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
2020-07-06祝荣欣
祝荣欣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新的挑战,科技创新成为工业领域的发展主流。在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首要资源和核心力量是人才,具备国际化视野、跨界整合能力强、工程创新实践能力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关注焦点。目前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需要复合型高端人才,对我国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和高等教育司印发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号)提出了新工科建设,指明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方向,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由大变强的升级之路。[1-2]
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背景下,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物流业与企业供应链深度融合,涌现出了一批高效的物流创新模式,使我国物流业进入了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新阶段。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服务要求需要高水平的物流人才支撑,这对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型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物流工程专业如何自我革新,培养出具备多项能力的复合型工科人才,成为当务之急。[3]因此,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物流工程专业新型工科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就业,推动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促进物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一、物流工程专业现实问题分析
(一)物流人才需求存在巨大缺口
目前,我国有378所普通高校、824所高职和2000多所中职开设了物流专业,每年毕业人数有40万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物流业每年需新增就业人员130万人,物流人才需求存在巨大缺口。随着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国内物流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等物流基本理论和技能,还要熟悉现代经济贸易、物流法规等知识。同时,外语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国际贸易运输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对综合性管理高端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都以15%的速度增长,掌握多项技能的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经营型人才等中高级人才也面临紧缺。
(二)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大连海事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于2002年首批建设物流工程专业,到2019年底,我国有104所高校开设物流工程专业。作为开办较晚的新专业之一,物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
从全国来看,有两类院校开设物流工程专业,一类是“985”和普通高校,一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多由专科院校升级而来,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多向普通本科学习,而普通本科注重于研究型和理论型人才的培养,导致应用型本科学校虽然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实际情况还是偏向于理论型人才培养。此外,物流工程专业开设较晚,起步于传统的交通运输、工业工程等专业,课程设置是根据原有专业课程体系、现有实验和师资条件进行的,与其他专业区别度不高,专业特色不够鲜明,与地方行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前景脱节。
2.课程体系不完善,不利于复合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学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大多是参考排名靠前的本科院校的经验来制定培养方案,罗列一些物流的相关课程,机械地开设机械工程、自动化等课程,综合性课程、多视角解决问题的课程、交叉学科研讨类课程不完善,工程教育新理念体现不明显,在培养具有较强交叉学科融合能力、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新经济发展能力的人才方面较为薄弱,且没有与地方特色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结合。
3.科研创新素养薄弱,实践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当前,物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迫切需要高水平的物流人才和具有创新研究能力的物流从业者根据本职岗位工作特征,提出适应新时代工作需要的创新举措。但是,目前的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普遍不高。此外,由于校企合作不紧密,许多企业不愿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而学校对物流相关企业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学生在校参与的实践环节往往和企业实际有很大出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物流企业岗位工作的需求。[4]
4.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教师实践能力低
物流工程专业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目前物流工程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大多教师是从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转型而来,物流工程、物流管理专业出身的教师较少,具有机械、自动化等工科背景的教师则更少。转专业的教师对物流工程专业理论知识了解不够深入,缺乏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难以准确把握该专业的研究视角和发展方向,并且这类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的经历,实践能力低,不能适应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物流人才输出不能满足人才需求,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势必导致物流工程毕业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普遍较低,物流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供需不匹配的现象,将更加深化大学生就业困难,影响我国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物流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物流工程“新型工科”人才成为目前我国物流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新工科背景下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工程专业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出发点,以“为学生创造成长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使命。该专业要在新工科复合交叉教学模式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精神的指导下,探索研究物流工程专业新型工科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基础学科支撑作用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有机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要素,引导学生构筑广博、宽厚的知识基础,实现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卓越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物流工程专业应依据专业特点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以学生成长需求和物流行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在对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将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多维知识结构的构筑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流工程专业应培养掌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设施规划设计、供应链管理和现代化物流装备与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知识,具备物流系统规划、物流装备运用和物流系统运作管理等能力,能够在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及政府部门从事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决策、管理、运营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同时,立足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40年来航天人才的培养经验,我校物流工程专业已逐渐形成培养应用型“航空物流”人才的特色之路,设立航空物流方向,开设航空物流、航空货运配载、航空运输规划等课程,让学生到航空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夯实学生航空物流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二)基于新工科理念的物流工程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设计
