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康复护理对改善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的效果
2020-07-06彭岩赵晓丹
彭岩,赵晓丹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00)
抑郁症是一种临床多见病,是一种以心情低落为主要疾病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发病后,患者会出现显著的情绪低落症状, 同时伴随与他人相处时出现紧张、思维与行为异常以及躯体感觉变化等多种复杂性变化,抑郁症患者的病情多迁延不愈,需要长期的干预治疗,如果临床干预效果不想,病情持续发展患者甚至可能会出现自杀行为,对其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1-2]。 近年来,人民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抑郁症患者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正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对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周期非常长,当前临床上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同时辅以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以此改善患者的身体与心理状态,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生活与工作[3-4]。 基于此,该文研究了全程康复护理对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 以2018 年5月—2019 年5 月为研究段,现将详细的研究内容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该院接收的96 例抑郁症患者, 将给予常规护理的48 例设定为A 组, 将开展全程康复护理的48例设定为B 组,A 组患者中共有男性20 例,女28 例,年龄大小介于 32~55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4.39±3.67)岁,病程介于 1~2 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21±0.44)年;B 组患者中共有男性 25 例,女 23 例,年龄大小介于 33~56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2±4.48)岁,病程介于 1.5~3 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01±0.74)年;此研究已经获得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统计对比两且入选者的临床基本资料,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入组标准: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认与抑郁症ICD-10 与DSM-IV 半身疾病诊断标准相符合; 精神、语言以及沟通方面无明显障碍, 可正常交流和沟通;患者和家属均为自愿参与研究,且已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所有入选者均已排除心脏功能存在严重障碍者;精神、语言以及认知方便有严重障碍,无法配合护理工作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A 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即依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和病情特点开展护理工作,同时严密监测患者各项体征指标和加强用药指标。 B 组患者开展全程康复护理,具体方案为:(1)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需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与关爱,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护理中耐心倾听患者的想法和心声,通过鼓励性语言与患者沟通交流,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加其自信心。 护理人员还可以指导患者之间相互沟通,彼此分享治疗经验,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通过相互之间的鼓励提患者配合护理与治疗的积极性。(2)认知护理。护理人员须主动向患者介于与疾病相关的知识,让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消除患者在传统认知方面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某些抗抑郁药物,要向患者讲解按时、按量服用药物的重要性,提醒患者用药后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并指导患者正确预防不良反应。 (3)康复训练。 运用作业训练、工娱训练、生物反馈及疏导训练等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引导患者主动参加一些工娱活动,增多基日常活动的内容和项目,除了注意力分散法之外,还可以通过运动方式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同时从心理方、生理两个方面改善患者的疾病问题。 (4)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所用药物的正确用法, 包括用量、用法以及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等,提醒患者除要遵医进行药物治疗,还要学会进行自我调节提升治疗配合度, 同时提配患者家属给一定要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关受和鼓励,切不可冷落患者。 出院后,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或者家庭随访,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随意增驾车减少药物剂量或者更改用药方法等问题,确保患者严格遵循医嘱使用药物,以保证药物疗效,促进疾病康复。
1.3 指标观察
护理前后,分别采用焦虑评分量表(SAS)评定患者的焦虑情况,以50 分作为分界数值,低于50 分无焦虑,50~59 分为轻度焦虑,60~69 分评定为中度焦虑,超过70 分为重度焦虑。运用HAMD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患者的抑郁情况,最高分为64 分,低于8 分为无抑郁,介于9~20 为轻度抑郁,介于21~34 分为中度抑郁,高于35 分则为重度抑郁。
评定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标准为:护理后,患者的焦虑与抑郁量评分降低超过75%为显效; 护理后,患者的焦虑与顿抑郁评分降低值处于50%~75%为有效;护理后,患者的焦虑与抑郁评分降低低于50%为无效。 (显效+有效)/总病例数=总有效率。
采用该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的护理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最高分为10 分,9 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8 分为满意度, 低于6 分为不满意。(非常满意+满意)/总病例数=总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将此次研究统计得到的全部信息与数据统一输入到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内, 开展进一步的分析与处理,再采用[n(%)]代表计数相关资料,检验则采用χ2实施,以()代表计量相关资料,检验则以 t 实施,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对比
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SAS、HAMD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护理后,B 组患者的 SAS、HAMD评分与A 组相比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对比[(),分]
组别SAS/分护理前 护理后HAMD/分护理前 护理后A 组(n=48)B 组(n=48)t 值P 值62.78±1.34 63.01±1.31 0.867 8 0.387 6 39.03±2.01 26.39±2.22 29.845 0 0.000 0 36.67±1.39 36.42±2.05 0.713 7 0.477 1 20.08±2.16 9.38±1.51 28.708 5 0.000 0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
护理后,B 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97.91%与A 组的81.25%相比明显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
2.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护理后,B 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5.83%与A 组的79.16%相比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抑郁症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认知功能障碍、躯体化特征以及睡眠障碍等,患者发病后会表现出明显的低落情绪,加上疾病的病程较长,患者极容易对疾病康复产生怀疑心理,因此,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不仅是需要药物治疗,更要注重其心理方面康复护理。 全程康复护理是一种非常全面的护理方案,要求护理人员自患者入院超始直至出院, 都必须给予全程动态、系统化、连续性以及针对性护理,从根本上提高护理的质量,促进患者的疾病康复[5-6]。 全程康复护理主要是在对患者开展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同时进行心理护理,通过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案、效果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增强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的自信心,从而以积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与护理;通过认知护理改变患者对疾病与用药的错误认知,充分意识到遵医用药的重要性, 避免患者私自增减药量、停药等情况的发生,确保药物治疗的效果。 通过康复训练, 引导患者主动参与到各工娱活动和沟通训练中,让患者的心理得到良好调整, 并改善其人际关系,提高患者的自信心与安全感,缓解其悲观、消极等不良情况,逐步解除其抑郁、焦虑的心境,最时改善患者的躯体症状。 通过引导家属一同参与到患者的康复训练活动中,让患者得家人更多的关受与支持减轻其心理应激,提升患者对于治疗与护理的积极性,通过系统性、计划性的康复护理让患者得到全面康复[7-8]。 该次研究显示, 护理后,B 组患者的SAS、HAMD 评分与A组相比明显更低,B 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与护理总满意度与A 组相比则明显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对抑郁症患者开展全程康复护理确实可以改善其心理状态,减轻患者抑郁情绪,促进疾病康复,是一种可行性极高的护理方案。
综上所述,全程康复护理可有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的疾病康复,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认可,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