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建设研究
——基于集群网络视角

2020-07-06刘国巍张停停张一纯

教育观察 2020年9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刘国巍,张停停,张一纯

(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国民经济生活影响较大,如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保有量越来越高,人们对大健康产业的精准医疗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却相对滞后,高校对于如何整合力量培养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讨论较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性和新兴性等典型特征,一所高校的专业结构难以承担产业攻关所需的全部知识,需要众多高校集群式共享共建。专业集群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构建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现有学者对专业集群的研究都以建设必要性和部分实践为主,还存在认识不到位、视野不开阔、创新性缺乏、特色不彰显、价值未达成等问题,[1]缺乏对专业集群运作机理的进一步探索。研究发现,专业集群的建设以产业集群为基础,而诸多学者又都基于网络视角透视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和演化机理。[2-3]因此,本文认为专业集群也应该按照网络式发展,形成专业集群网络。综上,开展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网络建设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内涵分析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集群网络

国外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直接论述战略性新兴产业(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定义的较少,更多的是从战略性产业(Strategic Industries)和新兴产业(Emerging Industries)两方面来阐述,而国内实践界和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知则相对明晰,将其划分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个类别。[4]早期学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推动新兴产业形成的主要动力上,关注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外部因素,比如科技进步、新消费模式、政府引导等。[5]此后,一些学者以典型产业为例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通用发展模式,认为在不同的细分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同一新兴产业将衍生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如移动互联网产业基于欧美市场的商务应用模式和基于日韩市场的娱乐模式。[6]近十年,学者主要从定性(战略性、关联性、成长性、创新性、风险性和导向性等)和标准(R&D 投入比重、单位产值能耗率、就业增长率等)两方面,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识别问题。[7-9]还有学者从创新特征、协同模式、发展路径等方面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进问题。[10-12]可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学者的研究已经从形成动力领域逐步拓展到发展模式和演化路径等方面,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入、细化的发展态势。但这些研究都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觉实践分析为主,鲜有学者开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专业教育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创新要素快速集聚,新的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于是,如何利用集群系统快速集聚要素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集群创新网络是指基于集群的相关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等),在以技术创新为纽带的协同创新与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某种相对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的总和,是一种区域性的创新网络。创新是集群的一种行为,企业也会因供应、生产、营销等交互行为而产业集聚。因此,集群网络是指基于集群的相关行为主体在以创新、供应、生产、营销为纽带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某种相对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的总和。国外学者Sturgeon较早开始研究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导组织模式,探究产业生长的“骨架”问题。[13]此后,有学者进一步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联盟、合作等)网络内涵,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联盟、合作等)网络具有复杂系统集聚功能。

(二)专业集群与专业群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提出了“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随后,诸多学者对应用型本科专业集群开展了针对性研究,认为专业集群是对应产业集群上同一产业链、创新链的岗位(群)要求,按照群落建设原则,以与主干学科关联度高的核心(优势、特色)专业为引领,将若干学科基础、工程对象与技术领域相同或相近的、具有内在关联的专业有机结合体。[14]而专业群则不同,专业群是基于学科本身之间的关联性,强调学科内部整合、形成合力。有学者认为专业群与产业集群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即使没有产业集群,也可能形成专业群。[15]可见,已有研究将专业群限定在学科范围之内。但本文认为专业群是专业集群的子群,可以整合不同层级、类型学科门类,是专业集群涌现过程中专业复杂集聚的“介质”基础。例如,经管类专业群中往往既包括工商管理学科中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又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中物流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有学者研究了以产业链新需求为导向的建筑类专业群建设问题,故专业群的形成与产业需求密不可分,且多个专业群协同共生推动了专业集群的发展与跃迁。

(三)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网络

既然专业集群的建设以产业集群为基础,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必然催生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的形成。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网络的涌现,也一定会推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网络集聚。本文认为,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是基于上述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链(创新)模块的岗位群要求,诸多高校主体以与核心产业链模块对应的主干学科关联度高的专业及若干学科基础、工程对象与技术领域相同或相近的且具有内在关联的专业有机组成的核心(优势、特色)专业群为引领,以与其他关联产业链模块对应的辐射专业群为支撑的有机复杂系统。而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网络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集群网络基础上,以专业为节点、专业之间的协同关系为连边构成的复杂网络。

二、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网络构型

有效识别、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的产业链(创新)模块,明晰产业链(创新)模块内部、模块间的企业合作网络,是构建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网络的基础条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的产业链模块不一定完全分割为上、中、下游环节,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模块,例如:新能源汽车包括锂、镍、铂、稀土等材料,电池、电机和控制,整车控制系统,整车制造,分销等产业链模块;大健康产业包括医疗机器人、移动终端制造商、医疗信息化、零售药店/医药电商、药品供应商、物联网、综合医院、医疗器械、大数据、移动终端运营商、云计算等产业链模块。

