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教育的挑战和对策

2020-07-06薛博文

中国德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母语全球化民族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教育部也相应地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为教育更好发展助力。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战略谋划。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重视国家认同教育。国家认同是一国公民因对自身所属国家的文化传统、历史风俗、国家主权、政治制度、法律法规、道德观念等认可而形成的归属感。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底线要求,国家认同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加强国家认同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提升,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支撑。

如何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在他看来,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也必须考虑全球化这一世界发展大势。只有清楚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教育的形势,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效。

一、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教育的挑战

从我们牙牙学语认识“中国”一词,到踏进校园懂得爱国守法,再到步入社会报效祖国,国家认同教育始终是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通过探寻和认可国家历史,通过政治仪式和传统节日等等国家象征性符号,来构建公民对于国家的认同感。不过,随着跨国公司带来的资本全球流动、网络通信的飞速发展、交通出行的极大改善、移民潮的流动,国家认同教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换句话说,全球化对公民的国家认同观念和归属感产生了巨大的消解作用。哈贝马斯认为,全球化正在“去中心化”,国家变得“非国家化”,民族国家机构正在逐渐空洞化,其权力不断地被超国家制度所剥夺,最终走向“主权的终结”[1]。全球化打破了国家的地域限制,密切了国与国、人与人之问的交往,大量的超国家的组织机构出现并在国家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全球公民的理念也由此产生。在现阶段,全球公民多元身份下的多重认同虽然难以取代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但其对民族国家的主权构成了挑战,给民族国家的主权带来了危机,这种挑战和危机直指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基础——民族国家认同。这是新时代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一,全球化对政治认同带来挑战。

政治认同是国家认同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国家认同是公民政治支持、政治参与、政治忠诚与归属感形成的重要基础。全球化下各种思潮的兴起和传播,对我国的政治认同教育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在全球化背景下,部分西方国家利用军事力量、经济实力和文化渗透力在世界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并试图将全球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来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从而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危机,甚至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2]。在全球化浪潮下,我国独立主权也受到了西方国家的频繁干涉与污蔑。西方国家抨击我国的政治制度,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横加指责,大肆宣传“中国威胁论”,并将中国“妖魔化”,以达到西化中国、分化中国的企图。西方国家还插手香港、台湾、新疆、西藏等我国内部事务,干涉我国的内政,同时在国际上制造反华浪潮。这些对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国家认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第二,全球化对文化认同带来挑战。

民族文化能够帮助人们形成强有力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度,是维系民族与国家的重要纽带,也是增强国民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西方文化在全球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推进,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借助现今的媒介技术、工业文化和科技产品,来传递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好莱坞的美式大片往往充斥着明显的美国主义的价值观,并通过文化输出对其他国家进行全方位的渗透,从而达到兵不血刃的“软着陆”。在这种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这种“和平入侵”很容易使他国人形成对西方文化的认同,从而导致其母国国家意识的丧失、国家认同和民族责任感的弱化。同时,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特性本是各个民族的瑰宝,也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之一,但全球化形成的趋同效应会削弱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文化传播突破了传统国界疆域的限制,形成跨国界的全球文化与全球意识,导致人们虽然生活在国家这个共同体当中,但个人已经不能从圉家中寻找到过去的记忆,于是陷入一种“文化的乡愁”的境地[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全球化对语言文字认同也带来挑战。我们知道,语言文字使用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技能和手段,更是一个独立民族国家的重要标志。母语是民族国家的根基和纽带,关系到每一个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消灭一个民族国家的语言往往会从根本上消灭这个民族国家。普法战争中的普鲁士在法国沦陷区推行德语,抗战时期日本在其一些占领区强制推行日语,都是试图从语言文字入手实现灭亡他国的企图。对于中国人来说,中文作为母语应当放在第一位,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在西方的文化冲击和社会中蔓延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外语尤其是英语得到前所未有的推崇,在我国,许多地方在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时就开始进行英语教学,标榜双语教学的国际学校也让人趋之若鹜。课外辅导参加英语培训的学生比比皆是,但请语文家教的则是少之又少。此外,在各级各类考试当中,英语也被拔高到了同汉语平分秋色的地步,甚至在部分地区的小升初考试当中,英语和数学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而作为母语的语文则几乎被完全忽视。当然,重视英语教育并没有错,毕竟英语教育能提升学生的外语技能和国际意识,但母语并不只是一种语言工具,它承载着国家的文化传承,是民族发展的基础,以牺牲母语为代价,过分强调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会弱化学生的母语使用水平,也会对学生的民族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产生巨大冲击,对处于成长期的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二、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教育的应对

