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差异化教学研究
2020-07-06韩溥
韩溥
摘 要:所谓因材施教,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教育原则,同时也是一条经受住实践检验的教育方法,是指教师利用自己教学经验,结合实际,使教学的不同维度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最大限度地弥补学生的不足,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因材施教 差异化教学
由于历史局限性等原因,我国长期存在大统一教学的情况,随着教育教学实践的进行、经验的总结,其弊端日益凸显,学生对差异化教学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基于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使命。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特点,尽可能地调整教学方式和思维习惯,使得开展的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产生更大的效益。
作为市一级的重点学校,我校面向全市所有旗县区招生,有很多的学生来自经济发达基础教育设施先进的区县,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教学设施匮乏的旗县。虽然教育行政部门近些年在实现教育均衡化方面做出了富有实效的努力,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思想意识水平的差异过于明显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基础、习惯、兴趣及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情况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产生的问题就是,给定全体同学同一个任务,并且按照同样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对全部学生都统一要求就顯得力不从心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信息技术这种技术性、时效性高的课堂中实行差异化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1]
一、学生差异化分析
在开学正式讲授课程内容之前,针对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初中校的学生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熟悉程度、信息技术概念理解程度等方面进行调查。通过研究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差异。[2]
1.学习起点差异。
有部分发的旗县的学生,从小家庭注重信息技术相关的兴趣课程学习,比如参加机器人社团学习、进行部分简单的编程学习,从而使得学生从小有一定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在上初中之前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即便是在中学学习中也是由于不重视等原因导致实际操作少,相对应的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差。
2.学习速度、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
信息技术本应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受外界干扰通过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能力升华。对于信息技术这门理论性很广、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很高。但是在调研中发现,不同地区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程序思维探究问题,甚至可以自主进行简单的建模,而有一部分同学则依赖于老师的讲解,基本无法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对于信息技术这门技术更新极快的课程,自主学习能力是必需的一项能力,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的差异明显。
3.学习积极性的差异。
一些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表现出了极大积极性,尤其是学习起点相对较高的同学同学相应的积极性较高。相反,一部分同学,尤其是起点相对较低的女同学则表现出积极性差,甚至有些消极的对待信息技术课。
二、实施差异化教学。
信息技术课差异教学符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精神。按照授课步骤进行差异化教学是关键。
1.授课目标差异化
在授课前应该针对学生的兴趣程度不同,可以结合这一代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知识点的引入和讲解,从而实现是更多的学生提高兴趣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合理地将学生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次,制定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准备“ps工具的使用方法”时,可以要求学习起点低、基础差的学生掌握诸如“画笔工具”、“橡皮擦工具”的使用等基础操作内容。针对信息技术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掌握诸如“套索工具”、“仿制图章工具”的使用方法。而对于信息技术素养特别高的学生,可以将本节课的目标设定为“蒙版的使用技巧”等高级应用。
2.组织形式差异化
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性,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将信息技术学习起点特别高的同学分到一组,使得他们在做“附加题”时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充分的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将信息技术水平较高和较差的同学进行均匀分组。同时分组时尽可能地照顾到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搭配。通过合理的分组尽量让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在学生中实现“师带徒”的学习模式。
充分引入“课前三分钟”授课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前三分钟分享,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在选择主讲人时要兼顾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争取每个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作为主讲人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分享。这样可以至少在同层次的学生中引起共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当然教师对主讲人的分享内容进行提前把关是有必要的。
3.授课形式差异化
针对信息技术水平高的学生,老师应该严格按照课堂教学计划讲解新知识,并且注重综合知识的讲授,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模水平。针对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老师应该讲授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术,使得这部分学生的能力逐步提升。
4.任务及辅差异化
对于已经分组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最高的分组学生在布置任务时要布置综合型的题目,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而对其进行辅导时也是启发式辅导,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而非告知学生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例子实践实现建模。针对信息技术水平较高和较低的均匀分组的学生则布置一些具体事务性的任务,并且在组内做好“师带徒”的工作。
三、跟踪差异教学的效果
课后根据教学效果反思差异教学的策略,持续跟踪差异化教学产生的效果,为进一步做好差异教学提供数据依据。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云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式教学差异化教学的模式与成效研究[J].时代教育,2015(24):201-202.
[2]邱灵芳.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差异化教学的模式与成效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5):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