基于新工科理念的物流工程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以新工科建设为主线,从人才培养、课堂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融合角度,从实践平台整合协同的视角,通过挖掘创新创业与卓越物流工程师培养的关系机理,探索全过程、全方位的物流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筑由目标层、能力层、平台层、业务层、协调层和支撑层组成的六层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为实现新工科、卓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该人才培养体系注重能力层中理论方法、实践应用、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强调业务层中基础、专业、人文、创新、实践各类模块知识的融会贯通,重视实习、实验、实训三大实践平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识、实践、能力、目标的达成离不开院系、校企和学校各层内部之间的协调沟通,以及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支撑作用。该人才培养体系全面、系统地表达了物流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与实践能力的关系,表现了从支撑层到目标层各层之间的层次联系,实践性较强。
图1 基于新工科理念的物流工程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三)构建多学科交融、强化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1.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围绕物流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打破学科界限,将“文、管、理、工”知识融合起来,系统性重组整合课程体系。高校可以通过“主辅贯通”的方式,将物流工程密切关联的学科——数理基础、管理科学、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等设置为核心教学单元,辅以人文素养、法律伦理、科研实践等辅助教学单元,同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前沿技术两个关键教学单元,夯实学生的数理基础、专业结构和人文素养,注重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不同学科前沿技术的知识涉猎,构筑多维知识和创新能力结构。[5]
2.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传统物流工程专业多设置在管理学院,文科思想较浓,实验、实训课程课时较多,且多为验证性上机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实训较少,课程设计安排微乎及微,不能体现工科的培养特点,造成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物流工程专业应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行业需要,以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卓越能力为目的,科学设置和规范提升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设施规划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软件操作、实践项目研究设计等内容体现理论性与应用型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
3.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
物流工程专业要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教学培养模式,如“案例式教学、模拟与互动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项目任务式教学”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理论与实践课堂的教学质量;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成熟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借助现代高科技技术,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最新网络平台扩展课堂,深化理论与实践教学。
(四)构建跨学科协同合作、产教融合的工程实践教育共同体
实践教学环节离不开实践平台的建设。我校以“大工程观”为引领,通过整合、转化工程教育资源,构建跨学科协同合作的实验、实训、实习的“三实”工程实践平台。针对管理学院物流工程工科薄弱的问题,我校发挥工科教育的优势,在管理学院实验室的基础上,整合管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和汽车交通工程四个学院的资源,通过院系合作建立物流工程工业自动化仿真、交通运输仿真、物流系统建模仿真等共享实验室,与机械学院建立并共享实训、实习基地资源,开展认识和生产实习,拓展学生物流设备、制造企业的知识面。
我校依托桂林新能源汽车、柳州重工等工业背景,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构筑“多元协同、循环共生”工程教育共同体。学校探索并建立了快递业、机械制造业、电子科技类多类型企业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了校企联合培养,为管理学院物流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工程性”和“创新性”不足的现象创造了有利的工程环境,为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
(五)建立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
1.建立师资队伍科学、良性的引育机制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根本,是开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和保障。我校物流工程专业开设较晚,培养的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数量不多,导致物流工程专业教师多为转型教师,缺乏理论与实践知识,建立师资队伍并建设科学、良性的引育机制尤为重要。“引”是指通过公开招聘或人才引进方式,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或工科背景的知名院校本专业博士、硕士;聘请企业高业务水平的物流专家为兼职教师,到我校作专题讲座,将物流企业的实践经验与学校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育”是指立足于现有师资队伍,通过理论学习、校内盯课、进修访问、培训参会、挂职锻炼、鼓励科研等措施来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此外,我校还建立了公平、公开、公正的考核激励评价机制,切实制订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办法,促进新型物流工程学科的有序建设。
2.重构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考核制度是检验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为全面考核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我校构建了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内容上,设置案例分析题、实践图表题等题目,考核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构成上,增加实践能力测试,包含小组作业、课堂讨论、实践报告等考核模式;在理论、实验、实训课程中增加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避免唯报告论的现象,杜绝学生抄袭;加强对学生上课纪律的管控,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和实验、实训中真正学到知识,领会重点内容,能从软件操作中了解实际物流的基本状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学质量监控是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还需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保障。我校建立“学校—学院—专业”三级课堂质量监控制度,通过督导随机听课的方式,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在学期初、期中、期末抽查教师教案、讲稿、教学进度等教学文件,以了解教学进度完成情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学生评价、同行互评,并将意见与建议向教师反馈,让教师能及时进行修改,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改进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三、实施效果
从2018年5月开始,我校物流工程专业开始积极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依据新的课程体系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与顺丰、天图、广西机场集团等快递和航空物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选派优秀的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效果良好,实践课程开设也更规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所提高,多次参加全国性物流设计大赛,屡创佳绩。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评价较高,毕业生在物流企业的评价也大幅提升,说明新工科背景下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发挥了培养复合型工科人才的作用。但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还需要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形成人才培养闭环,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物流行业输出“新型”物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