全球化下的国家认同教育,必须直面全球化对国家认同的挑战,把青少年作为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对象,提升其政治认同,增强其文化认同。

第一,提升政治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利益纠葛的条件下,只有爱国情感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寻找到各方利益的共同点。因此,世界各国均把国家认同作为教育的重点。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受社会中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现象较为严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很强,但由于其身心发展仍未完成,社会经验不足,导致其信息鉴别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如历史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会带来中小学生思想动摇和价值混乱。所以,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意识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规洲。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国家认同教育。国家认同教育,须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加强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和归属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信仰。此外,思想政治课教师也应当不断在磨课评课当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让学生如坐春风般增强自身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要改革现有的过于死板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新理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制订教学计划,适当采取研学旅行等新型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联系,通过参观展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等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增强文化认同。

首先,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珍视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古至今世世代代传递下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精华,任何国家的传承和发展都是在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完成的。传统文化串联和传承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奠定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所以说,没有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国家的文化发展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个民族的文化出现凝聚力涣散往往是一个民族衰微灭亡的前兆。中华民族历史上主要是凭借文化的共同性凝聚在一起,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今天,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维系国民国家认同、提升国民归属感的重要举措。

我国必须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来提升国民对国家的認同感。《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一系列文化类电视节目陆续推出,并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中小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因此,中小学应加大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展各类诸如诵读经典等文化活动,逐步设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程,并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地域的学生提供适宜的传统文化内容。此外,中小学校还应努力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借助校园广播、文艺汇演、古诗词比赛等方式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开设新课程、开展新活动的同时,中小学也要进一步加强在各科课程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总而言之,中小学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其次,重视母语教育,确保语言认同。母语,也被称为“第一语言”,是一个民族国家内部所有国民所使用的通用语言。母语教育关联着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学生可以通过母语教育来认识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确立自己的国家信仰与意识,形成自己的民族情怀和精神。母语教育的实质就是对本国公民进行国家认同感的教育。除非是殖民地,否则没有任何一个主权圉家不注重母语教育的发展。母语是一国所有文化的载体,只有习得母语才能够依托其获得民族的文化基因,因此母语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教育都不能忽视的。

基于此,首先,我们应当重视中文教育,尤其是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的中文教育,要积极推进中文教学,将学习好中文作为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点,从而提高学生的中文使用水平。其次,要保证语文课程的课时量,在课程设置方面尤其在小学阶段要把语文课程放在首位。再次,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创造性开发课程资源,拓宽教材的内容,在课堂中借助现代教学技术和新型教学模式体现语言美和文学美,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当中感受到母语之美和母语对人生的价值[4]。最后,要将中文作为考试主要内容之一,应当在教育、就业、学位认定方面设置汉语能力标准,而不是只是以英语作为硬性条件,以引导国民提升中文水平,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时代挑战与教育应答[J].社会科学战线,2012(07):202-211.

[2]陈茂荣.全球化背景下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5):20-25.

[3]郑富兴,高潇怡.经济全球化与国家认同感的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31-36.

[4]王和平.论母语教育及其文化的价值与建设——母语教育,我们丢失了什么?[J].教育学报,2007(3):46-53.

【薛博文,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烨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7年度重大项目“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与公民品格的教育”(17JJD880008)及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母语全球化民族
MINORITY REPORT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