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2020-07-05陈雪
陈雪
摘 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如何被人民大众理解接受并逐渐内化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的出现对应对错误思潮、传播模式缺陷以及普及我国指导思想,传播途径方法的创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创新模式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行动指南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主要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关于解决问题的一些个人拙见。
关键词:互联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5(c)-0194-02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就意味着它传播的开始,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努力的结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思想,该文主要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互联网相结合,一方面使可以使马克思主义走下神坛,另一方面也可使马克思主义中一些抽象理性转变为生动具体,使之理论表述和内容更加通俗易懂。逐渐由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少数人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转变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使之内化为人民群众日常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最后成为人民大众日常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1 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再次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而运用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创新模式,无疑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式。
1.1 错误思潮的出现
自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来,马克思主义就一直遭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尤其是错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歪曲。梅荣政将错误思潮反马克思主义的手段手法分为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命题、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原意、肢解马克思主义的体系、泛化马克思主义概念等,因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地应对西方的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以及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运用“学习强国APP”“微宣讲”“社会主义有点潮”等崭新的传播媒体,使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走向人民大众,使由少数人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变为人民大众的日常价值观念和行为活动的指南。
1.2 坚持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需要
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始终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部活动的指导思想。理论的提出不仅仅是将之束之高阁,成为被尘封的记忆,而是将这一系列重要理论转化成指导我国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指导思想,是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立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由此足以见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作用。
1.3 单一传播方式缺陷
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大众化的灌输原则,他指出“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中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1]。”后来,列宁又在《怎么办》中具体阐述了灌输的主体、客体、方法等,之后灌输就成为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流传了下来。但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灌输的方式被固化成灌输途径,逐渐违背了列宁原始的灌输理论的初衷。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逐渐成为一种教育者单方面的“填鸭式”的说教,缺乏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主要表现为讲座、报告、课堂讲授等形式单一的传播方式。这就更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的创新,“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出现正好为之增加新的血液。
2 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对传统传播方式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化、具体化,是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意识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运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过程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伊始,就不断经历着传播方式的变迁,一方面体现着人类思想意识态度的转变,另一方面也体现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
2.1 传播思维模式的创新
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新模式“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出现正是针对传播途径单一、传播流于形式、对受教育者关心不够宣传不切近群众,缺乏创新一系列问题的良药。
人的思维模式在经历一定的时间之后容易产生固化模式,对于新鲜事物创新形式的接受有一定的难度。解放思想,改变思维模式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发展的必要途径。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的思维方式概括为工具理性思维方式、价值理性思维方式、交往理性思维方式[2],笔者认为这是对思维模式的一种创新。“工具理性思维模式是指行动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是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其行动计划的思维模式[2]。”而价值理性则更关注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价值理性则是人类对价值和价值追求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对价值追求的理解和把握。价值理性在人的活动中表现为价值主体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行为取向[3]。”交往理性是由哈贝马斯提出,他更关心主体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交往理性更多的是去除自我中心化相互理解交流沟通的过程。
“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需要的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交往理性思维三者相互融合沟通,为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走向普通人民大众,内化为他们日常生活行为的指南。这就需要在工具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兼顾价值理性,關注人民群众的情感需求价值要求,最后重点是关注交往理性的思维方式,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受教育者通过互联网的创新模式可以与教育者面对面交流想法经验,是马克思主义走向大众,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2.2 传播方式的创新
一般来说,“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是这不仅仅是1+1=2的简单相加,而是运用信息通信的最新最高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创新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发展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运用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新模式,对转化传统的单一化和形式化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应该由单一的“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转变为注重人的发展,使受教者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特质。互联网+的出现,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可能,在互联网的创新形式上,人们运用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近乎于真实的环境中接受了解、与教育者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沟通,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创新过程。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将人民大众的智慧提取储存整合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过程。
针对传统流于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互联网+模式也是一种创新。现在大多数中国学生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无非是官方教材、老师讲授再加上偶尔的讲座,但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更是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不感兴趣甚至讨厌,有些学生认为学校的马克思主义课程的开设就是在给他们“洗脑”。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与在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处理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人民广泛的认同相比,我们应该反思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到底出现什么问题?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是否可以解决这问题。笔者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的。互联网现在的普及几乎达到各领域全方位,通过互联网可以建立宽领域多层次联系网,可以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同时也需要大众的力量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少一些枯燥的理论教化多一些积极趣味的易于被普通大众接受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对象范围也应该更宽泛一些,之前传播对象主要是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学生等,而且在群众宣传过程中也不注重各个群体之间的差异,“一刀切”现象比较严重,不注重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情况,用一种模式应对所有情况。运用“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新模式,可以分区域、分层次、分程度与人民群众进行“匹配”交流,可以进行对口帮扶,是马克思主义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了解,使马克思主义抽象性、概括性的甚至是晦涩的语言转化成我国人民所接受的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言语。通过实践证明,只有形式丰富多样,宣传内容生动活泼,讲授的道理贴近生活,广大人民群众就会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通过这种方式使人民群众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相互学习与启发,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就可以加深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认同。
列宁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4]。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需要互联网2.0模式的建设,作为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更需要在“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模式下会聚集人民大众的智慧宝库,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是人民群众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M].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
[2] 李春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 张兴国.“价值理性”哲学应用的方法论选择[J].辽宁大学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2002(4):1.
[4] 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