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瓷:马蹄声消 释彩影魅

2020-07-06王雷

当代工人 2020年11期
关键词:鸡冠窑址瓷器

王雷

辽瓷,产生于辽代,其发现与发展又离不开辽宁,一语双关的称呼,也赋予了辽瓷更多重的意义。

时间倒回,1930年4月22日,在沈阳大东边门外的一处工地上,工人在掘土时发现了一座古墓,墓中石棺內有一件青釉黑花瓶。那时的工人有着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立刻停工,将这一发现上报政府。

消息就这样一层层递进,来到了时任教育厅厅长金毓黻的办公桌上。金毓黻,著名历史学家。得知消息后,他立刻奔赴现场,在工地的石棺上,捕捉到一处极易被忽略的铭文,刻着“承奉郎、守贵德州观察判官、试大理司直,赐绯鱼袋孙允中,开泰七年,岁次戊午”31个字,翻译过来即是:“辽圣宗耶律隆绪开泰七年(1018年),有一个叫孙允中的人,他在贵德州(今辽宁铁岭)以承奉郎的身份担任当地的司法官职。”

平淡无奇的文字却透露出两个极为重要的信息:第一,这是一座辽代的墓葬;第二,此前辽宁出土的辽墓中从未有过瓷器,此次在辽代墓地里挖掘出了青釉黑花瓶,或说明那时制瓷在此已相对成熟。敏锐的金毓黻捕捉到这两个重要信息后,欣喜若狂,又仔细端详起这个青釉黑花瓶:瓶高25.2厘米,肩部和瓶腹部绘有野菊,器面3个六角形中,绘有高士、立鹤、伏兔。伏兔于草丛间四处惊顾,十分生动传神。金毓黻当即断定,这件青釉黑花瓶为辽代瓷器。金毓黻把当天的发现记入了《静晤室日记》,并在《东北丛镌》中发表了《辽金旧墓记》一文,阐述了沈阳发现的这座辽墓与发现辽瓷的过程。后来,曾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的李文信又将辽瓷正式命名定义。

辽瓷,由此第一次被世人认知。

在辽宁境内,辽瓷也开始接连出土,烧制辽瓷的窑址也相继被发掘出来,法库叶茂台窑址、周地沟窑址、务名屯窑址和北土城子窑址,还有辽阳冮官屯窑址等一系列辽瓷窑址的浮现,也让辽瓷开始成为中国瓷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门类。

人们不禁要问,古时的辽代人,也就是契丹人,马背上的游牧民族,烧制瓷器的雅致之举怎能出自他们之手?这就要从更为久远的岁月谈起。公元1005年秋,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浓重一笔的著名历史事件“澶渊之盟”之后,大量的南方烧瓷匠人从烟雨江南来到辽莽北方,繁衍生息的同时,将珍藏的烧瓷工艺奉献出来,融入当地元素的同时逐渐发展,方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的瓷器,这也是辽瓷的起源。

辽瓷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鸡冠壶。鸡冠壶因置于器物顶端用以穿绳的部位酷似雄鸡的鸡冠而得名,是辽瓷中最具马背民族风情的器物。鸡冠壶并非只用来观赏,而用于实际生活,作用是取代马背上的皮制水囊。“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民族生活习俗,使水囊成为日用必需品,长途跋涉中皮制水囊里的水会变质,于是随着烧瓷技术的引入,鸡冠壶就成了马背上的“标配”。

提到契丹,最被大众熟知的当属金庸笔下的萧峰。据历史考证,萧峰确有其人,2017年在沈阳康平出土的辽代南院大王墓群,有大量证据指向这便是当时南院大王“萧峰”,只不过此萧峰非彼萧峰,但墓地里确有鸡冠壶随之出土。

所以,萧峰也用鸡冠壶。

契丹人创立的辽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曾一度将辽国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但大辽王朝仅存续了200多年便迅速陨落,此后再难觅踪迹。辽瓷也随着辽国的衰落逐渐被历史尘封,仅存于出土的文物和史书的记载当中。

岁月悠悠,王朝更迭,时光的书一页页翻过,又一页页展开。1923年,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了《中国国民党宣言》,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纽约成立,毛泽东在湖南创办了《湘江评论》杂志……中国北方,沈阳肇新窑业公司成立。

肇新窑业的创始人叫杜重远,是中国知名实业家和抗日爱国人士。年少的杜重远偶然在一本窑业杂志中看到一篇载有日本人在大连办大华窑业株式会社的文章,写的是日本将中国制瓷发扬,并不断钻研技术,用本国生产的“物美价廉”的瓷器不断冲击中国市场,而曾被世界称为“瓷器之国”的中国,竟在市场上一蹶不振,令人痛心。

联想文章所记确为当时之景,杜重远不胜唏嘘,他深感“唯有振兴实业,才能拯救中国”,于是下决心重振陶瓷业。

1917年,杜重远以奉天省洮昌道尹公署官费留日学生的身份,入日本仙台高等学校窑业科,专攻陶瓷专业,成为中国最早的窑业专业留学生。1923年,25岁的杜重远学成归国,创办了沈阳肇新窑业。

