所以产生,源头在于其从小家长给予的教育,也就是家庭教育。问题学生的转化不是某几个教育工作者单枪匹马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果不改善他们的成长环境,尤其是家庭教育环境,不能为他们营造和谐的“精神家园”。他们所缺失的爱、榜样、尊重和家教也会在毕业后的生活中如影随形,如果学生内心不够强大和坚定,思想认识不够成熟,这些负面的影响仍会继续阻碍他们的成长。因此,转化问题学生,以学校为主导,采取家校互通的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思想,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找出转化教育学生的良策,形成转化问题学生的合力。;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具有特殊性和发展性。对待问题学生,教师不能以传统教育的模式批评惩罚他们,更不能一味地抱怨。要以“人本化”的关怀,给予他们爱和尊重,要以人格魅力给予他们榜样的力量,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并努力构建起家校合作,改善他们的成长环境。

猜你喜欢

人本化问题学生融入
以“人本化”管理模式促学校高效运行
面向人本化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论国家主权维护与投资者保护的适当平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
人本化管理模式在小学管理中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