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省会”时代

2020-07-06

南风窗 2020年14期
关键词:沿革省会枢纽

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經济现代化就是一个经济地理的“建网”过程。

这张网通过一个个的枢纽点进行连接,犹如血管组织,它们的活力和畅通,让血液携带“养分”—生产要素在大国经济体内流动,推动中国经济不断转型升级。这些枢纽点,就是日益崛起的“核心城市”。

一线城市是其中当之无愧的枢纽。此外,当下还流行着一种“新一线”城市的说法,即那些介于一线二线之间,有望崛起为一线的城市。这种提法展示城市奋斗的雄心,以及经济地理的变迁。但换个角度看,“新一线”的概念缺乏明晰的界定,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我们对中国经济转型、宏观治理架构与城市发展三者之间关系的深度思考。

不妨把这些集聚与分发要素,对经济发展有重大枢纽价值的城市,统一称之为“核心城市”。换句话说,它们是中国经济版图动力血管系统的核心连接点,而且它们的范畴相对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一线城市,是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枢纽,如北上广深。

二是计划单列市,这是一个体现中国地方治理沿革的特殊存在,随着经济规模化与集聚化的大潮袭来,获得先发优势的它们正愈发影响区域的经济地理变迁,如青岛之于华北,大连之于环渤海,厦门之于福建。

第三则是长期被忽略的一个概念—“强省会”。它们的崛起,要么因为逐浪于产业潮头,如电商之都杭州,要么依托于基于“地利”的集聚效应,如成都。此外,还有一大批省会也正在奋发进取,却少为人知。

当然,也有不少省会由于省域资源过度分散,周边一线城市、单列巨头的吸附效应或其他原因,不断走向衰落,最终成为了“弱省会”。

和“弱省会”相比,伴随着产业规模化和经济货币化的不可逆趋势,“强省会”可能强者恒强。实际上,完全可以说,“强省会”已经成为了中国数量最多的“核心城市”群体,它们是国家经济地理“血管系统”不可或缺的强大新军。

它们的崛起,既折射了国家治理的沿革历程,也反映了区域文化传统对经济的影响,更体现了市场与非市场力量的博弈故事。

更重要的是,普通人或许可以从其中寻找到一些属于个人的机会与路向。

策划 | 南风窗编辑部 统筹 | 谭保罗

猜你喜欢

沿革省会枢纽
雍正、乾隆朝省会书院制度新探
枢纽的力量
A Trip to Xi’an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省会党报一版编辑的三个关键词
民国时期陆军编制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沿革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