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劳动力流动减贫效应综述

2020-07-06王龄雪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农村劳动力

王龄雪

[提要] 能否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贫困关系和规律的把握,因而学界展开了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减贫效应的一系列研究,形成缓解论、加剧论和不确定论三种主要观点和多种作用机制,并就农村劳动力流动对部分地区和群体短期贫困的缓解作用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已有研究成果存在贫困概念界定维度单一、减贫效应测度不够长远、研究地区选择针对性差、流动方向忽略劳动力回流、研究方法忽视内生性问题等不足,仍需作相应调整改进。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劳动力流动;减贫效应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4月8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推动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以期通过改变农村地区资源配置、收入结构等缓解农村贫困问题。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是将促进劳动力流动作为中国反贫困有效路径的重要理论依据。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纲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本文试图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减贫效应有关研究进行系统回顾述评。

一、缓解论:劳动力流动有效缓解贫困

从已有研究成果看,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目前尚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有缓解论、加剧论和不确定论三种观点。其中,缓解论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能有效缓解贫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减贫的作用机制和效果评估。

(一)减贫的作用机制。多数学者从资源配置角度出发,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可使劳动力资源及资金、技术等要素在社会生产中得到有效流转配置,推动社会各部门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有助于减贫,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村收入水平提高、国民经济收入增长,因此学者支持将促进劳动力流动作为农村贫困问题主要解决手段。

另一部分学者则以城乡二元结构角度考虑减贫作用和机制。城市化和工业化创造了大量非农就业岗位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流动到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务工可获得更高收入,并通过汇款提高绝对家庭收入,并已成为绝大多数农户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尤其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而言是其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可被视作一种积极的反贫困行为。近年来甘肃、四川、河北等省的调研数据均验证了劳动力流动在贫困家庭收入状况改善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减贫的效果评估。一是效果比较。根据贫困类型比较,农村劳动力流动不仅能削弱一般贫困程度,而且有助于降低极端贫困发生概率;根据地区发展程度比较,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最强,在东部发达地区最弱。二是效果测算。部分学者对劳动力流动减贫效应进行测算,劳动者因流动得到的收入通过汇款可使家庭贫困程度下降17.4%~20.8%。近年來减贫效果测算成果愈加丰富,但学者们最终观点均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缓解农民家庭贫困、改善农民家庭福利状况有积极效应。

二、加剧论:劳动力流动加剧贫困发生

加剧论观点与缓解论相对立,其主张农村劳动力流动将加剧贫困发生,且研究主要集中于加剧贫困的作用机制而非效果评估。

持加剧论的学者大多从社会成本和社会秩序角度加以分析,认为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及高素质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将阻碍农业生产技术和效率的提高,限制农业生产发展,为流出地带来巨大社会成本,进而使流出地贫困程度加剧。很多研究都间接支持了这一观点。

也有学者从地理空间视角考察减贫效应,认为劳动力在地理空间上的流动可能造成由地理空间格局所形成的产业发展差异,而劳动力从农业向制造业部门流动的过程中并未获得足够益处,反而使农业从业者愈加贫困,制造业从业者愈加富裕。此外,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扩大给流入地带来的就业压力也与日俱增,部分流动者因知识技能水平较差长期处于失业、半失业,尽管发生了地理位置上的流动,但其贫困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

三、不确定论:劳动力流动未必减少贫困

不确定论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未必能减少贫困,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减贫效果影响因素分析、边界条件探究和群体差异比较。

(一)影响因素分析是不确定论的核心。一般认为劳动力城乡间迁移与贫困的关系混合、模糊,不是单调线性关系,能否减贫取决于流动动机、流动类型、流动特点、时间地点、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水平等,因而并不确定。

(二)边界条件探究是影响因素的继续挖掘。有研究进一步指出,只有当劳动力流动的转移收入大于其在农村地区的边际产出时,农村劳动力流动才能有效缓解贫困。还有学者认为适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是特贫家庭减贫有效途径,但规模过大将对中上水平家庭有不利影响。

(三)群体差异比较是影响因素分析的重要分支。部分学者认为在落后地区,外出务工替代农业生产对农户家庭收入提高作用并不明显,甚至减贫效应在不同类型农户间也有差异。

四、文献述评及未来研究方向

(一)文献述评。第一,学者们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减贫效应观点尚不统一,包括缓解论、加剧论和不确定论三种主要观点和多种作用机制。但就农村劳动力流动能够缓解部分地区、部分群体的短期贫困问题已基本达成共识。第二,已有研究成果存在贫困概念界定维度单一、减贫效应测度不够长远、研究地区选择针对性差、流动方向忽略劳动力回流、研究方法忽视内生性问题等不足,可在未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二)未来研究方向