辽瓷虽已尘封,但杜重远要重启辽瓷,将辽瓷赋予新的含义,让辽瓷不再仅仅存于史书的记载,让辽宁甚至东北这片热土,成为辽瓷全新的舞台。

在肇新窑业的带领和鼓舞下,整个东北陶瓷业迅猛发展起来,一大批陶瓷企业开始不断发展壮大。时至1929年,沈阳市就有大小窑业50余家,瓷器产量500余万件。肇新瓷器不仅质量不逊于日本瓷,而且价格低廉,因此深受国人的喜爱,在肇新成立5年之后,将日本瓷逐出了东北市场。

辽宁瓷业的崛起,实现了中国制造的一次成功突围。1928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华国货展览会上,辽宁参加展出的国货肇新瓷器制品,一举夺得优良产品的称号,让全新的辽瓷在穿越千年之后再次惊艳世界。

遗憾的是,辽瓷的重启虽璀璨却短暂。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疯狂侵占东北,辽宁民族工业备受摧残,以肇新窑业为首的瓷器企业无一幸免。1941年,侵华日军颁布所谓的“七·二五”物价停止令,规定所有工商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都必须按照规定的办法进行配给、采购和出售。物价停止令的实施,使所有工厂和商店随时都有因触犯“法令”而被关闭的可能,肇新窑业等窑企只能无奈宣布停业。国民党接管后,又大肆对窑业公司进行抢掠,辽宁瓷业频遭重创。

几经跌宕,辽宁瓷业终于等来了沈阳解放的那一天。1949年,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肇新窑业等企业迅速恢复了生产。因社会稳定,工人热情高涨,生产出的瓷器特别畅销。1949年3月1日,肇新窑业实行了公私合营,业务逐渐走上正轨,进入历史上最稳定的时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沈阳陶瓷厂生产建筑用陶瓷,肇新窑业生产日用陶瓷,两家工厂分工明确,都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直至20世纪80年代,肇新窑业被划归到高压开关厂后,才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如当年辽瓷的残片,将光华敛藏,走入历史。

辽瓷,步入历史的同时,又从现实中走来。

辽阳市区东北约30公里处,太子河蜿蜒而过,在阳光的映射下,河岸发出粼粼闪光,那正是点缀在河岸上的辽瓷古残片。在此偶尔寻得瓷片,已被当地居民习以为常。

直到2013年、2014年,经专家两次考古认定之后,真相才浮出水面——这里被正式认定为辽“五京”之一的东京冮官屯窑的古窑址。

负责冮官屯窑考古发掘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梁振晶评价:冮官屯窑填补了中国陶瓷史的若干空白,是目前东北地区唯一一处保存较好的最大的手工窑场遗存,是中国东北陶瓷手工业发展传播的源头,可谓“东北第一窑”。

辽瓷,再一次撩开历史的面纱,走入世人的眼帘。

冮官屯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人学者从此络绎不绝。当地政府却有着更长远的规划,将太子河南岸的冮官屯窑遗址、北岸的燕州城山城以及太子河沿岸风光带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围绕冮官屯窑址建一个模仿当初生产的场景,让历史重现。

其实,在距离冮官屯100多公里的沈阳法库县,这里早已将辽瓷的历史重现。

在法库县辽金源陶瓷的厂房内,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排排整齐待烧的深素色胎体,正在准备“华丽变身”:胎体进入窑炉后,会成为仿辽瓷窑的变釉瓷坛。工厂负责人为这种创新式的复古辽瓷起了个名字,叫金丝驼绒窑变釉,这种瓷坛将被用作酒具运往全国各地的酒厂,延续了古时辽瓷在民间存酒的这一大用途。

因循古法推陈出新烧制仿古辽瓷的企业不在少数,如今的法库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被誉为“中国瓷谷”,陶瓷产业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也成为辽瓷走向全国的实业基地。

辽瓷技艺的重现需要创新,而辽瓷文化的传播则需要传承。在辽宁,有一位80后,以辽瓷非物质文化遗產传承人的身份,将辽瓷的技艺融入现代技法,重新还原了金戈铁马下的温润如玉,她就是孙天舒。

孙天舒毕业于沈阳理工大学,专业是艺术设计陶瓷方向,在校园里,她阅读了大量有关辽瓷的书籍,鸡冠壶、鸡腿瓶、凤首瓶……从书中走出的辽瓷让她一次次的心驰神往,辽瓷已成了她念念不忘的结。

“应该为辽瓷做一些事情,将这古老的文明传承下去。”毕业后,孙天舒谢绝了很多企事业单位的工作邀请,一头扎进了辽瓷的钻研当中。寒来暑往,苦尽甘来,孙天舒将青春全部付诸于辽瓷,如今收获满满,各种奖项拿到手软,各类作品被争先收藏。

对于孙天舒而言,辽瓷于她而言承载的意义绝不仅仅如此。“辽瓷是文化。”孙天舒坦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辽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她要做的还有太多太多。

猜你喜欢

鸡冠窑址瓷器
鸡冠的由来
观鸡冠 辨鸡病
中国的名牌瓷器
寻梦“海丝”:多元参与助推漳州市古窑址保护策略探析
鸡冠花
高傲的瓷器
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址完成考古发掘
较量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磁灶窑及其外销执壶的器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