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掖市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发展现状与建议

2020-07-06陈海鹏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发展现状建议问题

陈海鹏

摘要    介绍张掖市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实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种子基地建设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    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发展现状;问题;建议;甘肃张掖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2-0060-02                                                                                     開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近年来,张掖市为建设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以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为目标,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扩大基地规模,加大基地建设投入,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加强市场监管,全力打造全国种业发展水平“领先之区”和种业市场监管“首善之区”。本文对张掖市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1    发展现状

1.1    利益联结完善,基地规模稳定

张掖市坚持将玉米制种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积极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引进培育种业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张掖市全市有玉米种子企业64家,种子加工中心22个,年加工能力达50万t以上。依托种子产业园区和加工龙头企业的聚集效应,引导、鼓励基础条件优良和农民素质较好的制种基地村与实力强、信誉度好、技术服务到位的优势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步实现了种子生产基地向优势企业集中,全市60%以上基地村与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19年,全市共落实杂交玉米制种面积6.00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72.5%,玉米制种基地涉及全市四县一区,34个乡镇,263个行政村,平均产值3.6万元/hm2,较上年增加4 200元/hm2;预计玉米制种总产量达36.9万t,生产总值达21.60亿元,种子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市农业生产效益最为显著的主导产业[1]。

1.2    突出项目引领,基础稳步发展

一是积极实施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项目。2015年国家发改委同意实施《国家玉米制种基地(甘肃)建设项目》,下达资金4.26亿元。张掖市严格落实项目建设要求,研究推动项目建设工作,经过3年的实施,已全面完成改造标准化玉米制种基地1.47万hm2,项目的实施为基地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二是充分落实制种大县奖励资金政策。严格落实奖励资金使用管理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了《玉米制种大县财政奖励政策实施方案》,围绕执法监管能力提升、新技术新机械研发推广、从业人员培训、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基地专项检查等方面切实抓好资金的使用和管理。2015—2017年累计落实制种大县奖励资金1.05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1.27亿元;2019年中央财政下达奖励资金5 000万元,基地建设投入连续增加。三是稳步推进玉米制种基地监管信息化建设。临泽县、高台县、甘州区分别投资600万、500万、360万元投资建成了面向政府的基地监管分析平台、面向企业的制种过程管理服务平台、面向群众的种子质量溯源平台,并先后布局12个信息化示范基地、10家信息化加工示范企业、45个视频监控采集点和多套环境气象监测站,制种基地信息化监管覆盖面积达到3.21万hm2,覆盖率达到53.5%,已初步实现了核心示范基地田间数据智能采集、生产动态实时监管、种子质量认证和追溯信息化管理,为玉米制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1.3    积极打造质量品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一是大力推进种子质量全程认证和贴标销售工作。围绕保障“张掖玉米种子”质量水平,张掖市先后制定发布了《张掖玉米杂交种子地方质量标准》和《张掖玉米杂交种质量规范》,各环节严格把控种子质量。2011年“张掖玉米种子”成功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市内企业积极响应玉米种子贴标销售,“张掖玉米种子”贴标率达19.4%。二是扎实开展全国杂交玉米种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工作。按照国家质检总局批复同意的《全国杂交玉米种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张掖市)筹建规划》总体目标任务要求,积极开展示范区建设工作,促进各项工作平衡发展、整体推进。三是积极组织市内种子企业参加中国种子大会、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生态产业博览会暨绿色有机农产品(张掖)交易会,大力宣传张掖种子产业,进一步开拓农作物种子市场,提高品牌知名度。四是积极开展张掖玉米种子“甘味”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申报工作,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品牌管理评价体系,建立产销市场体系和营销推介机制,持续提升种业综合效益。

1.4    引导行业自律,市场环境逐步优化

采取行业自律、群众参与和行政监管相结合,市、县2级分别组织成立了种子行业协会或联合会,充分发挥行业自治组织的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作用。每年由市种子管理部门、市种子行业协会对全市玉米种子生产企业进行信誉度等级评估,根据企业的规模、管理、兑付、纳税、基地等方面由种子行业协会与县(区)种子管理局及基地乡、村分别进行量化打分,实行信用等级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公示,让广大基地农户了解企业资信程度。同时,通过将企业等级评估结果与次年度制种基地授信规模挂钩,从严约束会员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积极引导企业和基地群众树立诚信意识、市场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增强制种企业法制观念、提高企业信用程度、健全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防止了涉种农事纠纷的发生[2-3]。

1.5    强抓执法监管,基地秩序规范发展

张掖市政府制定发布了《张掖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办法(暂行)》,严格落实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种子产地检疫和种子收购、兑付、发运制度。在制种生产基地落实初期,由县区种子管理部门和基地乡镇严格审查制种企业的生产资质,依次出具《玉米制种基地准入通知书》,制种企业依《准入通知书》与制种村衔接落实生产面积;合同签订后,分别在乡(镇)政府和县区种子管理局登记备案;推行村委会、镇政府、县政府、企业的“四级承诺”制度,承诺当年区域内不得发生涉种违法行为,下沉监管重心,严把准入关口,逐级落实监管责任,有效预防了涉种违法行为发生,推进基地规范发展。

