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文言文,重拾“断句”必修课
2020-07-04苏颖
苏颖
提到文言文,很多学生会认为文言文距离现实生活太过久远,难学,不好理解……尤其对我所教的农村学生来说,多数学生文言文阅读积累仅限于教材,知识面窄。因此到了高中,仍有很多人谈文言文色变,强烈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排斥文言文的学习。
然而,文言文学习在高中学段是至关重要的。先说教材:以人教版为例,普通高中教材必修五个模块,共65课,涉及古诗文的31课,占48%,其中文言文19课,古诗歌10课(22首);除此之外,还要学习《中国优秀经典文化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选修教材,古诗文篇目多,教学压力大。尤其对于农村中学来说,更是任务艰巨。再看考试:在2018年北京语文高考卷中,古诗文在高考试卷(150分)中的考查分值达44分之多(2019年高考北京卷),若再加上名著阅读部分,比重就更大了。
如何让学生既能保证一定的文言文阅读量,又能逐渐克服畏难情绪,还不过多挤占本已紧张的教学时间呢?我想谈谈断句的作用。
教学中提到的断句指的是用“/”给没有标点、没有注释的文言文点断。2004年高考北京卷,断句题被列入高考考查内容,此后连续11年,北京卷都考了断句题,分值为5分。近些年全国卷及多个省市卷也将其列入高考考查内容。作为文言文传统考查方式的断句试题,已被人们重新审视,也引起了师生们的高度关注,成为备考的必讲内容。
断句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常见的命题形式,还在于它有很多优势:首先,断句使用的语段篇幅短小,不会给学生带来“压迫感”;其次,断句要运用到几乎涵盖文言文学习的所有知识点,如实虚词、特殊句式、文学文化常识等;第三,占用时间短,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的边角时间随时随地做断句训练。久而久之,必能训练学生语感,提升学生的综合文言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断句教学训练?
首先,就地取材,从教材中选取断句材料。每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诵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开发了很多读书方式,比如接龙读书法、速读法,以及断句读书法。断句读书法是指:初读课文后,让学生们课下熟读。第二天上课时,不看课本,只看课件呈现的去掉标点的文段诵读。诵读的过程是检测学生课后是否认真读书的过程,也是考查學生文意理解的过程。如《游褒禅山记》中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句子很长,但若弄懂前后是因果关系,就能准确断句。
其次,选择课外资料,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中国历史上诞生了很多优秀篇章,我们不妨从中选取一些段落或篇章,既能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也可巩固课上所学的文言知识点。当然,选取这些资料的时候,教师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根据不同的训练点来选取素材并设计习题。例如,最初从课内过渡到课外,可以选取一些叙事性强、描写生动的语段,让学生们读起来有兴趣。随着学生阅读经验的积累,可以提供一些哲理性强、富于思辨意义或者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题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断句是古人的“必修课”。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既然断句在文言文阅读中起到重要作用,我们也不能忽视,而应将其好好传承下去。
断句练习是可以贯穿高中语文教学始终的,正如张中行先生在《文言津逮》一书中提到的:“学习文言,像学习其他事物一样,日久天长,会逐渐熟练,会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还会要求继续提高。想提高,更要多读,也就是在精读中逐渐增加博览的成分。”这样,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语感,同时提高其理解、推断、迁移等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有效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
责任编辑: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