图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网络构型

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模块的划分,建设若干对应的专业群,每个专业群都具有内部关联网络结构。这种结构以专业群内部核心专业和支撑专业为节点,各专业之间的协同关系为连边,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的连边:第一种是相连边。第一,核心专业与辐射专业之间的学科基础、技术相似等支撑关系。基于学科基础的相连边,是基于专业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而形成的,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具有工商管理学科的“共性”知识类属。而基于技术相似的相连边,则是考虑专业之间因市场需求的技术关联或技术战略一体化而建立的联结关系,如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隶属于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类学科,但从物流(园区等)规划和运营系统视角二者具有技术战略一体化的关联。第二,核心专业间的知识互补、知识共享、知识流动等共生关系。第三,辐射专业间的原有的内生关系。第二种是相依边。不同专业群之间的连接关系,体现在各专业群的核心专业或辐射专业之间的跨界关系上,这种关系往往嵌入于产业链模块之间的内生关系之中,依托战略性新兴产品创新过程。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网络具有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资源整合和信息传递功能,能有效解释专业集群系统的运行机制。首先,专业集群网络明晰了关联专业之间的主体权力层次逻辑关系。有些专业处于专业集群网络结构的核心位置,如为众多专业提供支持的英语、数学专业具有较高的网络中心度,但却不是面向产业的最核心的专业。反之,网络中心度较小的核心专业虽不处于网络核心位置,但却具有较大的网络中心权力,能够调度专业集群网络内的专业资源,其他辐射专业配合核心专业发展。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网络不会按照传统的以中心度为标准的“核心—边缘”结构演化,而是按照“以核心专业为焦点节点,辐射专业为边缘节点”的联盟组合网络结构演化。其次,专业集群网络具有更高效率的关联专业信息传递功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典型的新兴性特征,面临着诸多新市场需求信息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等生产研发信息的消化和吸收。专业集群作为一个庞杂的系统体系,诸多新兴信息的内化较为复杂,而集群网络不仅明晰了专业集群的体系结构,也为信息内化提供了渠道支撑。处于不同网络层级结构的专业主体按照网络中心权力的递减,层层信息分解,目标明确。

三、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网络建设路径分析

(一)网络布局

第一,根据实际产业格局和岗位需求,细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模块,再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模块建设对接专业群。例如,面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车控制系统模块需要建设专业群,包括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大健康产业的医疗机器人模块需要建设专业群,包括生物医学工程、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此外,教育部要求主动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养老护理、儿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急需相关学科专业(《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因此,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也可以按照产业需要新设:为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可以发展新兴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深入推进医教协同,要大力推进医学与理工文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兴医学专业。

第二,专业群按照核心专业与辐射专业(或支撑专业)的“核心—边缘”网络中心权力结构设计。核心专业之间匹配度要高,要按照技术研发或生产工序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核心专业的主体地位,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核心专业之间要保持协调一致。辐射专业之间也要在突出核心专业中心地位的情况下,按产业需要不交叉、互补式协调共建。既然核心专业与辐射专业之间的网络关系是“焦点专业导向的联盟组合网络”,那么专业集群网络必然要根据联盟组合网络的“联盟”+“组合”属性加强建设,在参与联盟的专业伙伴的识别和选取上要考虑作为焦点的核心专业和其他支撑专业的中心权力组合效果。

第三,专业群之间按照二分网络建设。专业群之间的网络呈现了一种“二分网络”关联,根据二分网络的属性要重点关注网络内的相连边,即各专业群的核心专业或辐射专业之间的跨界关系。这些相连边往往脆弱性较高,是整个专业集群网络的关键节点。如果某些相连边不能准确地映射不同产业链模块间的对接关系,整个专业集群内信息将产生偏差,系统信息不对称将逐渐放大,可能产生专业集群网络“灰度”信息扩散的“牛鞭效应”。

第四,专业集群在网络结构上最终呈现整体网,具有传统的“核心—边缘”网络结构,呈现两种优化状态:一种是按上述联盟组合网络的焦点专业属性优化网络,属于连接主义,注重关系强度。因此,高校要强化核心专业与辐射专业的连接关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加强匹配度。另一种是按照网络拓扑结构属性优化网络,如某些核心节点(连边较多)并不一定是核心专业,属于结构主义,注重资源分配。因此,高校要在建设核心专业的同时,强化网络中心度高的辐射专业的建设,以提升网络整体的连接强度和连通性,增加专业集群网络鲁棒性。

(二)面向专业集群网络的课程体系设计

从纵向视角剖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网络系统,其最底端子网络系统应是课程体系网络系统。专业集群内的每个专业群都应该按照相依边机制统一协调设计面向集群网络的整体课程体系,每个专业群内部核心专业和辐射专业之间都应按照相连边机制设计隶属于专业群的子课程体系,而每个专业又要按照通识、基础、必修、选修等课程属性进一步面向子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内部的课程体系子网络。这些子网络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网络的课程体系网络系统。

(三)面向专业集群网络的实践基地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性导致很难找到“成熟”的专业实践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精准”保障,往往需要校企共建实践教育基地。由于专业集群网络的专业群打破了学科的限制,因此,高校原有的学科共享式的实验室不再适用。“工作室”这一新型的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已被多所高校采用,效果较好。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网络的实践基地建设也可以采用“工作室”制,专业集群内的每个专业群都应该建设一个总工作室,每个专业群内部按照核心专业和辐射专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再建设若干个细分工作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网络中存在企业合作网络、高校合作网络、产学研合作网络,这些网络为“工作室”的建设(如伙伴选择)提供了保障。

四、结束语

本文从网络视角理解专业集群的建设管理,可以为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思路。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专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教育实践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本研究只是对网络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建设的探索性研究,关于该理论的相关实践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挖掘,将是后续研究工作的重点。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回望“十二五”:中国的战略性转换与评估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