1、贫困概念界定:由收入维度转向多维贫困。贫困的识别测度是研究农村劳动力减贫效应的起点。研究因数据可得性原因多采用收入指标这一传统识别方式,但随着认识不断深化,构建多维贫困指数识别贫困个体并通过指数分解识别致贫因素逐渐普遍。现有研究可增加教育、健康等指标,转向多维贫困,克服贫困个体识别偏离,提高研究精度和应用价值。

2、减贫效应测度:关注再度返贫和代际贫困。已有成果受面板数据时间长度所限多通过较短样本期内的绝对家庭收入提高、贫困相对概率降低观察减贫效果,但农村劳动力流动将使留守儿童抚育质量下降、提前结束教育,其再度返贫风险不容忽视。现有研究可通过调研问题设计和周期延长提升对再度返贫和代际贫困等长远减贫效果的关注和考察。

3、研究地区选择:由农村地区缩至贫困地区。既有研究主要着眼于全国普通农村地区,尽管有少部分研究关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但宏观经济背景、贫困地区分布、贫困人口特征均发生根本转变,以往研究难以反映现实状况。未来研究可关注贫困地区,更好揭示新形势下贫困地区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为精准扶贫战略实施提供针对性建议。

4、流动方向拓展:关注城乡劳动力回流过程。我国农村劳动力乡-城流动规模不容小觑,但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包含外流和回流的“双向”过程。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多分析外流对农民贫困的缓解作用,忽视了回流可能存在的积极作用。未来可以在农村劳动力流动方向上进行拓展,由原有的“乡-城”流动进而转向关注“城-乡”劳动力回流过程。

5、研究方法改善:解决流动决策自选择问题。是否流动并非随机事件,而是个体、家庭、村庄、区域特征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避免存在自选择,而绝大部分研究均忽略了流动决策的自选择问题导致估计结果有偏,进而难以真实刻画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未来研究可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构建反事实更为准确地分离和反映减贫净效应。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永丽,王博.农村劳动力流动减贫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甘肃省农户的调查[J].人口学刊,2017.39(4).

[2]Adams,R H.International Remittances and the Household:Analysis and Review of Global Evidence[J].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2006.15(2).

[3]李實.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和分配[J].中国社会科学,1999(2).

[4]Koppel B,Zurick D.Rur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Futur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olicy in Asia[J].Agricultural Administration & Extension,1988.28(4).

[5]林毅夫.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需要有新的战略思路——评世界银行新的“惠及贫困人口的农村发展战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6]章元,许庆,邬璟璟.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的工业化之路:中国降低农村贫困的经验[J].经济研究,2012(11).

[7]罗楚亮.农村贫困的动态变化[J].经济研究,2010(5).

[8]蔡昉,都阳.迁移的双重动因及其政策含义——检验相对贫困假说[J].中国人口科学,2002(4).

[9]都阳,朴之水.迁移与减贫——来自农户调查的经验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2003(4).

[10]Sabates-Wheeler R,Sabates R,Castaldo A.Tackling Poverty-migration Linkages:Evidence from Ghana and Egypt[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8.87(2).

[11]何春,崔万田.农村劳动力转移减贫的作用机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8(3).

[12]Bertoli S,Marchetta F.Migration,Remittances and Poverty in Ecuador[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14.50(8).

[13]Maddox J G.Private and Social Costs of the Movement of People out of Agricultur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0.50(2).

[14]Wen M.Relocat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Chinese industry[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4.73(1).

[15]王博.农村劳动力流动减贫效应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16]Guriev S,Vakulenko E.Breaking out of Poverty Traps:Internal Migration and Inter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Russi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15,43(3).

[17]Lucas R E B,Stark O.Motivations to Remit:Evidence from Botswana[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5.93(5).

[18]Haan A D.Livelihoods and Poverty:The Role of Migration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Migration Literatur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9.36(2).

[19]Kothari U.Staying put and staying poor[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3.15(5).

[20]杨靳.人口迁移如何影响农村贫困[J].中国人口科学,2006(4).

[21]姚洪心,王喜意.劳动力流动、教育水平、扶贫政策与农村收入差距——一个基于multinomial logit模型的微观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9).

[22]胡苏云,王振.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及其对农户的影响——安徽省霍山县与山东省牟平县的比较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

猜你喜欢

劳动力流动农村劳动力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城乡统筹的就业服务体系如何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