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考试制度比较研究
2020-07-06关庆
关庆
摘 要: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和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我国部分高校考试制度落后,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通过对中美高校考试目标、考试形式、考试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校;考试制度;比较
考试制度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理念与开展形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方案的推进实施,现行的考试制度不能更好的反映学生的能力,如何进行考试制度改革,适应转型发展的时代需求,值得教学管理部门深入研究。本文通过研究国内高校考试制度现状,挖掘美国高校考试制度的特色亮点,从考试形式、考试内容、成绩分布等几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为普通高校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1 中美高校考试制度的差异
1.1 考试目标
目前我国高校考试制度是高中考试制度的延续,仍倾向于应试教育。这种制度下单凭一次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掌握知识多少、实践技能强弱、创造力有无的依据,把一次考试成绩当作结论性评价,显然不适应当前人才培养需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现行高校考试制度对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要求较高,而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不足。
考试作为“教”、“学”、“评”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反馈,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考试制度更注重考试过程的组织安排及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而忽视了考试的本源目标,容易使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试。美国斯坦福大学以培养“有用的人”为其教学宗旨,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创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1]因而,在美国课程考核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记忆力的考查。在考核目标设计中要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化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发挥其优势和潜能。
1.2 考试形式
我国高校考试形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考试一般统一安排在每个学期的期末,也就是俗稱的考试周,学生在复习备考期间突击应考本学期所有的课程,并不利于真正的掌握知识。目前我国多数普通院校考试成绩评定仍以闭卷为主,考试时间也比较集中,往往学生会出现考前突击、考后全忘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二也容易导致学生作弊问题的出现。美国高校考试形式丰富多样,根据课程的培养要求可釆用开卷、闭卷、论文、口试、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2]部分高校还尝试同一课程多样化考核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考试方式和类型。这些考试形式的改革有助于实现对学生全面评价的目标,体现了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
1.3 成绩评定
近年来,多数高校考试进行改革,提出把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纳入考核评定中,学生的成绩一般体现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但是期末考试成绩一般占60-80%左右,同时受教师的能力或重视程度影响,部分教师在命题中不能注重学生的能力考查,平时成绩给分随意,甚至仅用出勤成绩来决定学习过程,并不能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美国高校课程考试成绩中试卷成绩比重多在40%-50%,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日常作业、论文、设计甚至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独到观点等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半数以上。[3]这种计分方式分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促使学生注重对于日常学习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整体学习效果。
1.4 成绩反馈
在我国,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的职责主要包括阅卷及考试成绩分析,但由于条件限制,成绩分析多数是基于总成绩分布对比,缺乏对各题目的详细分析,尤其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而基于课程衔接问题,学生也不会得到关于考试的反馈,导致最终的成绩分析仅是流于形式,毫无意义。而美国高校则有着一套较完备的课程评价反馈体系,教师不仅要评出学生的成绩,还要针对此门课程的考试内容、结果进行分析,并且分析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不单是能了解自己知识的欠缺,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理念上的不足。
2 对我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启示
2.1 转变考试观念,端正考试目标
我国高等院校主要包括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高等专科院校等几类。不同的院校类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相应的考试内容和考核标准也各不相同。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提首先要端正考试观念,作为教务管理者及一线教师,要在遵循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转变原有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培养,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教学效果的观念,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考试的初衷是在于“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管”。因此,考试要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为目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考试成绩,尊重和正视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真正把考试和树人育人结合起来。
2.2 创新教育理念,丰富考试形式,完善考评制度
2019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出要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综合应用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过程考核比重。[4]因此教师应创新教育理念,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际要求来进行各专业考试形式及内容的改革。课程考试的改革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减少理论考试比重,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尤其是应用性专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过程性考核要制定翔实的评价指标,权重设置合理,坚决杜绝以出勤或单一性课堂提问给分的形式。在国家大力推广在线教育平台的契机下,设计良好的线上平台教学互动环节几随堂测试等可以有效解决对学生的平时表现无法及时记载的问题。在考试时间和形式上,改变课程考试一张试卷决定成绩的现状,应加大题库建设,尝试阶段性随学随考,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强调学习要平均用力,突击学习是无法达到考核标准的。
2.3 注重考试结果的分析,建立健全考试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机制
考试的质量分析主要是“四度”的分析: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通过考试信度和效度的分析,确定考试结果的可靠性及考试结果解释和使用的有效性;通过试题难度和区分度的分析,发现试题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试题的修订提供依据。
学校考试质量分析与评价包括学生试卷质量的分析与学生的成绩分析两大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考试试卷时,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以及该门专业的发展现状,合理设置试卷的难易程度。教师只有通过考试的质量分析,诊断学生学习中的进步、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并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总结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此外,学校应避免试卷分析、成绩分析流于形式化,教师应认真反思评价结果,切实提出改进意见。
目前各高校考务管理部门均有对考试结果分析的相关要求,但是多数院校教师对考试结果的分析过于简单,而学生只知道本门课程的分数,对于自己知识体系的欠缺、教师对试卷分析、成绩分析不得而知。主要问题在于高校课程的阶段性,本学期的任课教师一般也不会出现在下学期的课堂上,不像高中阶段课程及教师的延续性。因此建议高校应在下发考试成绩的同时将各门课程的成绩质量分析结果一并反馈给学生,并由相关任课教师结合学生的考试问题进行开发性解答。教师通过考试的质量分析,能够剖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使学生能够及时纠错,同时教师也可总结此次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及时整改,避免在下次教学中出现同样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应督促教师做好教学反馈报告制度,充分发挥和最大限度地实现考试反哺教学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忠喜.斯坦福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大学教育,2015(9):28-29.
[2]https://aadps.net/2019/5628.html.
[3]丁紅卫,于学媛.中外高校学业考试比较研究[J].教育与考试,2017(05):51-55.
[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5]刘荣.国内外高校考试制度的现状比较及启示[J].北方经贸,2009(06):134-135.
[6]赵丹,李新宇.国外高校考试制度的特点及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1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