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单均等到积极差异
2020-07-04秦玉友
秦玉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当前我国教育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長的优质教育需要与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教育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教育发展不充分。跨越城乡教育二元鸿沟,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
跨越城乡教育二元鸿沟的重大意义
建设教育强国的短板与弱项在农村,中国教育强,农村教育必须强。跨越城乡教育二元鸿沟,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要求,是教育自身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
首先,跨越城乡教育二元鸿沟,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预防贫困发生,只有通过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这一途径来实现。教育无疑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最主要手段,质量上有竞争力的教育无疑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最有效手段。
其次,跨越城乡教育二元鸿沟,是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教育强国,强在教育质量;人才强国,强在人才竞争力。只有在质量上有竞争力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在素质上有竞争力的人才。尤其是在农村人口体量仍很庞大的背景下,跨越城乡教育二元鸿沟,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
最后,跨越城乡教育二元鸿沟,是农村教育自身发展逻辑的价值诉求。跨越城乡教育二元鸿沟,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转向的价值诉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国家顺势而为,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积极缩小城乡教育二元鸿沟,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跨越城乡教育二元鸿沟,是农村教育自身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国家城乡教育发展目标设计的战略自觉。
跨越城乡教育二元鸿沟政策努力的“三步走”
不同时期跨越城乡教育二元鸿沟的切入点、着力点与发力点不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从不同的切入点、着力点与发力点,努力跨越城乡教育二元鸿沟,有序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第一步,跨越入学机会意义上的城乡教育二元鸿沟,为城乡孩子提供平等入学机会。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中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与义务。这从入学机会意义上肯定了城乡儿童接受教育的公平性。以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标志,国家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从入学机会意义上做出了跨越城乡教育二元鸿沟的努力,这对解决所有儿童有学上的教育诉求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第二步,跨越资源配置意义上的城乡教育二元鸿沟,推进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随后,国家努力跨越生均资源均等意义上的城乡教育二元鸿沟,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在师资配置上,2014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提出统一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在公用经费标准上,2015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提出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
第三步,跨越吸引力意义上的城乡教育二元鸿沟,建立体现积极城乡差异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政策。近两年,相关部门多维发力,制定体现积极城乡差异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政策,积极进行跨越吸引力意义上的城乡教育二元鸿沟的努力。体现积极城乡差异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政策,就是考虑到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规模效益低、寄宿制学校功能增加的现实,适当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乡村小规模学校与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
体现积极城乡差异的跨越思路
目前,跨越城乡教育二元鸿沟、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正处于从简单均等取向向积极差异取向过渡的阶段,多项政策已经开始发力。在跨越城乡教育二元鸿沟向积极差异取向过渡过程中或进入积极差异取向阶段,跨越城乡教育二元鸿沟的政策设计必须明确,深化体现积极城乡差异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是基础,缩小城乡学校教师岗位吸引力差距是关键,缩小城乡信息技术鸿沟是加强版。
首先,深化体现积极城乡差异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农村学校缺乏规模优势,并且承担了许多非教学功能。农村学校规模小,也就意味着相同的生均资源在农村学校无法达到相应的办学条件水平。寄宿制学校承担了寄宿生寄宿生活服务等非教学功能,这就意味着相同规模的寄宿制学校比非寄宿制学校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要继续深化体现积极城乡差异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优化农村小规模学校与寄宿制学校教职工配置标准、公用经费标准、校舍建设标准,为农村小规模与寄宿制学校两类学校提供充分考虑到资源规模效益劣势和承担非教学功能基础上的各种资源支持。
其次,缩小城乡学校教师岗位吸引力差距,进一步增强农村学校发展活力。缩小城乡教育二元鸿沟,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教师质量。提高农村教师整体质量需要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岗位吸引力、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准入门槛与改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并且三者要协同发力。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岗位吸引力最基本的是保障农村教师工资待遇相关政策的落实,同时要对工作在农村学校额外产生的费用足额补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艰苦边远程度对农村教师进行有力度的待遇激励。在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准入门槛方面,要完善农村教师培养制度、健全农村教师招聘制度,从入口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改革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环境,要改变“重招聘、重使用、轻培养”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误区,树立农村教师需要持续专业发展、终身专业学习的理念,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充分而有质量的学习机会,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最后,缩小城乡信息技术鸿沟,推进农村学校现代化发展。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进入互联网+时代,进入大数据时代,城乡信息技术鸿沟无疑会加大城乡教育二元鸿沟。信息技术的助力对农村教育发展,对缩小城乡教育二元鸿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有信息技术只是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客观上讲,信息技术是具有依附性的,在城乡学校都有信息技术的情况下,素质高的教师与学生会把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得更充分。我们需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作用和有效动用信息技术才能真正缩小城乡信息技术鸿沟,通过政策设计与诱致性变革,持续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农村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与意识,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王梦茜