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7-06林艳玉
林艳玉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中,上海各大郊区牢牢抓住机遇,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上海乡村振兴空间品质。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资源;问题;对策;上海
中图分类号 F2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2-0264-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1],此后中央相应地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战略规划等文件,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支持。2018年,上海市也相应出台了《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文件,聚焦“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探索出一条农业持续发展、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新道路,打造上海乡村发展的新面貌。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更应主动担当作为,做乡村振兴的出力者、排头兵,为上海乡村发展贡献年轻力量。
1 发挥发展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
2018年11月4—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到,上海要继续成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是金融行业及科创的中心。上海的发展影响着全国,现在的上海与其他国际特大城市相比,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发展前景等方面还有差距。而在乡村方面,城乡差距依旧存在,乡村发展滞后的事实不容忽视。在城市建设方面,可以对标最高最好标准,立足自身特色,聚焦比较优势,打响“四大品牌”,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在乡村建设方面,基于我国国情、农情的不同,当前没有现成的国际案例可供参考借鉴,必须坚决贯彻实施习近平“三农”思想的重大举措,为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全球解决乡村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中国的改革到了“好肉都吃光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的阶段。中央政府是改革的顶层设计者,目前需要动员来自地方政府、企業、社会各个层面的一线改革者有作为、有行动。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做“扇动翅膀引起龙卷风”的蝴蝶,推动上海乡村振兴“三级跳”。
2 存在的问题
从中国国情出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并解决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完善制度性供给[2]。当前,上海各郊区乡镇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美宅基创建、村庄改造、水路网沟通建设工程等,“三分黑七分白”的乡村风貌建成风格,村庄整体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2.1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部分村注重村景、村牌、墙面粉刷等修饰,忽视真正惠及百姓的水系沟通、生活污水改造等工程建设;也存在过度依赖设计公司,对现有工程缺乏方向性引导,导致重复造桥、工程顺序逆反带来的资源浪费。
2.2 对村庄整体把握不清晰
按部就班对照迎检标准,往往“为了检而做”,缺乏总体规划,也缺乏特色和创新性,以致工作做了很多,但仍缺乏一条主线串起各个元素,乡村工作亮点不突出。究其原因,还是乡村振兴工作未跳脱“自上而下”的思路,但往往由于体制内岗位、站位等原因,思维受限,未能拨开迷雾见本质。
3 发展对策
3.1 培养企业家思维
上海的乡村建设不同于江浙地区,既有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优势,也要认清自身的短板。上海乡村的发展要有哲学家的思辨意识,要深刻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把握“四个更”,即发展思路更开阔、目标更坚定、作风更务实、组织更强大。乡村要振兴,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源就是开阔思路,培养企业家思维。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3]。与体制内的思维不同,企业家作为理性经济人,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看待问题往往更长远,能够从大家都不看好的现状中看到机遇,比如,外国人参与投资的“洋家乐”别墅、大城市企业家开发投资的特色民宿,随着资本的进驻和企业家的开发,莫干山劳岭村、紫岭村由早期的闭塞落后山村发展成为都市白领的避暑胜地,当地经济得到质的提升。
3.2 培养规划意识
百年大计,规划先行。总规是区域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蓝图,只有按照规划制定相关方案,才能真正保障区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着重空间布局、空间规划,统筹考虑生态、文化、产业等建设,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发挥乡村资源优势,顺应自然寻发展
从长期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分为3个阶段,即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关键在于发挥乡村资源优势,顺应自然寻发展。浙江省乡村振兴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很好地融合了当地的自然风貌和文化因素,即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以及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4]。比如德清县的五四村,自然村貌保存良好,通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打造“一带、一核、五片区”村庄建设和产业布局,形成“村在园中、园在村中”的悠然人居、田园五四农村新景象。莫干山的劳岭村、紫岭村错落分布的民宿,或洋气、或清新,与莫干山的自然风光相映成趣。回归自然,以自然风光为底色进行创作,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的发达和便利吸引人的集聚,乡村的美景和自然风光同样可以吸引人的集聚。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方面,上海的小镇做得不如江浙的小镇,乡村还处在“捧着金饭碗要饭”的困境中。对此,需要借鉴品质例子,对标最高标准找不足,回归本源,寻找一条以自然风光取胜的特色之路。
4 结语
上海的乡村振兴要“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发展”。上海拥有俱佳的区位优势,村落生态优势明显,水网密集,百亩农田,错落有致的宅基房,市中心与郊区乡村的车程基本在1 h以内,打好乡村生态底色,充分挖掘上海文化底蕴,成为吸引城市人群周末休闲的好去处,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5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孔祥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展、问题与趋势[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1):5-11.
[3] 张雅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的借鉴与选择[J].理论月刊,2019(2):126-131.
[4] 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1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