1.6    严查涉种案件,依法维护生产秩序

一是深入查处涉种违法案件。对重点案件,成立由市种子管理、公安、检察院组成的督导组,实行专案专办,快速查处办结。二是形成由检察院、公安机关、行业执法部门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严厉查处各类涉种案件。2014年联合执法机制形成以来,立案查处涉种违法案件156起,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66起,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7人,有效维护了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生产经营秩序,有力地保障了种子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广泛宣传动员,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监督管理。通过电视播报、报纸刊登、网络发布和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等措施,增加案件举报渠道,对典型案件和当事人予以公开曝光。

2    存在的问题

面对当前种业发展的实际,在基地建设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五化”种子基地覆盖面还不高,当前已建成的标准化玉米制种基地仅占到基地总面积的22%,大部分制种基地还存在配套设施陈旧、抗御自然风险能力薄弱的情况。二是种子基地耕地质量逐年下降。张掖玉米制种基地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由小变大,面积由少变多,由于玉米制种属于订单生产,收入相对稳定,基地农民依赖性强,耕地连作时间长。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三是由于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建立形成省际联动执法机制,在执法监管过程中,有的省份监管严格,有的地方监管不到位,非法生产经营玉米种子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使非法种子流向玉米主产区,提前占领了种子市场份额,影响了合法制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和合法权益,导致销售市场不畅,积压严重,造成合法制种企业制种面积缩减,制种效益降低,影响制种产业的良性发展。

3    建议

3.1    加大力度实施国家级种子基地建设项目

张掖市实施的《国家玉米制种基地(甘肃)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已全面完成,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建议国家启动实施玉米制种基地建设二期项目,续建 “五化”玉米制种基地2万hm2,将投资标准提高到4.5万元/hm2以上。通过项目实施,改善基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切实加快国家级种子基地建设步伐,为推动全国现代农作物种子基地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4]。

3.2    建立制种基地轮作休耕补偿机制

针对玉米制种基地多年连作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和病虫害增多的问题,建议国家将张掖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纳入全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范围,建立制种基地轮作休耕补偿机制,每4年为一个周期,每年合理安排1.67万hm2制种田进行轮作,给予轮休补贴1.2万~1.5万元/hm2。

3.3    建立健全省际执法联动机制

在全国建立省际联动执法机制,按照“依法行政、互通信息、 联动及时、高效服务”的原则,定期开展常态化省际执法联动工作,共建联动执法工作小组、定期汇报会、联动协作机制、信息共享执法、案件移交通报、定期研判及签订联动执法协议等相关工作制度,有效维护种子市场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确保种子产业安全,促进全国种子市场健康良性发展[5]。

3.4    健全完善種业队伍体系建设

从张掖全市机构改革情况看,部分县区撤销或弱化种子管理机构,人员职能全部或部分并入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队,人员编制偏少,难以适应工作需要;有些种业大县没有专门的种子机构,导致上下体制不顺。建议国家级种子基地市、县区设置独立行使职权的种子机构。同时,加大对张掖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监管工作的支持,设立专项监管资金,配备野外行政执法车辆;新建或长期租赁改建罚没种子储存库,补充完善执法设备,以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和监管能力[6-7]。

3.5    建立网络信息监督平台

建立玉米种子安全监管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宣传和提示信息,为玉米制种行业提供及时、准确的资讯,积极引导生产主体规范行为,强化生产主体诚信自律意识。普及种子相关的法律法规,发布实时相关信息,推介诚信企业和产品,曝光违法案件,引导提高行业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切实规范玉米种子生产行为。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降低监管成本,使行业的监管步入科学化管理模式[8-9]。

4    参考文献

[1] 马明清.张掖建设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的思考[J].中国种业,2014(7):21-22.

[2] 袁大鹏.完善杂交玉米种子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加快现代种业发展[J].现代农业,2015(7):58-59.

[3] 马河,石金龙.张掖市日州区打造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基地中的问题及对策[J].种子世界,2012(3):10-12.

[4] 梁新棉,刘树勋,刘志芳,等.河北省玉米种子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种业,2014(12):35-36.

[5] 周玉堂.新疆杂交玉米种子生产情况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种子科技,2014,32(8):38-39.

[6] 王德清.玉米杂交种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陕西农业科学,2007(4):41-42.

[7] 谢太理,李体琛.广西玉米杂交种子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2005(5):487-488.

[8] 刘卫新,何明怀.玉米杂交种子生产应遵循的技术原则[J].河北农业科技,2008(18):61.

[9] 刘爱民,廖翠猛,杨文星,等.杂交水稻种子生产面临的问题及技术创新[J].杂交水稻,2010,25(增刊1):459-461.

猜你喜欢

发展现状建议问题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三代人的建议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