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问题情境 激学习活力

2020-07-06沈国良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沈国良

摘  要:一个没有兴趣的学习是可怕的,也是没有出路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激发孩子们的数学兴趣看成首要任务去对待,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并努力创设好系列问题,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渴望,引领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进而使得整个数学学习充满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活力;问题情境;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数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经典之言,留给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是什么?笔者认为,一是数学教学不能忘记本质,那就是要打好孩子们数学学习基础,比如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等;二是要把学生当成鲜活的生命去对待,也就是教师眼中要有人,心中更应有学生。从而在教学中教师就能蹲下身来,用平视的目光看待孩子们。同时,也会慢下脚步,学会等待,等待属于儿童的那份鲜花盛开。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力,教师就应谋划好教学情境的设计,以此刺激学生的内需,促使他们更加主动求知,积极探索。

一、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助力学习深入

数学应用性问题是检验学习状态的标志之一,也是激发学习探究愿望的源头所在,更是培养学生追溯问题背景和原型的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地创设一些应用性问题情境,把那些远离学生现实的问题生活化,使得那些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等,从而更有效地引领学生在问题分析、思考和解决之中,个性学习得到释放,学习思维得到发展,尤其是思维的发散性等得到锻炼。

例如,在五年级“圆的面积”教学之中,教师就得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研究中更好地领悟圆的面积的计算原理,建立圆的面积的计算概念,从而让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理性,更有灵性。

师:(利用课件展示一则数学问题信息)李大伯最近很苦恼,原因是他准备用62.8米的篱笆围一块菜地,但是他不知道怎样围才是最好的,而且是面积尽可能大的。同学们,你能帮帮他吗?把你的思考画出草图,并帮李大伯计算出面积。

生:可以围成长方形的,长20米,宽11.4米,那么面积就是20×11.4=228(平方米)。

生:可以这样围,但是面积不是最大的,因为围成正方形时,正方形的面积是最大的,所以先要算出正方形的边长,62.8÷4=15.7(米),面积就是15.7×15.7=246.49(平方米)。

生:不对!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应该是圆的面积最大吧!62.8÷3.14÷2=10(米),这个是圆的半径,面积是3.14×102=314(平方米)。

……

师:你们的思考很中规中矩,有没有一些其他的思考呢?

生:老师,如果李大伯利用一堵围墙,这样行不行啊?

师:是一种新思路,我们不妨去试试看。

(学生开始思考利用一堵圍墙的新菜地的围法)

……

生:我们通过计算和比较发现,利用一堵围墙,是半圆的面积最大。过程是这样的,62.8米是半圆弧的长度,那么对应的半径就是62.8÷3.14=20(米),面积就是3.14×202÷2=628(平方米)。而围成正方形的面积是438.0649平方米,明显比半圆的小得多。

……

数学学习是什么?它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也不是纯粹地解决问题,而是一种融入智慧、融入生活的问题研究。案例中,教师创设帮李大伯设计菜地的应用情境,诱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去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学会分析与比较,使得整个问题解决不断升级。除了知识应用外,还发展了孩子们的分析思考力、判断力等,从而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稳步发展。

同时,还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发散思考。“你们的思考很中规中矩,有没有一些其他的思考呢?”这是一个带有不确定性的问题,旨在让学生自由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魅力,终于我们收获了惊喜。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提出了“利用一堵围墙”去思考的方案,使得整个问题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研究也更具挑战性。

二、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助推学习升级

创设趣味浓郁的问题情境,本就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得重视学生生活现实的解读,努力营造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探究氛围,并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去谋划教学情境,进而为孩子们数学观察、分析、思考、联想、归纳、抽象等提供一个最为适宜的情境,促使他们敢于去动手尝试,勇于去辨析交流、质疑问难等,使想学、乐学、主动学等成为他们数学学习的主流。

例如,在五年级“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中,教师就得创设一个富有儿童化情趣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情境中的学习争辩之中,使其成为情境中一员,从而促使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孩子们的整个学习变得更加主动,也更加富有活力。

师:(课件展现动画视频)偶数、奇数小人物争得面红耳赤。“我们的和是奇数?我们的积是奇数?”“你胡说,我们的和是偶数,我们的积也是偶数。”……

师: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从中你想到了什么?你能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告诉我们大伙吗?

