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020-07-06王梅
王梅
(莱阳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山东烟台 265200)
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此病是由于患者脑部供血功能出现障碍所导致[1]。 脑梗死患者的脑部功能会受到缺血、缺氧的影响而出现脑部组织、血管损伤和坏死,对脑部功能造成严重的损伤,同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脑梗死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此病极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残疾和死亡,因此合理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2]。 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功能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对其术后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有较大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对患者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 以促进患者治疗后的康复。该研究主要对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间于该院就诊的68 例脑梗死患者分别行常规护理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并分析相应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该院就诊的68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该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4 例)与观察组(n=34 例)。
对照组中,年龄52~80 岁,平均年龄(66.52±6.44)岁;男性患者20 例、女性患者14 例;梗死部位:基底节28 例,顶叶1 例,枕叶1 例,额叶4 例。
观察组中,年龄45~80 岁,平均年龄(67.46±6.49)岁;男性患者21 例、女性患者13 例;梗死部位:基底节27 例,顶叶2 例,枕叶2 例,额叶3 例。
纳入标准: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脑梗死疾病[3];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严重精神疾病、认知障碍者;中途退组者;临床资料缺失者。
组间一般资料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护理方法为: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合理的病房环境,将温度、湿度调整在合适范围内,以促进治疗后的康复;对患者的用药、饮食等进行指导,以提升患者治疗后的身体功能。
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护理方法为:(1)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实施合理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康复期间的注意事项、护理方法,促使患者能够掌握康复期间的相关知识,进而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康复护理。 (2)心理指导: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负面心理的出现会影响患者康复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理疏导,向患者说明良好心态对康复的积极作用, 以促使患者保持积极心理状态,促进术后康复。 (3)体位护理: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以减少神经痉挛情况的出现;在康复期间,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尽量保持侧卧位,并使双手保持空心握拳状态, 使用枕头将患者双手垫起;定期帮助患者变换体位,以促进血液循环。 (4)肢体康复锻炼: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为其制订合理的肢体康复锻炼计划,在病床上时,要帮助患者开展积极的肢体被动训练, 以保持肌肉组织的功能;对其肢体进行按摩,以保持血液流通顺畅;当患者可以下床活动后,要鼓励患者下床锻炼,逐步练习站立、慢走等动作,促使肢体功能的缓慢恢复。 (5)语言功能、认知功能康复锻炼: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语言功能锻炼,主要通过咂嘴、呲牙、弹舌、口腔操等方法进行锻炼,引导患者进行单字母读音、发音练习,以恢复语言功能;患者在康复锻炼期间要给予其相应的鼓励,使患者努力进行锻炼,提升康复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并做对比。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统计处理文中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n(%)]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1 所示。
表1 组间神经功能评分情况对比[(±s),分]
表1 组间神经功能评分情况对比[(±s),分]
组别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34)对照组(n=34)t 值P 值12.18±1.07 12.33±1.10 0.352 4 0.728 8.16±0.73 9.84±0.95 5.055 9 0.001
2.2 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心理状态、躯体状态、社会关系、环境情况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2 所示。
表2 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心理状态躯体状态社会关系 环境情况观察组(n=34)对照组(n=34)t 值P 值71.49±7.05 59.81±5.77 4.622 6 0.001 72.06±7.08 60.33±5.84 4.608 2 0.001 73.14±7.18 61.75±6.08 4.364 9 0.001 79.54±7.71 65.52±6.38 5.051 2 0.001
2.3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3 所示。
表3 组间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
3 讨论
脑梗死疾病是指脑部发生的突发性病症,该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脑梗死疾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等特点[4]。 此类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有突然昏倒、语言障碍等,对患者生命安全危害极大,同时增加了患者家庭压力[5]。 所以科学、高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脑梗死患者十分重要。 目前针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恢复患者残肢的肢体功能。 康复护理干预主要是将传统护理干预方式不断进行完善、改进,对患者展开合理的功能训练等护理方法,利于患者残余机能恢复,最大程度地降低因致残因素导致的不良影响与不良后果。 该研究主要对选取的脑梗死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进行干预,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提升其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度,进而提高治疗配合度,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心理指导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使其保持乐观、积极地态度面对治疗,利于病情的恢复;体位护理可降低患者并发症状的发生风险, 提高其舒适度;肢体康复锻炼利于血液循环,促进身体机能恢复;语言功能、认知功能康复锻炼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语言功能,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研究得出,经护理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评分为(8.16±0.73)分,低于对照组的(9.84±0.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结果与高英等人研究中的(8.29±3.76)分相符[6];观察组的心理状态评分为(71.49±7.05)分、躯体状态评分为(72.06±7.08)分、社会关系评分为(73.14±7.18)分、环境情况评分为(79.54±7.71)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加以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以及心理状态、躯体状态、社会关系、环境情况等生活质量评分,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对患者病情的恢复十分有利,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