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十大课题
2020-07-04叶存洪
叶存洪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教师队伍整体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面对新方位、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面临如下十大课题。
放管服改革步伐缓慢,机制创新面临障碍
在高等教育领域,2017年4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机制、编制及其岗位管理制度、进人用人环境、教师职称评审机制、薪酬分配制度、经费使用、内部治理、监管优化服务八大方面提出了改革意见,旨在向高校放权,给高校松绑,让学校拥有更多办学自主权。然而三年后,大多数改革意见仍未得到普遍落实。在基础教育领域,有些地方的人社部门把牢“人权”,财政部门把牢“财权”,教育行政部门将原本属于校长的权力“揽”上来。有的校长用不了干部,管不了招聘,定不了职称,辞不了冗员,发不了绩效,学校办学活力自然出不来。
教师地位待遇不高,职业吸引力不强
教师经济待遇不高。教师“工资”确实不低于公务员,但在“收入”上仍与公务员有较大差距。笔者调研时,多名小学青年教师反映,每月工资还了房贷后,入不敷出,只有靠办信用卡“透支”过日子。
教师职业地位偏低。主要表现在:家校关系总体上持续“恶化”;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多样化,甚至进行道德绑架;一些媒体为了“卖点”,无原则、无底线地丑化教师;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作为“娘家人”的教育行政部门未能总是依法保护教师权益,多数为了息事宁人,对当事教师从重处理。
待遇不高、地位偏低易引发三方面问题: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表现为优质生源报考师范院校的比例很小、一些地方教师招聘遇冷、“男教师荒”现象严重;教师终身从教意愿不强,一些地方用“来一去二、飞三走四”形容教师的不稳定;教师心有二用,做兼职、开“网店”,赚取收入补贴家用。
教师数量不足拷问“只减不增”的编制政策
编制部门表示,公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体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可问题是,为何各地学校普遍“喊渴”?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代课教师的大量出现,仅江苏省就有10多万不在编的中小学代课教师。编外教师大量存在容易带来如下问题:第一,稳定性极差,随时“说走就走”。第二,待遇偏低,同工不同酬,导致很难招到合格教师。待遇悬殊还会影响教师心理,代课教师极有可能将负面情绪传导给孩子。第三,人事身份难以清晰界定,易引发合约纠纷,给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埋下隐患。第四,代课教师工资挤占生均公用经费,使得标准本身就不高的办学经费更为捉襟见肘。
职称政策难以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性
中小学中高级岗位比例偏低,教师发展通道不畅;职称评审强调课题、论文、获奖、称号,对工作年限和实际业绩重视不够;评审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透明、不公正现象;“职称到手、万事放手”,一些评上了高级职称的教师,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失去了“再出发”的内在动力。
部分教师的师德师能有待加强
教师队伍整体师德水平良好,但也有少数教师职业理想信念缺失,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激情,不重视提高自身素质,教学态度不够严谨;极少数教师师德失范,施教行为不端,缺乏爱心耐心,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重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师德问题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师能问题,即教师的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之间存在较大落差。一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方法陈旧,知识更新缓慢,教書不读书,教学机械乏味,最后的结果必定是“燃烧”了自己却无法点亮别人。
教师准入门槛不高,资格制度设计有缺陷,学历要求有待提高
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存在较多制度缺陷。突出的问题是“只考不学”,没有对考生提出学习教师教育课程的要求;“只考不习”,没有对考生提出教育实习的要求。简而言之,就是分数至上,只要会考试就可以了。
现行对教师学历要求的依据是199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目前已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以上海为例,校长的研究生学历比例为18.1%,显著低于经合组织(OECD)均值66.3%,初中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为12.7%。全国544万余中学教师中,拥有硕士学位的仅占4.7%。
非教学工作负担过重,致使教师身心俱疲
教师的“非教学工作负担”过多过重。有其他行政部门要求的,如扶贫、拆迁、禁毒、扫黑、创文明城市等;有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如各类检查、考核、比赛、评估、控缀保学、入户走访、微信投票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可如今偌大的校园已经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乡村教师队伍仍是最薄弱环节
近年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待遇不丰、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优、流失严重等现象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有些乡村学校的硬件条件甚至不比城市学校差多少,音乐、美术、科学、计算机等功能教室也一应俱全,但却没有人“会用”;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的出发点很好,但在实践中有些校长“匆匆过客”的心理十分明显;乡村教师队伍老的老少的少,青年教师满5年服务期后,通常都会想办法调走,边远乡村小学俨然成了一块“跳板”。
教师荣誉体系不足,精神激励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以国家名义设立的教师荣誉称号。国家勋章和荣誉称号制度只是将教育工作者作为评选表彰的对象之一,并不是专门针对教师的荣誉。教师荣誉体系中,2010年起每年推选10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每5年推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规模过小,“全国模范教师”等周期过长,难以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此外,也未建立起待遇调整的长效机制。
教师教育质量效益有待提高
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积极性还不高;“老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向“新三级”教师教育体系的过渡未能有效完成,“新三级”教师教育体系至今尚不完备,减少教师培养的低端供给、扩大中高端供给、全面提升教师培养层次还任重道远;师范院校“去师化”现象严重,一些师范院校师范生招生比例已不足10%,教师教育课程一再压缩;国家对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在当前“双一流”建设以及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中,师范教育有被弱化的迹象。
(作者为南昌师范学院江西教育评估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王梦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