生:我觉得,第一个奇数小人物说的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是与偶数小人物在对话。“奇数+偶数”的和,好像就是奇数。而“奇数×偶数”的积好像就是偶数。

师:噢!你是这样理解的。同学们请认真思考这个观点。一个奇数、一个偶数,它们的和会是什么数呢?

生:奇数,你们看1+2=3,10+11=21,1000+1001=2001,等等,都是这样的规律的。

……

师:那第二个偶数小人物说的怎么样呢?

生:不好说。如果它与偶数对话,就是正确的;如果与奇数对话,就是错误的。

师:这么复杂吗?能举例验证一下吗?

生:第二种情况不需要再验证了,我们已经举例证明过了。如果是一个偶数和另一个偶数,就是这样的:2+4=6,100+1000=1100,等等,说明是正确的。

师:很好!你们能用这种策略去思考这两个小人物的后半段话吗?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积的奇偶性。

……

创设趣味性强的问题情境,是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之一。因为趣味性强的场景总是惹人喜爱的,有趣味的知识也是非常吸引人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讲,趣味性的浓郁程度,能够左右他们观察、思考以及合作探究等力度,也会影响着他们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的层次。

为此,案例中,教师首先展播了奇数、偶数两个小人物的争吵动画视频,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同时,也让学生在观看、倾听中了解到视频中所含的数学信息。其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验证自己的判断,从而引导学生在举例中深化学习理解,在争辩中促使学习升级。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掌握举例反驳的证明方法,为他们有理有据地思考提供一种经验借鉴。

三、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助推思考升级

开放性问题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它是培养孩子们发散思维的有力抓手,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得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孩子们在不同的问题结构、设问方式等解析中,领悟开放式问题的真谛,在更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中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而增强学生对问题探索的兴趣,促进他们的数学思考更加具有深刻性,从而让他们的数学学习更富灵性,释放出智慧的氤氲。

例如,在六年级“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开放性的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体验中生成学习疑问,从而使得他们的学习注意力更加集中,并在不同的思维碰撞中理解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由来,初步领悟圆柱的体积与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师:你们知道圆锥的体积是如何计算的吗?

生:底面积乘高,再乘三分之一。

师:噢!这么快就知道了,你知道为什么要再乘三分之一呢?这个三分之一又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被问得有点茫然,显得不知所措)

师:有没有办法来解释这个三分之一的来历呢?

生:用实践来证明。

师: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请用学具盒中的学具去做一做实验,看看能否获得相应的结论?

每一组学生手中都有一个圆柱,三个不同的圆锥。其中的一个圆锥与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一个圆锥与圆柱是等高,但底面稍大点的;一个圆锥与圆柱是等底,但高稍矮点的。

学生根据这些学具,自主搭配进行实验。

……

案例中,教师给予学生的实验器材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如果学生不具备发散思考的本领,那么只做一个实验,他们的实验结果是差强人意的,也会使他们的学习进入到一个胡同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领孩子们积极投身于实验活动之中,学会从多角度去试验,从而在分析、比较中学会思考,逐步提炼出圆锥、圆柱这两个容器体积之间的关系。并且让学生在不同的数据面前,学会分析、比較,致使整个实验的本质得以彰显出来:为什么会有圆柱的体积不是圆锥的3倍?是因为它们不是等底等高的。如果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那么圆锥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自此学生就能够运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猜想,进而促进整个学习理解的深入,加速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概念的扎实建立,使得整个学习得以升华。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于解读文本,善于把脉学情,从而科学地、灵活地创设系列问题情境,以便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诱导学生去观察、实践、反思、争辩等,让他们的学习活力四射,美丽无穷。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