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实现“课程思政”的思考

2020-07-05赵萍

科技资讯 2020年15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赵萍

摘  要:该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思考3个方面,来厘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关系,研究如何将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融合,形成协同效应,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

关键词:心理健康  思政教育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5(c)-0224-02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类课程建设要与思政教育理论课程同向同行,积极构筑协同效应。我国高校在教学实践中也积极贯彻落实这一教学理念,重视对思政课程教育的研究。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全球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外来文化和思潮的影响,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干扰。我国高校教育者要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思想状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建设结合,深入挖掘专业课思政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何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在帮助大学生树立“三观”的同时,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功能的有机融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目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

从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建设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必修课程体系,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全面地了解心理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并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生活和学习。为了构建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和以思政选修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为依托的“一核三环”的课程思政体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根据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将思想政治元素巧妙融合进去,尤其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综合素养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教育效果发挥到极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分析

2.1 “融合性”心理反应

研究表明,融合性是一种心理反应特征,将人的心理结构看作是一个整体,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构成人学习过程的有机融合整体。对非思政课程教学的学习来讲,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个人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也同时参与到知识学习的过程,融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这种融合发展为思政课程教育提供了契机。

2.2 内隐学习概念

内隐学习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A.keber提出的,主要是无意识获取刺激环境复杂知识的过程,与之对应的是外显学习。高校非思政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内隐学习也在进行,內隐学习不是独立于外显学习独立存在的,与外显学习相比其更具选择力。

2.3 “伴随学习”

教育心理学家W.H.Kilpatrick从学习论的视角论述的“伴随学习”更能说明课程思政的融合性问题,研究中主要是将学习分为3类,包括主学习、副学习、伴随学习。所谓的主学习,其范围比较广,属于所学范围受到直接考虑的学习,都可以称之为主学习,如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属于主学习;副学习也叫副启示,主要是与主学习相关的思维和观念。伴随学习主要是对学习的一种理性认识和态度,如对他人、对世界的态度。将这3类学习进行融合分析,伴随学习可以理解为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包括学习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这是非思政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教育的意义所在。

2.4 “有意识教育”与“无意识教育”

有意识和无意识构成了人的意识统一的整体,无意识主要是在意识阈限下不知不觉的体验,不受有意识控制的影响。有意识和无意识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应制约,且可以相互转化,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就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统一的活动。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认识到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的作用,在有意引导和教育启发的同时,也要重视自发的、知觉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心理作用的影响。

分析思政教育的宗旨,主要是入脑入心,让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正确价值观的宣传工作中,要发挥无意识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要学会将“有意识教育”转化为“无意识教育”,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自然地感染学生,并赋予无意识教育中有意识教育的内涵,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思考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3.1 利用物质性情境达成课程思政目标

当前发展中,高校是我国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无止境界一是一种课程载体,可以间接性地起到教育的作用。学校在教学活动中也要与时俱进,学会挖掘高校校园物质情景的育人作用,设计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通过雕塑、图画、山水等不同的布置,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促使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变化,发挥思政课程教学的效果。

我们在讲到《健康与心理健康》时,健康的内涵中包括了身心健康,为了达到身心健康,我们需要吃住卫生、环境优美,很自然地切入学校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改善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展示学校以往的图片及现在的环境图片,唤起学生爱校、爱家、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3.2 运用人际情境的互动助推课程思政

所谓的人际情境,主要是人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形成的一种情景,高校的人际情境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情境。在思政教育中要运用人际情境互动,教师自身要言传身教,同时,要发挥先进个人的积极影响作用,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交流中,以教师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学生,在学生之间的沟通中发挥人际育人的价值。这是思政课堂教学中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讲《学习心理》主题时,以学校某个爱学习老师的经历来教育和激励学生。在讲《人际关系》主题时,定位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成年人交往关系,建立一种“沟通-对话”关系。当涉及师生、生生矛盾话题时,运用角色互换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师生之间能相互沟通、敞亮和接纳,能悦纳对方,展开心与心的融通。让学生在同辈群体的“共生效应”下,在实际生活中正常交流交往,在学习中能互帮、互学、互助,在讨论辩论中切磋思想,加深对社会、对自然的领悟,积极学习其他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更全面正确地理解科学价值观的内涵。

3.3 精神情境的营造彰显课程思政

精神境界中包括心理情境和观念情境两种。前者主要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基础,后者主要是建立在心理活动基础上的一种意识现象。价值观是其核心所在,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主要是精神情境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的。

在讲授《恋爱、婚姻和性》主题时,我们会举例积极向上的爱情情侣和消极的爱情,让学生领悟到什么是正确的恋爱观。在《情绪挫折教育》主题时会让学生发言自己曾经遇到的挫折,自己是如何处理的,效果如何。让学生在朋辈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和方式中领会、思考和学习。课后推荐给学生相关的书籍,让学习和成长延伸到课外。

参考文献

[1] 古翠英,李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国际公关,2019(10):86-87.

[2] 郭婧.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分析[J].才智,2019(28):87.

[3] 冯子怡.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3):17-18.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